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是故宫里难得的清静之地,它靠近东华门,人少,安静,有时走累了,我就喜欢来这里坐坐。
在明、清两朝,文华殿的功能相当多,这里定期要“录制”一档收视率爆表的“节目”,它规格颇高:主讲人为学富五车的文化大牛,观众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嘉宾最厉害,是当朝皇帝!
文华殿和西边的武英殿相对,形成“一文一武”“文武辅弼”的格局。它建于明初,一开始是作为皇帝日常理政的便殿,后来,这里主要供太子读书所用,明代天顺朝的太子朱见深、成化朝的太子朱祐樘还将文华殿作为“皇帝实习处”,即在登基前先在此设立办公室,学习怎么处理朝政,怎么做皇帝。
由于一开始是作为太子的宫殿,所以文华殿前的丹陛上出现了故宫独一无二的“设计”,其门前的这块石雕纹饰仅有祥云而无龙纹,为“三元”图案(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代表着岁、月、时的开始)。
之所以没有雕龙,主要是因为皇帝才是真龙天子,而太子虽然也会登基为帝,但那是将来的事,他现在属于“潜龙”,还不能显现龙的“真身”。
文华殿在明、清两朝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经筵讲读。
“经”,主要指儒家的经典,像《易经》《书经》《诗经》等;“筵”,原意为竹席,后来引申为“讲席”;“经筵”,通俗地讲,就是儒臣们给皇帝上课,讲授儒家经典,阐发治国之道。
经筵有大小之分,大经筵礼仪隆重,举行次数不多;小经筵也称“日讲”,即日常给皇帝上课。这种经筵制度从汉代就有,体现的是“以儒治天下”的理念。同时,也借此提高皇帝素质,给天下读书人做个榜样。
明清经筵,因为有皇帝的参与,规格都很高,比如在清代,经筵举行前,由翰林院选任“主讲人”,拟定篇目,准备讲义。
经筵举行当日,文华殿宝座前摆放南北三张桌子,呈“品”字,皇帝坐北面,桌子旁有专门负责翻书的展书官。作为主讲人的讲官一共四位,满人、汉人各两位。两人一组,先由满人讲官用满语讲《四书》,然后由汉人讲官用汉语讲,皇帝听完后还要发表点评论(书义),接着再按照刚才满、汉的次序讲《五经》,皇帝再发表评论(经义),然后下课。
经筵上还有很多“听众”,他们的级别都很高,比如大学士和吏部、户部、礼部、工部等部门的尚书、侍郎等官员。
关于经筵,有趣事比较多。有一种说法,每次经筵后皇帝就会在文华殿里撒钱,而后让讲官们去捡,想要多少捡多少。还有史料记载,皇帝在下课后会赐宴,讲官们可以尽情地吃喝,吃不完还能打包回家。这些说法的真假未可知,尤其“撒钱说”更是荒诞,但倒是给听起来沉闷枯燥的经筵增添些许欢乐。
乾隆是个爱学习的“好宝宝”,他在位时,大小经筵次数频繁,有一次举行经筵时,天空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很多大臣见状都奏请皇帝改期,可乾隆非但不改,还以战国时魏文侯的例子教育群臣,他说:“当年魏文侯和人相约打猎,无奈约定之日下雨,魏文侯怕失信于人,不顾群臣反对,冒雨前往,我们举行经筵,也应该风雨无阻。”
文华殿除了举行经筵,还充当过科举考试最后一关殿试的“阅卷办公室”。乾隆年间,为了保证阅卷的隐秘和公平,乾隆皇帝特意下了道谕旨,命阅卷大臣们于文华殿集中批阅和休息,等到发榜后才能各自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