在门诊,最怕遇到患儿呼吸有急促、喘憋的情况,因为这暗示着宝宝有呼吸困难,病情比较紧急,耽误不得。而通常情况下,让患儿出现呼吸困难的疾病除了气管异物,就是下呼吸道的疾病,也就是肺组织出现了问题,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引起的肺部炎症,也可能继发于出疹性病毒感染。多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染,常被吸入感染。虽然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暴发或散发流行的病毒性肺炎还是多发于冬春季节。
病毒性肺炎的感染与病毒毒力、感染途径及被感染者的年龄、免疫功能状态等有关,这也是幼儿的发病率高于成人的原因。
儿童易患的病毒性肺炎类型
引起肺炎的病毒有很多种,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A或B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EB病毒、冠状病毒、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汉坦病毒、巨细胞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最常见的有以下3种: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简称合胞病毒肺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间质性肺炎,多见于婴幼儿,半数以上为1岁以内婴儿,男多于女,比例为(1.5~2):1。由于母传抗体不能预防感染的发生,因而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即可发病。该病毒是造成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发生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因。我国北方多发生于冬春季,南方多发生于夏秋季。临床表现以咳嗽、喘憋突出,重症患儿会出现精神不振或烦躁不安。肺部以喘鸣音为主,有些可听到细湿啰音,更严重的会发生呼吸衰竭。胸部X线检查常见小片阴影、肺纹理增多和肺气肿。
腺病毒肺炎 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是小儿发病率较高的病毒性肺炎之一,也是婴幼儿病毒性肺炎中最严重类型之一。它的症状比较重,因为患有这种肺炎的孩子可能会有喘憋特别明显的表现,有的甚至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需要住重症监护病房(简称ICU),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因为其危害性很大,所以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流行性感冒病毒肺炎 患儿常在流行性感冒流行期间发病,属于重症流感,大多有流感病人接触史。患病初期头痛,鼻塞,干咳,眼、咽部充血,24小时内突然高热(弛张热或间歇热),剧烈咳嗽、咯血痰,甚至胸闷、气急,肺底部可闻及细湿啰音。
危害最大的腺病毒肺炎
三种常见的病毒性肺炎中,腺病毒感染是我国较为常见的病因之一,其可引起咽-结合膜热、肺炎、脑炎、**炎、肠炎等。腺病毒肺炎在我国北方多见于冬春两季,潜伏期2~21天,一般急骤发热,往往自起病1~2日即发生39℃以上的高热。起病时即有咳嗽,往往表现为频咳或轻度阵咳;呼吸困难及发绀多数开始于第3~6日,逐渐加重;重症者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喘憋(具有喘息和憋气的梗阻性呼吸困难)及口唇发绀。
发病后3~4天出现嗜睡、萎靡等,有时烦躁和萎靡相交替。面色苍白较为常见,重者面色发灰。心率增快,重症多在160~180次/分,有时可达200次/分以上。半数以上患儿有轻度腹泻、呕吐,严重者常有腹胀。肺部病变多在发病第3~5天开始出现,可有大小不等的片状病灶或融合性病灶,以两肺下野及右上肺多见。同时也会引发一些并发症,比如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有此疾病的孩子会持续地咳嗽、喘憋。发病后6~11天,其病灶密度随病情发展而增高,病变也增多,分布较广,互相融合。
腺病毒肺炎热型不一致,多数稽留于39~40℃不退。轻症者一般7~11天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也较快消失。白细胞总数较低,绝大多数低于12×109/L,中性粒细胞不超过70%。
如果是重症患儿,那么很有可能会合并心力衰竭,出现心跳快、心音减弱、肝脏增大等危急病症。一些病情危重的患儿还会并发中毒性脑病,出现嗜睡、昏迷和惊厥。这种危重的情况可持续10天~3周。所以,此病的死亡率比较高,如果孩子患有其他疾病又交叉感染了本病,那会更加危险。另外,如果孩子患有其他疾病,因为身体的免疫功能比较差,所以感染腺病毒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总的来说,腺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有:
1.常见于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但是近年来大龄儿童甚至成人患腺病毒肺炎的报道也有很多。
2.起病比较急,中毒症状较明显,患儿常表现有萎靡嗜睡、稽留热等。
3.咳嗽比较剧烈,患儿咳嗽时会出现发绀、喘憋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但肺部病征出现较晚,发热4~5天后才能听到湿啰音。
