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太和殿前为什么要放日晷和嘉量(1 / 1)

太和殿前是一个宽阔的小平台,皇帝当初装修时不希望它空着,所以做了些“小软装”,摆放上了铜鹤铜龟、日晷和嘉量。关于龟和鹤的故事,我们后面会讲到,这里重点讲讲为什么要放日晷和嘉量。

日晷是古人的“sun watch”,它是利用日影来计时的工具,其主要由圆形的晷盘和竖立其上的晷针组成。

日晷的原理很简单:晷盘面南朝北,和地球赤道平行,垂直插入的晷针指向北极,与地轴平行,整个晷盘上均匀地用十二地支来表示12个时辰,画出时刻线。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1个时辰不等于1小时,它相当于2小时,而每个时辰又分为初、正,比如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子时,其中11点是子初,12点为子正。

这里要特别注意,日晷是两面都有读数。不同的季节,看的面不一样:从春分到秋分,太阳投影在正面,而从秋分到次年春分,太阳投影又跑到背面。读数时,当看正面日影时,要顺时针读,而看背面日影时,则要逆时针读。

日晷计时有自己的科学性,虽然不能和现在的钟表相比,但误差也不大,那么皇帝把它摆在太和殿前真的是为了看时间吗?当然不是!首先这个日晷特别高,仅晷台就有2.7米,而明清皇帝的身高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应该都不会超过2米,如果真是为了看时间,皇帝踮着脚仰着头都不行。

那他可以搬个椅子垫着看吗?这也不可能,作为计时器的日晷,看似作用很大,但实际使用很受限,它测时间必须有一个前提—太阳,所以在阴天和晚上,日晷只能当摆设,没有作用,而就算是在白天,在一些有树的地方,比如养心殿,浓密的树叶会在某一段时间挡住阳光,也会导致日晷的投影无法显现。

因此,这个日晷和计时关系不大,放在这里只是一种象征意义。它代表皇帝掌握着天下的时间、天道运行的规律,晷盘圆形还象征着“天圆”,同时整个日晷用四根石柱支撑,这也有特殊寓意,它们象征四极,源于女娲补天时,砍断大乌龟的四只脚来支撑天的四个角(四极),稳固住天的典故。

在日晷的西边放着嘉量,它被安放在一个汉白玉的石亭屋内。

嘉量是我国古代的标准量器,它看似是一个东西,实际上是由五种量器组成,分别是斛、斗、升、合、龠。中央的圆形是嘉量的主体,上部为“斛”,下部较浅者为“斗”,右耳为“升”,左耳上部为“合”,下部为“龠”,它们之间的换算比例是: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2龠。

“量”是测定物体多少的器物,在前面添了个“嘉”,代表美好、最好。“嘉量”即说这是最好、最标准的量器。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百姓对于粮食的多少非常看重,一斗一升都是血汗,所以制作统一、标准的量器尤其重要,一来是利于百姓,二来也利于国家的经济稳定,三来也是帝王权力的象征。

正因为嘉量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自周代开始,历代帝王都对它很重视,尤其是王莽夺了汉的天下建立新莽政权后,更是仿效周代制作了新的嘉量,寓意自己统治天下。太和殿前的嘉量就是仿照王莽嘉量,由“模仿狂人”乾隆下令制作的。

当年乾隆无意间得到了一件新莽嘉量,于是极爱仿古的他,突发灵感,让人模仿这件嘉量,同时考校了唐太宗时的方形嘉量图样,于乾隆九年(1744)铸造了圆形和方形嘉量各一件,分别放在太和殿和乾清宫前,而那件王莽嘉量则被他视为天授神物收藏。

作为“题字狂人”的乾隆还在嘉量上写了很多字,大意就是说“嘉量的制造符合天意,这是老天让我这么做的,我们大清王朝是天命所归,以后子孙万世享用,福泽绵延”。

在嘉量上,乾隆还命人刻上了一个神秘符号—“卍”字。

“卍”字符最早被古人视作太阳、火的象征,武则天时把其定为“万”字,代表了吉祥万德之意,它和嘉量组合在一起更是有盛世吉祥的寓意。

太和殿前日晷和嘉量的组合,一东一西,一个象征时间,一个象征空间,代表了皇帝是时空的掌握者,拥有无上的权力。同时,日晷圆形,象征“天”,为阳;嘉量方形,象征“地”,为阴;二者是“天地阴阳二气”的化身,它们共同汇聚于太和殿的龙椅宝座之下,表明皇帝是宇宙的主宰者,支配着天地万物。

想来乾隆皇帝的脑子里也是“干货满满”,他摆日晷嘉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多读书,这样搞装修都比别人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