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公司,加班是很正常的现象。工作之余,我们也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谈点人生理想。
一次加班到后半夜,一个同龄的同事问我:“宇晨,父母对我的生活干涉很厉害,我现在喜欢一个女孩子,但是父母觉得她身高太矮了,以后对后代不好,不让我们结婚,我该怎么办?如何才能获得独立?”
我的答案很干脆——独立从来都无须获得,而是一种既定事实,人人生而独立。
对这个同事来说,如果不依赖父母金钱输血,自己经济独立,独自一人居住,那么独立本身就是既定事实,无须获得。在这个时代,实现经济独立是前所未有的容易。自己的收入很快就会超过你的父母,再过5年到10年,财产就能超过父母一辈子的积蓄。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称的战争,没有必要打,他们会妥协的。
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存在兜底关系
有一句形容男女关系的话,叫作“无爱,无伤害”。我们身边经常出现父母和子女之间以“爱”的名义相互伤害得死去活来的例子,其本质就是兜底关系。
兜底是什么?就是无论一个人烂到什么程度,作为他的父母或者子女,都照单全收。
子女不应当给父母兜底,父母也不应当给子女提供兜底。往往在我们生活中,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了兜底的暗示,但最后却无法兜底,对方无法接受随之而来的巨大落差,最终只会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之前有个新闻,哈尔滨的一个小伙子准备结婚,父母凑钱给他买婚房,但是小伙子觉得房子面积太小,出了售楼处的大门就开始跟父母吵架,进而殴打自己的父母,最后居然是旁边围观的群众实在看不下去了,把这个小伙子打了一顿,报了警。而他的父母即使挨了打,也没想过要报警。
想来也是父母给了这个小伙子购买大婚房的期望,最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落空了。所以兜底不成带来的巨大落差导致了关系的撕裂,甚至导致亲人之间的肉体伤害。
我不会选择为孩子兜底,也不会因为我是他的父亲而去掌控他。我现在27岁,未来10年很可能会有自己的孩子,对我来说,抚养他是我的义务,因为他并没有选择来到这个世界,是我把他强行带到这多灾多难的人世间,所以我必须抚养他长大成人。但要注意的是,我不会以抚养他成人为由要挟他,甚至去控制他的人生。因为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是我,他是他,我抚养他是我的义务,但他并没有义务只能顺着我,只能任由我的摆布。
人就是人,不是挂线的木偶。
承担是选择的另一个含义
好的父母将子女视为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没有一般意义上传统中国家长的傲慢。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把我当成一个自我的个体来对待,对他们来说,我的意见很重要。
9岁的时候,我看《家庭》杂志的专访里写了天才围棋少年常昊的故事,我觉得学围棋很拉风,就告诉了父母。妈妈听到就当真了,给杂志社打电话询问这家位于武汉的围棋学校。得知“棋圣”聂卫平是名誉校长,再次征询我的意见后,便送我去了那所学校。
我的父母很少给我设限、指导我的人生,而是支持我去付出代价,并且为此承受。
9岁的我,来到完全陌生的武汉时,就注定了我一生的冒险。即便在夏天热得头晕,冬天没有暖气瑟瑟发抖;即便我不适应食堂里的饭菜,一天也吃不了一顿;即便在教练训斥后我无人诉说,只能蒙在被子里偷偷哭一夜;即便我羡慕其他孩子有家长来送食物,而我却只能孤零零地看着校门;即便我真的想念父母……但我的父母依然告诉我:你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帮助你,倾听你的意见,但当你做出了选择,即使今天回来哭鼻子了,那也没有办法。
既然选择了,就要认,这是我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这也让我在人生的各个分岔路口的选择中,能够从不后悔。
当然,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不是单向度的。对于孩子来说,有义务帮助父母建立安全网,核心就是帮他们完成一定程度的商业保险,这样能帮他们安排好年老之后的生活。即便帮父母去买保险,也应该是子女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供建议,父母付账,然后子女完成法律规定的赡养义务,不要提供超义务的保护。这样才能让双方都独立自在。
选择不仅仅意味着当时的决定,更意味着之后的所有事情都要承担,承担是选择的另一个含义。
没有人需要为孩子“兜底”
