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宫的地下世界,总能听见很多神奇的传闻。有人说地下设了监牢,专门关押犯错的宫人;有人说地下养了守宫神兽,一到夜里就放出来巡逻;不过更多人说这地下藏了皇帝的宝藏。
要想知道地下有没有宝藏,得首先弄清楚故宫的地下世界到底长什么样。关于这一点,你只要去网上搜索,出来最多的肯定是这样一条:
“故宫的地砖从地面铺到地下,总共15层,横七竖八排列,这是皇帝为了防刺客打地道专门弄的。”
故宫的15层地砖之说真假未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地砖下绝对大有文章,也许还真可能藏着“宝藏”。前些年,在隆宗门西侧有了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研究人员竟然在地下挖到了另一个“故宫”—元代的皇宫,不过它现在只剩下了地基遗存。
由此可以看出,紫禁城这个区域非常热门,不仅明清的皇帝喜欢,元代的皇帝也爱,元皇宫的一部分就建在这儿。据记载,朱元璋当年让徐达、常遇春等大将攻破元大都后,做了两件“毁元”的事。一件就是将大都改为北平,另一件就是命众人点火烧毁了元皇宫,估计是做贼心虚怕被骂,他还下令所有的史书都禁提此事。
元皇宫的地面建筑就这样消失在了火海中,不过地基却保存了下来。到了朱棣当皇帝迁都北京建紫禁城时,他利用元皇宫的地基盖起了自己的大房子,而清朝又在明的地基上进行建设。可以说,整个紫禁城的“地下世界”承载着三个朝代的皇宫。
最下面的夯土层属于元代,基本就是把土压一下,然后铺上砖和石头。中间是明代的夯土层,非常结实,据故宫专家介绍,当时永乐皇帝为了建故宫,专门在地上挖了快四米深的一个大坑,然后用“一层碎砖+一层黏土”的组合层层铺叠,总共是几十层铺上去。这里的土要挑选很纯净的土,砖也要粉碎,这样才会坚固。最上面是清代的夯土层,因为明朝的夯土已经很稳固,所以清朝就只是铺砖和把土压实。三个朝代,三层厚厚的“地基”,这也是皇帝追求江山稳固的一种体现。
除此之外,很多宫殿的柱子也有玄机,比如太和殿。大殿内的柱子底部都有一个石质小底座,它叫“柱础”,往下延伸至地下数米深。它的具体构造是这样的:一个大大的斗形石台子立在圆木之上,圆木之下是无数颗地钉,周围再夯上土。这样的建法让立在上面的柱子特别稳固,即使发生地震,柱子也是岿然不动,这就是中国古建筑所谓“墙倒屋不塌”的一个重要原因。整个建筑,柱子起到了承重的作用。
故宫的“地下皇宫”坚不可摧,历经600年依然稳固,1977年,专家们曾对太和殿的三层石台进行过钻探,深度是15.6米,相当于五六层楼那么高,里面共计砖三层、砌块石四层,灰土、灰土与碎砖、卵石若干,最下面还有一些柏木桩、排木、黏土等材料。(蒋博光《中和殿室内及三殿地质勘探实录》)
故宫地下就只有地基吗?当然不是,它真的有宝藏,是一个“地下宝库”。
这个宝库实际是故宫的地下文物库房,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建,位置大致在西华门内。资料显示,这个文物库房采用三层全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配备专业的消防和防盗系统,而且是恒温恒湿,温度设定在15℃左右,湿度则设定在50%,保存文物大约有97万件。
听老一辈的故宫人说,这个库房安保非常严,要想进去得办理很多手续,通过层层审批,而且每个库房的门禁都有专门的暗锁和密码,连只苍蝇都休想飞进去!有意思的是,库房里还设有“文物澡堂”,每件进库房的文物都要经过熏蒸消毒机“风淋”式消毒,防止虫蛀和霉变。
如今的地下文物库仍在改造和扩建,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宝贝“入地”,这样既能让它们处于保存的最佳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和完整性,也能为进一步扩大故宫的开放面积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家下次再去故宫时,可以用手摸摸地砖,或许,你也能感受到古人和今人对于这位600岁老人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