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壹·紫禁城里皇帝、后妃们的厕所在哪儿(1 / 1)

俗话说“人有三急,急起来真是要了命”,解决“三急”,需要厕所,不管是室内厕,还是“风景厕”,反正必须有一个地儿让你“释放”。在古代的紫禁城中,如厕问题也是皇帝的头等大事。不过,由于事关隐私,关于宫中厕所的记载少之又少,那么,紫禁城里的厕所到底在哪里呢?

明、清时期的紫禁城,厕所位置稍有不同,比如明朝,永乐皇帝就建了宫中“最高的厕所”,它的位置和乾清、坤宁两宫的“配置”有关。

现如今乾清宫和坤宁宫的两侧都建有东西配殿,乾清宫为昭仁殿和弘德殿,坤宁宫为东暖殿、西暖殿。

在东西配殿的两侧还有两座不起眼的小耳房,这两座小耳房的正下方配建有石质的券洞。券洞内黑乎乎的,如果你探着头往里看会发现,洞内地面用方砖铺就,洞顶上由两根大木方横担着,再上面铺满木板。

别小看这个耳房和券洞,有故宫专家考证,它们是一体的,为明朝宫中的“官厕”,专门给皇帝和皇后充当厕所。

其基本原理很可能是帝后在耳房中蹲着如厕,房中地面和券洞由一“悬孔”相通,排泄时,污秽物就通过悬孔掉落在券洞中早已准备好的容器内,然后由每日负责厕所卫生的“净军”清扫。

这个厕所更奇妙的是通风防臭的设计:它的券洞内北墙上砌有一条方形烟道,直通北墙,墙外侧还安有古钱币式的通风口,既美观通风,又可防止臭味反逆。

根据明代宫中太监刘若愚《酌中志》里的记载:“乾清宫门围墙之内,左右廊房之朝南半间者,曰东夹墙、西夹墙,又慈宁宫西第等处,皆宫眷、内官便溺之所。宫墙之外,砖砌券门,安大石于上,凿悬孔垂之,各有净军在下接盛。于每月初四、十四、廿四日,开玄武门及各小门打扫。”

他的记述和上面提到的耳房券洞基本一致,而且在明代藏书家顾元庆写的《云林遗事》中也写道,明代贵族家的厕所一般建成“楼式样”,上下两层,主人家在上层如厕,排泄物掉落到下层容器中,有专门的“童子”清理容器,同时,容器中还会覆盖鹅毛用以掩盖粪便。

因此可以推之,明代贵族家尚有如此传统,紫禁城作为最大的“贵族之家”,应该也会这么建。

目测这个厕所还挺高的,不知道皇帝皇后蹲在里面是种什么感觉呢?

上面提到的那本《酌中志》是宫中老太监刘若愚的见闻,其中提到的乾清门围墙之内,左右廊庑的半间房,“东夹墙”和“西夹墙”为宫眷和内官们的“公厕”。还有隆宗门外慈宁宫东小门内有北司房,此处也有“便溺之所”,称为“西茅”。

据记载,这些厕所外都有负责扫厕所的“净军”值班,他们是太监中地位最低的苦役,在每月的初四、十四、二十四日,净军们从玄武门(今神武门)及各小门将粪便清除出宫。

清代宫中上至帝后下至宫女太监,大多使用“便器”来解决“三急”。据记载,宫中用来储存“便器”的地方称为“净房”,一般设在各个宫殿院落配房之后的偏僻小屋内。

关于便器,皇帝用的叫“官房”,质地有木、锡等;宫女、太监用的叫“便盆”,质地比较粗糙。这些便器的形状也有差异,有的比较高级,便凳上专门配了软垫,坐着很舒服。还有的是抽拉形,用时拉开锡盖子,用完盖上就可以遮挡臭味。

皇帝后妃们的便器一般放在寝室床边的阁间里,需要用时由太监顶在头上“请”到皇帝身边,用完后,便器内要垫好香木灰覆盖,然后立即抬出宫外,以防臭味外散。

宫女、太监们使用便器也有讲究,每次用完后,得用炭灰吸干,倒入恭桶,然后盖好盖子,将便盆擦干净,以供下一个人使用。

上厕所得有纸,在唐宋之前,人们都使用一种叫“厕筹”的木头片或者竹片,最早记载使用手纸的是元朝。在明皇宫中,负责厕纸管理的是宝钞司,而皇帝使用的手纸则是专门由内官监纸房负责的。

据说明代皇帝们的手纸都是用野蚕丝织成的帛,质地柔软,用完即扔,很浪费。一次,明孝宗弘治皇帝看见宫女们将用过的“蚕丝手纸”收集起来晾晒,他好奇地问:“这些脏东西有什么用?”结果宫女答道:“它们都是蚕帛,能用来做衣服啊!”弘治皇帝听后非常惭愧,自责太浪费,于是下令以后如厕一律改用草纸。

清宫中的手纸以慈禧太后的最为“昂贵”,在《宫女谈往录》中写道,老太后使用的手纸是质地非常好的细软白棉纸,作者这样描述它的制作方法:

“把纸喷得发潮发蔫以后,用铜熨斗轻轻地走两遍,随后再裁成长条,垫上湿布,用热熨斗在纸上只要一来一往就成了。千万不可烙煳,煳纸发脆,爱碎,就不能用了。这样把又柔软,又干净,又有棱角的便纸,折叠好备用。熨两遍,一是图干净,二是要把纸毛熨倒了。不带毛的纸发滑,带毛的纸又发涩,只有把纸毛熨倒了的纸最好用。”

这一张纸估计都相当于老百姓家一个月的口粮钱了,奢侈无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