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危机与机会并存的时代。
这个时代中,所有以往建立在工业体系下的行业,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型。前段时间,我节目社群里有朋友跟我说,自己的大学专业是石油化工专业,现在在石油化工企业中薪资很低,前途堪忧。这就是大时代转变中产业结构转型的个人投射形态,投射到个人身上就是这样的表现。
不仅是他,我在北大中文系的很多同学,毕业之后去传统媒体的报纸和杂志社工作。如今传统媒体不断式微,报纸印了没人看,杂志发放没人理,不仅没了广告收入,写作的成就感也趋近于零。对于他们来说,新闻理想和职业发展陷入了双重困境,而每月薪资单上的数字更是加剧了这种忧虑。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会遇到转型中的困惑和迷茫,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不仅对一个人,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是这样。
这是中国工业社会将面临的最后一次转型,是从以家庭为单位的工业生产社会向以个人为单位的互联网社会的转型,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是不可抗拒的。
不过好消息是,个人化解危机、抓住机会要比社会和国家容易得多。
互联网时代的逻辑究竟是怎样的呢?
你的也是我的
“共享”是互联网时代的主旋律之一,在共享经济之下,你的也是我的。而其中的代表当然是美国的”Uber(优步)”“Airbnb(空中食宿)”及中国的“滴滴出行”,它们对每一个人的改变都显而易见,而它们自身的估值和发展也令人咋舌。
他们的逻辑都是一致的——房屋或者汽车的所有权属于一个人,而这个人将房屋或者汽车在某个时段租赁给他人,已完成共享。除了这种在住宿和出行方面的直接共享,所有权明晰后的分时租赁之外,互联网底层技术也在推动共享的进一步发展。2013年我加入了区块链技术公司美国硅谷的Ripple公司,当其在美国硅谷创办的时候,已经有人开始思考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汽车的共享,相当于所有权的分时。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如果所有的汽车都使用区块链智能锁的话,那么这一段分时的所有权是属于我的,我就可以开锁,如果这个时间段不属于我的,我就开不了这个锁。而我如果想重新获得这个汽车的所有权,只需要把钱打给汽车就可以了,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一辆汽车被所有人共享,被所有人拥有。
在这个领域里,未来的共享不仅仅是分时的租赁形态,更可能是这种分时的所有权形态。也就是这个车在如果没人驱动它的时候,它就不属于任何人,当有人把钱打给这辆车的时候,这个车在这个时间段上就属于这一个人,那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就可能实现。
是你还是我?
2016年,中国互联网领域的一大风口是移动直播的兴起,市面涌现出超过100个直播应用。经过一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行业内的直播功能和社交功能不断地在融合。
一般我们对直播的理解,基本上都叫“××TV",像“斗鱼TV”“虎牙TV”“熊猫TV”,听起来很像视频网站。中国早期的视频网站,尤其是土豆网,当时对标的是美国视频网站的“Youtube”。Youtube的一个重大特征是它的视频的产生几乎全部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也就是“用户原创内容”,美国有足够多足够好的用户,他们愿意拍摄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且放到网上去。
然而,相同的形式在中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的摄影文化还没有建立,中国找不到这么多喜欢分享或者是愿意把自己的视频分享出去的人。或者即便他们愿意拍摄分享,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而这个问题,也是移动直播平台所面临的问题。在直播平台上,能够独立产生优质内容的个体并不多。所以,在直播内容形态上,内容就变成了强大的护城河,这时候直播平台之间的竞争壁垒都是比较低的。因为没有这种用户自发的高质量内容产生,最后就演化成了版权购买竞争和主播挖角竞争,本质是比谁钱多,比谁砸钱更狠。这样的竞争非常血腥,也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视频网站竞争到后期,基本就是这种态势,即便优酷和土豆合并后,占领了这个市场份额的80%,虽然份额大,也不代表高枕无忧。腾讯、爱奇艺开始砸钱,很快优酷土豆的市场份额就开始下降,平台本身的价值也就随之降低。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用户追随的是内容和主播个人,而非平台。对于用户来说,关心的内容是傅园慧也好、宁泽涛也罢,他们去哪里,用户就去哪里。而且平台缺乏关系链沉淀,仅为用户提供内容。用户一旦想换平台,因为没有关系链的顾虑,置换成本很低,说换就换了。