4.会引发肺功能损害和其他系统功能障碍,主要会影响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临**表现为中毒性脑病和急性心力衰竭。
5.患儿恢复比较缓慢,需要数周,甚至数月。
病毒性肺炎的常规治疗
1.抗病毒药物治疗
干扰素 5~7天为一个疗程,也可雾化吸入。
磷酸奥司他韦 用于流感病毒感染。
更昔洛韦 用于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感染。
2.免疫疗法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用于严重感染。
对病毒抗原进行免疫封闭
近年来,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肺炎患儿体内存在免疫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紊乱,致病性病原体诱发机体免疫应答功能失调,并产生多种对机体有害的细胞因子。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健全可能是导致支气管肺炎发生、发展的直接因素。支气管肺炎患儿机体存在着免疫功能紊乱、机体免疫细胞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可能与本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近年来支气管肺炎的免疫治疗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免疫治疗主要是应用一些免疫抑制剂或调节剂来调节或恢复机体异常的免疫功能。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来提高患儿机体的免疫功能,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丙种球蛋白与糖皮质激素常用于重症肺炎的治疗中。
人血丙种球蛋白,在临床医生口中也简称免疫球蛋白、丙球。它是从健康人血浆中提取的蛋白制剂,是存在于人血中的免疫球蛋白,能使机体获得免疫力而增强免疫功能,常用于重症肺炎的治疗中。重症感染的用量为200~400 mg/(kg·d),连续3~5天,具体情况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
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对严重感染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除了对病毒抗原直接起免疫封闭的作用外,同时可激活巨噬细胞而清除病毒。静脉注射能迅速提高患儿血液中IgG水平,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调理功能。因其具有广谱抗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的作用,故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是控制炎症反应,减轻免疫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伤,多在感染中毒症状重、伴有大量胸腔积液等情况下应用。其他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等亦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但不是每个患儿都适合应用或需要应用免疫调节剂。如丙种球蛋白在选择性IgA缺乏者中禁用,且因价格昂贵,为血液制品,有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不作为常规治疗。糖皮质激素亦应在严格掌握指征且有效控制感染的情况下应用。
预防病毒性肺炎的方法
不断增强婴幼儿的抗病能力是预防该病的关键。让孩子坚持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给孩子增减衣服,防止感冒;科学喂养孩子,防止其营养不良,平时多注意给宝宝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及蛋白质;多饮水,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可以让婴幼儿多晒太阳;在腺病毒流行季节,避免去人多的地方;必要时注意戴口罩,勤洗手,不用手揉眼睛、挖鼻孔;减少孩子在医院观察室输液或者去医院的次数,避免造成交叉感染;患儿在医院住院治疗期间也应进行隔离;为了避免造成大流行,托幼机构应在流行季节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情况,如有宝宝确诊为腺病毒肺炎,必须隔离,让患儿回家休息;附近有社区医疗服务的家庭,建议患儿在家中治疗。
曹主任说
在疾病介绍中,总会提到小儿抵抗力弱的问题。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生病,为了提高孩子的抗病能力,在生病期间还让孩子增加运动量。其实,这样做是大错特错的。提高抵抗力是生病前和病愈后要做的,而不是生病期间。建议小儿肺炎患病期间,尤其是急性期应该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这样有利于恢复健康。此外,肺炎后可造成气道高反应性,剧烈活动后可能会加重咳嗽。肺炎恢复期可以逐渐恢复运动,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逐渐增加户外活动,如快走、慢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