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是故宫所有宫殿的“老大”,它坐镇中轴线的前端,很多重要的仪式都要在里面举行。它特别大,面阔11间,进深5间,面积是2377平方米,如果按北京这个地段的房价算,一平方米20万,这大殿值……不,这是文物,无价之宝,不能用粗鄙的金钱来衡量!
太和殿很大,但如果你细细往殿内看会发现,它里面空空****的。我曾经就听一位游客不屑地说过:“这皇帝真穷,盖那么大房子,里面就几根柱子,一个椅子!”
确实,太和殿里放的东西不多:宝座(龙椅)、龙椅上的轩辕镜、屏风、大柱子,东、西两侧还有大柜子,最后就是一些小摆件如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
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房间放这么点儿东西,确实空,难道皇帝想在里面跳广场舞?还是本来里面东西很多,后来被偷空了呢?
太和殿里东西少,倒不是因为被偷。查阅史料,明、清两朝太和殿里放的东西都差不多,只不过样式、数量、材质略有不同,比如东、西两侧的大龙柜,明朝放了八个,清朝中晚期是四个,里面据说藏着象征国家政权的鼎彝;又如明代龙椅前有铜丝帘,清代则撤去。
所以,不管是明清还是现在,太和殿内的陈设都比较简单,这样做倒不是因为皇帝喜欢“简约风”,而是一种礼制上的刻意为之。它希望所有人来到太和殿,眼光能一下子集中到“某个地方”而不需要再发生转移,这“某个地方”高高在上,你得仰视它、臣服它、为它所震慑。
它,就是皇帝的宝座,更进一步,就是皇帝本人!这样的“简单”有一种魔力,不管你来太和殿多少次,也不管你从哪个角度看进殿内,皇帝宝座总是会不自觉地“抓”住你,而且你也会情不自禁地第一眼就看它。
试想,如果殿内摆着各种奇珍异宝,闪闪发光,估计你早被它们亮瞎双眼,怎还会记得有皇帝存在呢?
虽然殿内装修简单,可凡是你能看见的东西都不便宜,很“豪”,比如铺的地砖。
在故宫未开放时,很多老百姓都谣传皇帝家是用黄金打造,连地上都铺着黄金砖,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地上铺的砖确实是金砖,但并不是真正的黄金。
此金砖非彼金砖,它并不是用黄金打造,而是采用太湖澄泥经过无数道复杂工艺加工而成,一般需要烧制130天左右才成形。在烧制过程中,万一火候、水、泥有一点点差池,都烧不好,所以有人说这种砖从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上来说绝对比黄金贵,所以称“金砖”。
有人说它是专供京城,又叫“京砖”,还有人认为是敲击它时有金石之声,所以得名“金砖”。
不管怎么解释,这种砖确实很贵,现在太和殿内的是康熙年间铺墁,算算时间,300多年了,依然是乌黑光亮,太阳光一照,“金光”闪闪。
在金砖的最正中,竖立着高高的楠木金漆基台,台子上放着本殿的“主角”—金銮宝座。这个御座感觉坐起来“不舒服”,它的椅背、扶手全是雕龙,坐下去肯定硌得慌,皇帝要坐只能是直起身子“正襟危坐”,试想一个典礼搞好几个小时,皇帝始终得直着身子坐,估计真的要累死。
宝座配合着它后面的金漆屏风,显示着皇帝的神圣威严,在他的头顶上还悬着一个“大圆球”,这叫“轩辕镜”,传说它代表轩辕星,同时它又掌管雷雨,吊在皇帝上方,一方面表示皇帝正统继承皇位,另一方面也表示有雷雨之神坐镇于此,太和殿很安全。
在宝座周围还有宝象驮宝瓶、香炉、甪端、盘龙香亭,都有祥瑞之意,同时,宝座下还陈设了四个“镇器”—鼎式香炉。前面我们说过,鼎代表了国家政权,每到大典时,鼎里就会燃起香料,制造一种神秘、威严的皇家气氛。
除此之外,殿内东、西两侧各立有两个巨型的紫檀木柜,据说里面装了夏、商、周三代的鼎彝,象征权力,有“定鼎天下”之意。
整个殿内数量最多的是柱子,总共有72根支撑着它。其中,围绕皇帝宝座的6根最显眼,它们高近13米,采用了沥粉贴金的工艺,外观上看就好像金柱一般。更牛的是,每根柱子上都雕有蟠龙,所有龙头都朝向宝座,形似护卫着帝王。
我曾经痴痴地在太和殿前待过一整天,看着阳光慢慢照亮这几根蟠龙金柱,随着光影变幻,真的有种“龙活了”的感觉,仿佛它们真要从柱子上腾空飞起,特别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