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碎了怎么办(1 / 1)

有一次,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我的公司应聘,没有被录取。这哥们儿不服气,想直接跟我聊聊,工作人员跟我说明了情况之后,我同意了。

不录取他的原因很简单,虽然他有着非常不错的学历背景,但是没有我们需要的员工所拥有的工作经验。在不确定他是否能胜任工作的前提下,我们只给他开出了业界毕业生的平均薪水,计划在工作中逐渐调整。这样的薪资对于他来说,无法接受。他问我:“宇晨,你也是北大、宾大毕业的,应该知道像有咱们这种学历的人应该有的价码是怎样的吧?这种薪资让我‘三观尽碎’,老实说,有些对我不尊重啊。”

我哭笑不得。

“三观”碎裂是学生思维的必然结果

创业越久,我有个想法就越明确——年轻人在学校的时间可以适度缩短。

在我看来,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一共16年的学校生涯,其实可以压缩几年时间。节省下来的这几年,可以让学生早日踏入社会。只有进入社会,一个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竞争的复杂状态。对于那位来应聘的名校毕业生来说,他20多年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完成的,这样的状态就是单一竞争。换言之,所有的竞争都是考试分数的竞争。考试分数高,你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考试分数低,你就可能被淘汰。学校里只有这一个衡量维度,况且这是个不完整的衡量维度。

这种衡量维度和方法完全忽略了人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竞争,以至于当学生离开学校,他就会非常不适应,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到了社会上就不考察分数高低了?

原因很简单,学校的考试分数其实考察的是死记硬背的能力、短暂理解的能力以及自控力。社会不一样,社会还会考察一个人的想象力、情商、交际能力、工作态度等等,方方面面的能力和特质都会纳入考量。

这种考察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不公平,但却是事实存在和必须面对的。有很多人看到其他人拼爹,觉得这也太不公平了,心里愤愤不已。实际上,父母和家境的确也是竞争中的一个维度和方面。如果你的爹妈不够强,没法铺好路,这也很正常,爹不够强,其他地方你努力做到比人家强就可以了。

为什么会“三观”碎裂呢?

很简单,在名校读书,尤其是北大、清华这样一流院校的毕业生,当踏入社会开始新的人生时,很多人还习惯性地认为只有衡量分数才是公平的。在他们眼中,拼爹、拼颜值、拼交际能力、拼情商、拼吃苦程度,都是不公平的。在他们眼中这社会需要一个考试,比分数才是公平的。

现实社会有些像“足球经理”游戏当中的球员能力值表格,一个球员考察的维度涉及过人、速度、长传这些技术特质,也会涉及领导力、侵略性等心理数值,还会与体格、平衡感等身体素质相关,是非常综合且复杂的。真正的社会不是游戏,社会比游戏复杂得多。

让旧三观“碎碎平安”

我在北大读书四年,美国读书两年,踏入社会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但是与那些在北大一直读到博士的同学们相比,踏入社会的时间还是早一点。22岁的我正式进入社会,如今27岁,读北大博士生的同学可能刚刚毕业。5年的打拼,有着先发优势,我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多经验、教训和成果,他们还没有体会。但是这种经验体会他们一定是要经历的、躲不掉的,之前我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就反复强调:越早创业,越容易成功。

真正进入社会,大家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肯定不会是上过学、有过好学历或者寒窗苦读,因为个人的寒窗苦读,是不会为他人带来任何收益的。社会的衡量标准很多,归根结底一点,那就是你有没有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人和社会对此的回应,就是给你付费付款,如果你做的这些东西不能让他们给你付费,那很有可能就是没有价值的。

一个人的读书经历并不代表你对社会有任何程度的贡献。读书只是个人的爱好或选择,你读了书,很开心,仅此而已。读书跟社会要给你的待遇和地位是没有关系的。社会地位的提高、做的事情意义被认可,终归体现在你对于社会产生的价值。比如,一个人读书读得好,同时可以帮别的人更好地读书,满足了他人的需求,这就是有价值的,就可以赚钱;或者实现学术成果,这些学术成果应用到人类具体的实例中,对学术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或者对这个行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是有价值的。这样的话你就能受到认可,待遇也能提高,社会地位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回想起来,即便在北大,中国最好的大学,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整个社会的需求也是严重脱节的。当时我花了大量时间在所谓的学术上,查资料、写文章、改稿子,很多是无用功。当然,很多人会说,这些锻炼了智商、学术思维、理解能力等,但实际上,进入社会创业,参加实习,反而更能够提升相应的能力。在北大的学习生涯中,我花了90%的时间在学术上,但可能还不如我自己在北大批评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大。