社交与直播的融合给了我们新的启发。陌陌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陌陌2016年的财报数据非常亮眼,因为陌陌为直播形态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陌陌的直播本质是一种社交直播形态,但是它本身还是个社交软件,而它的直播分发,并不是电视台性质的直播分发,而陌陌是附近的人直播分发,用户看到的是距离相近的普通人的直播。当然用户也可以自己成为播主,播给周围的人看。在这种形态下,用户看直播的动机除了内容本身好看之外,更可能希望与播主发生社交连接。
这种直播的“社交化”,将以前的“头部主播”(宣传平台团队制作的专业化内容)模式打散了,打成一个个碎片化的点,平台就具有了优势。首先,社交行为是发生在平台上的,每一个用户因为在平台上有广泛的社交关系链,所以平台的迁移成本非常高,一旦离开去其他的平台上,就没有了之前的社交网络。所以一个用户迁移到“映客”或者“一直播”,即便开播了也没有朋友来看,那么在新的平台上,这个用户是没有受众的。一个普通人,只可能播给他的朋友,他不是“大V”,不是明星,其他人很难产生认同。
在这样的社交网络中,用户具备了与淘宝类似形态的特质,是一个“C to C”(Consumer to consumer)的平台,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中,一个女主播开播的时候,她是内容的制作者,她不播的时候,看别人的直播,她就是消费者,整个平台的丰富性就大大增强了。
互联网超强的包容性决定了各个产品形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融合不断增强,社交与直播也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虽然是我的,但你都可以拿走
互联网的开放性是它的根本特质之一,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包括很多大企业。
我最初接受的创业教育是在美国硅谷完成的。硅谷的很多公司,哪怕是技术主导的公司,也都清一色是开源公司。他们把公司的源代码和各种资源开放出去,让大家一起参与,和别人一起干,一起共建,通过这种方式把公司做强。
但回到中国,情况就有所不同了。2014年我一回国,很多人都问我:“你是不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所谓“自主知识产权”,就是一个人发明了某个东西,赶紧藏着掖着,谁都不能知道,然后用它来赚钱。这种想法,其实早已经过时了,我的老师马云在湖畔大学跟我们说,阿里巴巴一直都是开放的。
阿里巴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让所有人参与进来,比如淘宝店的店主,阿里巴巴要为淘宝店的店主创造出价值,淘宝店店主只有真正在里面赚了钱,整个阿里巴巴的生态系统才能赚钱。基本的理念是一以贯之的,这跟从前那种完全靠自主知识产权来赚钱的方式完全是两码事。
我在湖畔大学上课越久,越意识到开放的重要性。因为如果开放了,就变成大家一起去做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这个时候创始人可能在公司的股份只占10%,甚至1%,但是由于这件事情足够伟大,所以你能得到的利益也是足够多的。
大家都知道,其实马云在阿里巴巴占的股份并不多,不到7%,但是他把阿里巴巴开放出去,开放给股东,开放给了生态,开放给各式各样的人,最终阿里巴巴才能成为世界最知名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成为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名片。
没有背景也能成功
曾有一个微博粉丝向我倾诉,他是一个没有什么学历和家庭背景的人,现在就是一名建筑工人。做这份工作有五六年时间了,感觉自己并不喜欢这个行业,也没有做出什么成绩。虽然他知道互联网时代有很多机会,但因为自己的状况而感到自卑,感觉无法融入这个时代。
我们必须知道,在互联网时代,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学历和家庭背景都不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只有敏锐的商业嗅觉才是真正实现财富自由的核心价值。没有学历、没有家庭背景,并不是你实现创富的阻碍,他对建筑行业的了解程度,对行业理解的敏锐程度和对行业的热爱程度决定了他在本行业的发展趋势。
如果他对移动互联网产品非常热爱也非常喜欢,在互联网领域有着大量与建筑、房地产和装修相关的公司企业,他们对于既熟悉建筑行业又精于互联网的人才求贤若渴,那么他在传统行业的积累,加上对互联网行业的敏锐和喜欢,就可能取得成功。
我的公司中就有这样的员工,他同样没什么学历和家庭背景,但因为自己是社交产品的重度用户且具有相当程度的敏锐嗅觉,成为我们的产品经理,不仅独当一面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价值,更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学历和家庭背景,在互联网时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行业的视野,和强大的执行力。
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共享、融合、开放和平等。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他人完成协作,开创伟大的事业。
永不放弃,努力追赶,是对这个时代最好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