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稻草人:彭浩翔真的是港独分子?(1 / 1)

最能让别人抓狂的逻辑谬误要算是稻草人谬误了。这方面最近中招的一位知名人士是香港导演彭浩翔。

2.14年5月,网络上流传一则内容为彭浩翔“辱骂内地人”的“脸书原话”。该段文字从去年流传至今已近一年时间,由最初的捏造文字变成捏造截图,愈演愈烈,甚至在2015年春节后又发生大量转发的状况。

有时候谣言并止于智者,逼得彭浩翔不得不多次通过微博和脸书澄清,甚至开新闻发布会公开澄清,但似乎收效也不大,相信的人选择相信,不相信的人还是继续传播谣言。

你看,犯稻草人谬误的人会把不是对方的观点归于对方,同时通过攻击这个虚拟的观点,来说明对方是错误的,让对手欲哭无泪。

例如下面的对话其实也有树稻草人的嫌疑:

女儿:“妈,同学叫我现在出去玩会儿滑轮,我能去么?”

妈妈:“你的作业完成了么?现在不是写作业的时间么?”

女儿:“作业马上就写完了,同学们都在楼下等着我呢。好不好?”

妈妈:“不可以,你得把作业完成才能下去玩。”

女儿:“我就知道你不会让我下去!你每天都在限制我的自由!你不觉得这样很过分嘛!”

看到了么?正在气头上的女儿就犯了稻草人谬误。妈妈的观点是“写完作业就可以去玩。”妈妈并没有限制女儿的自由,可女儿直接上纲上线到:“你在限制我的自由。”

再例如:

秋老师:“日本文化中保留了很多唐代以前的汉文化造型,而在中国本土这样的文物很多都毁于战火,所以要了解古代的中国文化,还真是需要经常去日本学习考察。”

小汪:“你居然认为中国文化不如日本,学习中国文化还要去日本么?你简直就是个汉奸。”

你看,秋老师本来的观点是要了解唐以前古代中国文化,可以去日本考察。但小汪把秋老师的观点扭曲成秋老师认为“中国文化不如日本”了,一旦被爱国者攻击,那是百口莫辩。

讲到这里读者们可以发现,稻草人谬误最大特点就是你被反驳的观点并不存在,是被他人有意无意曲解后捏造的,不能作为反驳的事实依据。

故意犯稻草人谬误的人,最主要的目的是有意扭曲对方的论点以达到贬低对方的效果。

比如网络上有一篇名叫“从《人民日报》的逻辑谈硬伤”的文章(作者曹林),就分析了《人民日报》中出现的稻草人谬误:

《人民日报》这篇评论称:“一般来说,能考上公务员的,文化程度也较高,读书时间长、教育投资大。非要让公务员的养老金和蓝领工人水平一样,对寒窗苦读十几载的公务员来说,是否也不公平?”于是得出结论,在养老金待遇上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如果要一味拉平公务员与企业职工的退休待遇,以“平均主义”偷换“公平”的概念,将会对公务员产生新的不公。

这显然是设了一个稻草人,叫“平均主义”。从那个大锅饭时代中走出来后,“平均主义”已完全成为一个贬义词,社会已经有了基本共识:要公平,不要平均。在养老金改革问题上,并没有人寄望于平均主义,将公务员的养老金拉到和蓝领工人一样的水平。公众对养老金改革的期待是去除双轨制,是并轨。

人们并不是患不均,而是患不公,公务员是一套制度,企业职工是另一套制度。前者财政出钱,不用自掏腰包;后者财政不出钱,由企业和个人分担。两者在双轨的制度基础上养老金差一大截。人们是期待破除双轨而并轨,而不是希望平均主义跟公务员一样高。并轨与平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同一轨之下,根据能力、贡献和所缴费用,拿到的养老金是不一样的,而不是根据身份。公务员能力、贡献和缴费多,完全会比蓝领高。

你看,当用“平均主义”偷换了“并轨”概念,对着“平均主义”这个稻草人大加鞭挞,以反对“平均主义”的理由去阻碍养老金的并轨,以反“平均主义”的矛去戳反“双轨制”的盾,完全错位了。

曹林先生的这篇文章指出,《人民日报》当天的评论(评论名为《公务员待遇差了清廉度会受影响》)是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将稻草人树立起来的。当“平均主义”这个靶子一旦树立,很多读者便被误导,认为老百姓要坚持的政策是“平均主义”。

但真实情况是老百姓关心的是“并轨”而非“平均主义”。

稻草人的树立,使得一些原本不了解真相的读者,对被批评者形成一种错误的假象,甚至认为真相真的像批评者所说的那样糟糕。

需要格外指出的是,稻草人谬误很多时候会与偷换概念谬误混淆,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两者是有区别的。

偷换概念谬误往往是批判者蓄意改变原论点或核心词,以达到在争论中求胜的效果。

但是稻草人谬误可能是有心扭曲对方论点以达到贬低效果,也可能是论辩者无心地误解了对方论点,或一方论述不清致使对方误会另一方的观点。

另外,如下的两个原因会让我们在无意识中集体产生稻草人谬误:

原因一:由于非理性的情绪使得说理者曲解了他人的立场。

甲:我喜欢日本文化。

乙:什么?你难道不知道日本人在中国犯下过滔天罪行么?你这个卖国贼。

是否爱国与是否喜欢日本文化本身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乙的言论明显受到自己“爱国”情绪的影响。

原因二:没有深入理解对方的观点,就粗浅地下判断,以至于形成了曲解的批评。

甲:茅于轼先生说给穷人的廉租房不应该设置单独的卫生间,这种经济学家完全不体恤底层老百姓。

乙:茅先生的本意是如果廉租房设施太完备,很容易被有权有钱的人看上,通过各种不当手段拿到本应该分配给穷人的廉租房,结果导致廉租房都补贴给了不缺房的人。

因此,为了不让自己犯稻草人的谬误我们应当做到如下两点:

第一,客观、善意地去理解对方的观点和立场。

第二,如果有机会,应该让对方核实你对他的观点的理解是否有误。

互动练习

欢迎你们收集生活中的稻草人谬误并总结微博@秋叶和@西安黄鑫。大量的好案例可以帮助更多的读者避免错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