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和殿坐落的三层台基上,整整齐齐地放着18个大香炉。关于它们的用处,众说纷纭。我曾听过一个有意思的说法,说这些香炉正好代表了“十八罗汉”,放在这儿象征“罗汉加持保护皇帝”,这显然是把“十八”想当然地和“罗汉”联系在了一起,照这样,那也可以说这是十八层地狱,皇帝不可能会住在地狱里吧?!
这18个香炉,不,准确地说,应该是鼎式香炉,它们的整体造型为“鼎”。“鼎”,看字形就像一个有腿的大锅子,在古代,它本是煮饭食使用的炊具,同时也是宗庙祭祀的重要礼器。(《说文解字》:“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汉书·五行志中》:“鼎者,宗庙之宝器也。”)
后来鼎又和国家政权扯上了关系,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建立夏朝,他把全国划为九州,并铸造九鼎作为九州和王权的象征。在《左传》里就对九鼎的样子做了描述,说是大禹在它们身上“画”了很多图像,比如国名、山川、神灵精怪等,以此作为沟通天地、人神的“神器”,祈求得到天帝的保佑。
传说自夏以后,九鼎似乎成了一个“传家宝”,商、周两代都会把它移来摆放在自己的首都,表示其政权传承有序。不过可惜的是,九鼎在汉代之前就失踪了,至今下落依然是个谜。
可以推知,太和殿前这些香炉做成鼎式,其实也是表明政权的传承和合法性,而且这些鼎式香炉的排列次序是左右各有九个,刚好符合大禹铸九鼎之数。
摆鼎式香炉和罗汉没关系,当然更不可能代表地狱!这里的“18”其实还代表了清朝的18个省。据记载,明朝疆土分为15个布政使司,清朝入关后改称行省,清初共设18个,分别是直隶、江苏、安徽、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所以18个香炉和行省相对应,代表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估计皇帝每次看到它们都会嘀咕:“我虽然走不完这18个行省,但把它们摆在宫里,天天看,也是在我的掌控之下!”
这些鼎式大香炉除了有象征意义外,还有实际作用—焚香,尤其是举行重要典礼时,文武百官跪在广场,皇帝端坐在太和殿的龙椅上,这个时候,香炉里就会冒起阵阵烟气,搞得三大殿烟雾缭绕,如同身处天宫一般。皇帝最爱这个调调,因为这种云里雾里的迷幻感,让他觉得自己就好像天帝一般。
香炉要焚香,这个“香”用得很特别,特别是在元旦的黎明,新的一年开始,太和殿这里要举行元旦大朝会,届时皇帝和文武百官齐集太和殿,按理来说如此重要的典礼,焚的香肯定非常名贵,比如檀香、麝香、沉水香等等,有多贵上多贵,不过皇帝却反其道而行之,没用好香,而是用一种水果皮烧制的“四弃香”。
何谓“四弃香”?据记载,这种香是用苹果、梨等四种水果的皮晒干制成,果皮本来就是被削了丢弃的,所以得名“四弃香”。
皇帝之所以这么环保,废物利用,其实是为了在新年第一天向全国人民昭示自己的勤俭,也号召大家要以勤劳、节约为美德,这是立国、立家、立人之基,叫“俭以养德”。
正因为有这“四弃香”,所以元旦的太和殿肯定是满满的水果味。
18个鼎式香炉,它们淡雅素净,鼎身唯一的装饰就是火纹,这是商代青铜器的图样。看着它们,我总会有一种“穿越感”,好像一会儿到了百年前的明清,一会儿又突然回到了几千年前的商周,迷迷离离,恍恍惚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