有好的,就有坏的。在我看来,一个坏的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处理方式是:孩子对父母的抚养质量有非常多的期待与要求,要求父母买房子、买车子、找工作,甚至找另一半。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过多的期望和想法终究只会害了自己,并没有益处。
在我17岁下决心考北大的时候,当时就有一个关系不错、成绩也差不多的同学劝我说:“你不用那么努力,我爸爸跟某某‘二本’大学的校领导认识,只要咱们考到‘三本’的分数线就能上那个大学了。你也别努力了,到时候咱们一起报,肯定能上,我替你跟我爸说。”
于是,高考前的时光他过得很轻松。当我每天早晨做英语、数学题目的时候,他在睡觉;当我在深夜读历史、背文章的时候,他在打游戏;当我周末给自己模拟考试的时候,他在郊游。最后的结果是,我逆袭上了北大,他却连“三本”线都没达到,只能上一个专科学校。后来我来了北京,人生就此别过,我们的人生轨迹大不相同。
这不仅是像我这样出生在普通家庭,没法拼爹的孩子才有的问题,即便是可以拼爹的人,也是如此。
因为创业的关系,我也认识了不少富二代。跟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很多富二代完全不是专横跋扈、趾高气扬的姿态,反倒是很低调、很内敛,甚至有些闷。因为他们从小就被严密地保护起来,几乎所有的人生路径完全被控制,所以他们普遍显得沉稳、有教养,却缺乏冲劲和冒险精神。他们早就习惯了萧规曹随父母的路线,却没能有独立承担风雨的能力。就像是最近热播的金星主持的《中国式相亲》里面的那种中国式孩子一样,他们什么都想寻求父母的帮助和意见,殊不知在血雨腥风的创业江湖中,根本不会有人因为你的父亲是“福布斯排行榜”上前100名的富豪就手下留情。其中一个富二代几乎与我同时开始互联网创业,到目前亏了三四千万,把老爹给的钱赔得血本无归。他时常跟我诉说自己的无奈和无力。
尽管这些富二代朋友的父母本身都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但父辈的优秀和孩子的优秀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全方位地为孩子“好”,帮他们兜底的结果就是:自己的小孩创业不仅无法成功,甚至都无法生存下来。他们尚且如此,绝大多数普通人又怎么能指望父母就能让你成功呢?所以成功这件事终究是要靠自己的。
我节目的听众里有个1992年出生的小姑娘,因为单亲家庭的缘故,很听母亲的话。本来在北京待了两年,后来因为母亲觉得大连离家近,就回了大连。因为母亲觉得男生A对她好,男生B家里穷,就不同意她和男生B在一起。最后她母亲给她付了房子的首付,她一切都按照母亲的意愿去做了。
当父母规划好子女的路线,子女就成了木偶,在路线中翩翩起舞。可失去了灵魂的舞蹈,这样的舞姿即便再曼妙,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人想真真正正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并取得父母的同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首先就要与父母在地理位置上拉开距离。完全跟父母住在一块儿或者跟父母待在一个城市,就非常容易被干涉。所以对于这个女孩子来说,第一步就是在做好一定程度的积累之后,离开大连,回到北京。适度远离自己的母亲,再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爱人,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本质只是人与人感情的一种。既然是人的感情,那么就有好有坏。我们不仅不可能跟每个人的关系都很好,而且还可能有很多敌人。所以孩子可以和父母关系非常好,铁得像哥们儿,也可能跟父母关系非常不好,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千万不要对此有任何程度的心理负担。所以也没有必要在与父母关系本身就很差的情况下,因为邻里、社会舆论等等因素强行和解。如果与父母早已行同路人,甚至势同水火,但还是希望社会舆论能够给你戴上一顶“孝子”的帽子的话,到头来只会催生出更多的琐事。特别是在经济方面,未来为了维持这顶“帽子”不要掉下来,只好不断地花冤枉钱。
父母与子女本就是独立的个体,只是恰好有了血缘的连接。茫茫人海之中,能够有这样亲密的关系,双方都应该视彼此为最佳礼物。保持合适的距离,用沟通替代控制,以原则取代要挟,这礼物才不会沦为独占式的“赃物”,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我有一个梦想,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控制、没有指示,他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讨论、一起欢笑、一起辩论、一起维护对方、一起理解对方。因为我们知道,生而为人,我们都是独立和自由的个体。
一个有梦想的人
带着刺也能成功
更能带着所有人一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