唯有及早地进入社会,才能够对如何应对真正的竞争,以及如何创造真正的价值产生认知。

尽早进入社会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显著改善学生的经济状况,尽快缓解经济上的窘迫状态。我在北大读书的4年,一个月只有1000块钱的生活费,放到现在简直难以想象。同学们去一个稍微靠谱一点的互联网公司实习,例如我的公司里,日薪都至少100元,这样一个月下来,生活费就超过2000元。经济情况的好转,会让一个学生更为从容地思考接下来的道路和人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长久待在学校里,用一套学生的思维麻痹自己。

我在北大中文系的很多同学,本科4年之后还要读3年硕士,读完3年硕士之后还要读4年博士。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进入社会都差不多30岁了。而如果选择在20岁进入社会,到30岁时,拥有10年的工作经历,已然是职场中的老江湖,对于一个行业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理解和广泛的积累。我们知道,在职场中,3到5年工作经验,就已经加分很多,收入状况也非常可观了。而且,20岁出头的年纪,毕业1到3年,人在整个职场中的成长是非常迅速的。20岁到30岁,是人生精力最为旺盛、学习能力最强、最有可能提升的10年,如果这10年没有用在社会中学习提高,相反依然认为分数才是一切的话,那么就浪费了最宝贵的10年。而人生,并没有几个10年是可以用来挥霍的。

让价值现在就实现

旧的“三观”已经被击碎了,那么如何建立新的、正确的“三观”呢?

一方面,还是要实现个人独立,尽量把成功的变量压缩到自己能控制的领域,正如王思聪所做的一样。

很多人会认为王思聪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父亲——中国首富王健林先生。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观点也许是错的。

王思聪创业早期,由于他的父亲给予了较多的启动资金,可以说90%是因为家庭的因素,也就是拼爹的结果。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必须看到,如今王思聪在文化娱乐领域,特别是互联网文化娱乐领域的发展,受他父亲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少。熟悉互联网的人都知道,万达集团的互联网化程度很低,之前的几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反倒是王思聪凭借自己敏锐的嗅觉和很强的执行力,在互联网娱乐领域闯出了不小的名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万达的反哺。包括我自己在内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没有拼爹的资本,但王思聪独立发展的经历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够独立面对社会的复杂竞争。在竞争中学习竞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前进中树立新的观念。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东西对这个社会来说是有价值的,然后去做这些事情,而不要去做大量的无用功。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我并不是鼓励“读书无用”,搞“反智主义”那一套,而是希望新一代年轻人不要因为满足他人对自己的期待,为了随大流而拼命在学校中按照分数的单一竞争要求挤破脑袋。社会上出现很多人,包括我公司的一些员工,工作了一段时间,才真正发现了自己对哪个方面有需求,自己在哪个方面需要提升,然后再回到学校读书,这是正确的做法。

我自己在北大、宾夕法尼亚大学其实做了很多无用功。2013年回国之后到现在,已经是毕业的第4年了,我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清楚了自己需要优化和提高的方面,所以我决定继续读书。在马云创办的湖畔大学,学习互联网战略的制定;在长江商学院,学习传统企业家们经营企业的经验;在吴声老师的新物种学院,学习社群聚集和推广;在“联想之星”,学习其他青年互联网创业者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被启发有了新战略新思维,更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

在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终生学习更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但是蒙头读书、蒙头学习是糟糕的方式。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就很难产生价值。然而通过在社会中、在现实中逐渐认识到问题,认识到需要提升的方面,才会更好地指导自己继续学习,最终才可能学有所成。

“三观”碎了,并没有什么值得恐惧的,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错误的东西总会被击碎,可怕的是不承认错误,不愿意承担错误的代价,不愿意寻找真实,甚至用错误麻痹自己,还劝服自己走的是自己的道路。

“三观”碎了,收拾心情,尽快踏上前路,有更多更新更好的事物等着你,这也是一种“碎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