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设篇 那些五花八门的摆设的秘密(1 / 1)

·壹·太和门前为什么有个打不开的石盒子

很多人走到太和门这儿都会有个疑惑:“咦,门口怎么放了两个奇怪的东西?一个长得像石盒子,另一个又好像是亭子。”

别说一般人不知道,就连皇帝也未必知道这是什么。当年嘉庆皇帝就问起过这两个东西的作用,结果没人能回答,这也成了故宫600年的“未解之谜”。

这两个石头做的东西,明朝就有,算是故宫里的“老人”,关于它们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先来看西侧这个。它方方正正,汉白玉材质,仔细看,它有个石盖子,上面还雕了个盘龙钮,很多专家推测它很可能是一个“石匮”,“匮”就是存放贵重物品的盒子,所以也可以把它叫“石盒”“石匣”。每次看它,都很想打开看看。不过这石盖子太沉,而且是文物,不碰它是对它的尊敬和保护。

这个“石匮”里到底有什么呢?很多史料里都没提及,不过据纪晓岚的“小道消息”,他说有一个负责工程的官员告诉过他,石匮曾被打开过,里边放了些已经腐朽的谷物,但具体情况他也说不清。

故宫专家阎崇年先生也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石匣子里装有五谷、元宝之类的镇物,属于“压胜”,寓意国家五谷丰登、财富满盈。

问题来了,如果真放谷物在里面,皇帝是隔段时间换一次新的呢,还是说600年就这么放着不换?

关于石匮和石亭子,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它们是代表皇帝身份,验明皇帝正身的“册宝”。

“册”和“宝”实际是两样东西,在清宫剧中,要是哪个妃子当了皇后,都会有个赐金印、金册的仪式,这是身份的象征。而当皇后被废时,相应地也会有一个收回金印金册的仪式,代表已失去皇后的身份,像乾隆皇帝的废后,断发的乌拉那拉氏就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明、清两代的“册”和“宝”类似,像明代皇后的“册”由两块金片组成,上有孔,用红线相连,其上镌刻楷书册文,实际就是个两页纸的“小金书”。

“宝”,通俗地讲,就是“大印章”。明朝皇帝有“二十一宝”,清朝皇帝自乾隆后有“二十五宝”,它们是皇权的象征,也是皇帝发号施令的凭证。

每当遇到皇位继承、人事任命、外交、祭祀、赏赐等事时,就会用不同的“宝”来盖章,比如皇帝颁布诏书,就会盖上“皇帝之宝”;要出去视察调研,就会盖“巡狩天下之宝”。同时,这“宝”还得用盒子来装,叫“宝盝”。

册与宝是皇族身份的象征,在授予时,仪式也很讲究,比如明朝在为皇太后、皇后、嫔妃授册宝时,遵循“册东宝西”的原则,即“册”要放在东边,还得搁在小亭子里,名“宝册亭”,而“宝”要放在西边。这样,太和门前西边放一个“大宝盒”,东边放亭子,正好符合授“册宝”时“册东宝西”的礼仪习惯。

我们大胆推断,这里的“宝盒”象征着皇帝的宝玺,而亭子则是放“册”的“宝册亭”。之所以把它们陈列在太和门前,很有可能是因为明朝皇帝曾在太和门办公,名“御门听政”,放置它们,代表皇帝在此“阅宝、用册”,而这个“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诏书的一种,明、清两朝颁诏书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用雕琢龙头龙纹的“龙亭”来放诏书,所以这个亭子又可象征“诏书亭”。

因此,综合种种因素,放置石盒子和石亭,一来是皇帝彰显自己的身份正统,二来显示皇权至高无上,三来也是告诉所有人,“国家的一切命令都是从我这里发出的,你们得乖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