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前朝三大殿为什么非要建在『土』字形须弥座上(1 / 1)

相信大部分来过故宫的人,手机里都会有一张和故宫三大殿的合影,然后再发个朋友圈:“故宫我来了!”

前朝三大殿是故宫中轴线上最壮丽的部分,它们坐落在高高的石台上,如果你从天空俯瞰,这个石台是一个大大的“土”字形,古人还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须弥座。

那么,皇帝为什么要把三大殿建在一个高台上,还特意弄成了“土”字形呢?

首先来看这个石台的高度。这个石台高8米左右,站在上面往下看,视野相当好,可以360度全景俯瞰三大殿区域,完全就是故宫的最佳观景平台。不过这个石台最初设计时并不是为了给皇帝看风景的,它有很多的讲究。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这样的高台让木结构大殿免受水淹,可以防潮、防水,还可以防震,增强建筑的稳定性。

这样的高台设计并不是明清皇帝的创意,自古以来,帝王们就崇尚“高台榭,美宫室”的建筑风格,比如晋灵公当年就想造九层台,可惜造了三年也没完工;楚国造“章华台”,这台子很牛,又叫“三体台”,据说登台时得休息三次才能到顶;还有秦的咸阳宫、阿房宫,唐代的大明宫等都有高台建筑,反正皇帝就是个“高台控”,也许站得越高,皇帝的成就感越强吧。

宫殿建在高台上也是等级的体现,越是等级高的大殿,其台基也越大,像前朝三大殿,尤其是太和殿,这是宫里乃至全国等级最高的一座,它的台基当然得最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东西长64米,南北宽37.21米,建筑面积达到了2381.44平方米。

这个石台基除了高和大之外,名字也很响亮—“须弥座”。关于“须弥”,《西游记》里曾写到过一座“小须弥山”,在这山上还住着位灵吉菩萨,正是他给了孙悟空定风丹,孙悟空才制服黄风怪。

那么,故宫里的“须弥座”和《西游记》里提到的“小须弥山”是一个意思吗?

其实“须弥座”最初指的是佛陀坐的石座。据梁思成先生考证,“须弥”二字最早来自佛经,还可以翻译成“迷修楼”,据说这是喜马拉雅山的音译,在古印度人眼中,这座圣山是世界的中心,佛陀坐在圣山上,寓意佛法无边,比世界上最高的山还要博大,同时也显示佛的伟大和对佛的崇敬。

须弥座在故宫里有好几种形式,像三大殿下面的是最高等级,又叫“三崇须弥座高台”。除此之外,还有单层须弥座高台,比如武英殿、奉先殿,它们的等级就比较低了。

最后还有一种叫“须弥座月台及甬路”,它的样子就好像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T”,乾清宫就用了这种形制。

这个须弥座的石台基从空中俯瞰是一个大大的“土”字,这么设计倒不是因为皇帝很“土”,而是他有“恋土情结”。在皇帝眼中,“土”可是个好东西,因为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土位居中央,把石台基做成土字形,寓意着这里是天下的中心,皇帝是中心的中心。

同时,“土”还代表了江山社稷,这里将石台基做成天下最稳固的“土”,暗含了江山永固、社稷安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