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东北部有一组“精致”的宫殿建筑群,称为“宁寿全宫”。在明代,这里是给皇太后、太妃们居住的仁寿殿、哕鸾宫等。清代的康熙皇帝为了奉养孝惠章皇太后,特在此处修建了宁寿宫。到了乾隆年间,一个全身散发着浪漫气息、爱胡思乱想,又有点小心机的“双鱼boy”打起了宁寿宫的主意,他要按照自己的心思重新设计这里。
他,就是当时唯一有资格在紫禁城大兴土木的乾隆皇帝本尊。
乾隆皇帝是什么星座呢?查了一下资料,官方记载,他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公历9月25日)子夜,照此计算,星座应该是天秤,不过我总觉得,他和天秤座的特点不是很像,反倒是双鱼座的特质非常多,很有可能他的上升星座或下降星座是双鱼座。
双鱼座是个很感性、极富浪漫气息,又爱胡思乱想的星座。乾隆在对宁寿宫进行改建时,从布局、摆设、装修,到每个宫殿的取名,无不透着浓浓的“双鱼味儿”:浪漫和幻想中夹杂着一丝丝让人一眼就看破的小心机。
乾隆之所以对宁寿宫动起了心思,主要是因为他即位之初发下的一个誓言,他说自己为了表示对爷爷康熙皇帝的敬重,在位时间绝不超过爷爷在位的61年。为了自己退位后有个地方住,他把目光锁定在了东北部的宁寿宫区域,从即位的第37年开始,已年过花甲的乾隆便开始大肆改建宁寿宫,准备将它作为自己的“干休所”。
整个宁寿全宫的改建工程历时五年,耗银143万两,形成了一处规制高于皇帝的太上皇居所。虽然乾隆极力强调此处是自己退休养老、不问朝政的地方,但从宁寿全宫的各项设计来看,乾隆“心口不一”,他内心深处不愿放权的“小心机”让人一眼就能看破。
有人把宁寿全宫称为“小紫禁城”,因为它前朝后寝、正殿正宫的布局和紫禁城一模一样,比如它最核心的皇极殿。其功能类似乾清宫,是乾隆打算退休后临朝受贺的地方。不过它的设计并不像乾清宫,而是类似太和殿的规制,更重要的是,“皇极”二字有种“皇权到了极限”的暗示,听起来就比“太和”威严。
再看皇极殿,它拥有宁寿门、皇极门两种不同形制的大门,皇极门前更是有象征“九五之尊”的九龙壁,这完全就是在凸显太上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登峰造极的尊严。
除了皇极殿,养性殿、倦勤斋、符望阁等也是乾隆的“小心机”。养性殿,“养性”二字,是乾隆想告诉大家自己治理国家累了,现在已经功德圆满,选好了接班人,之后就无欲无求地住在这里了。倦勤斋,原本是乾隆用来休息的地方,“倦勤”是在说自己真的累了,有倦于勤务、休憩颐养的意思。“符望阁”的“符望”也是想让所有人知道,建这处“养老院”真是符合自己的心愿—想做退休老人,不想管事儿了。
整座宁寿全宫就像乾隆的“唠叨”,他好像不停地在告诉天下人,“我真的做皇帝太累了,想好好颐养天年”,但实际上,这座宫殿自建好后他就从没住过,虽然已经传位给了儿子嘉庆帝,可他仍借“归政仍训政”的“美名”,教儿子怎么做皇帝,把持朝政,占据着养心殿,而新皇嘉庆只好憋屈地住在毓庆宫,直到乾隆去世才搬出。
除了在宁寿全宫里藏下了自己不想归政的“小心机”,乾隆还将自己爱浪漫、爱幻想的双鱼特质洒满全宫。
乾隆是个“江南控”,他将江南美景做了一个“乾坤大挪移”,“移”到了宁寿全宫中,典型代表就是全宫西北部的乾隆花园。
这个区域过于狭长,空间也不大,本不适宜造园,可乾隆偏要弄。设计师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办法—采用“集锦式”的构园法,将花园分隔成了四进院落、五个景区,每个院落景致都不一样,务求达到“步移景迁”的效果。
比如每进院落都有太湖石的假山,亭台楼阁,苍天古树,尤其是第三进院落,太湖石堆叠的假山上,耸秀亭高高屹立,山中密道互通,可寻幽探秘;三友轩前遍植松竹梅,连家具都以此“三友”为题材,颇有一种江南文士的古风。
第四进院落更是精彩:碧螺亭的外形做成五瓣,上饰以梅花;竹香馆对应着苏东坡的诗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文人士气,也许以前,馆外曾种满翠竹,微风一过,仿佛江南的竹林再现。
不过最妙的还数倦勤斋,简直就可以看到乾隆的“江南梦”。一进斋,江南风情的二层仙楼,金丝楠木雕刻成的竹子,满室里精美无比的竹簧雕刻、竹丝镶嵌,还有那江南独有的双面绣,身处其中,仿佛真的梦回江南一般。
除了这些,乾隆还有小孩子童真的一面,比如倦勤斋正中那个小戏台,它的顶上画满了紫藤,这些紫藤的立体感极强,如“裸眼3D”一般,粗略地看,还真以为要垂下来。另外,在倦勤斋和竹香馆之间还专门开了一条小暗道,它歪歪扭扭,颇有点像小朋友喜欢捉迷藏的地方。
乾隆最爱附庸风雅,在宁寿宫花园中,他按照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描写的景象,专门建了一座“禊赏亭”。
古人在每年的三月三,会约上朋友一起到河边洗澡,寓意洗去一冬的尘垢,也洗去一切邪秽之物,名“祓禊”。文人雅士们常常趁此机会,会友聊天,利用九曲水波举行一种叫“曲水流觞”的活动,即在弯曲的水流旁放置酒杯,让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还得作诗,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以这个活动为背景。
乾隆也爱《兰亭集序》,更想做王羲之,他在禊赏亭的大理石台面上让人凿刻出八卦式的“同”字形渠道,然后从旁边假山上的水缸引入水流,最后在弯曲的渠道上放上酒杯,皇帝和大臣们分列两侧,杯随水流,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得作诗,完完全全就是“清宫版《兰亭集序》”的景象。
每每身处宁寿全宫,我感受到的是乾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似水柔情的浪漫,有时我真觉得,他哪里是皇帝,分明就是内心里住了一个“小公主”的文人骚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