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齐山移,人散财散。一个商人能否经营好生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合理使用人才,使之与用搭配合理,为生意发展铺平道路。胡雪岩在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特别注意人才的管理和使用,他总是千方百计招揽人才,集中众智为己所用,善于用人之所长,并进行合理的分工授权,通过用重金来激励人才以及精神培育人才,使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
集中大家的力量为我所用
胡雪岩语录:光是我一个人有本事也不行,“牡丹虽好,绿叶扶持”。
独木难支厦,合作土成金。
一个人的知识和力量是有限的,生存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凡事都由自己去做,自己经手是办不成大事。相反,凡是“万事都求人”也是不能赚大钱的。要有合伙经营的思想准备才能干一番大事业。
会做生意能赚钱的是那些经营方法得当,时间抓得紧,把握时机,又不断计算的人。特别是经营最新、最流行的赚大钱的商品。对这些生意,必须与之适应,从中学习观察,并能加入其间,合伙则是上乘。持“万事不求人”的态度是害自己的。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关系,各有各的朋友和智囊团,每个人都有好的想法可以借鉴。所以,吸收新的合作伙伴,不仅增强自己的力量,且能强化取胜的智慧。
只有跟他人精诚合作,才能左右逢源,遇危化吉,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顶峰。
“牡丹虽好,绿叶扶持”的俗语,就形象地指出了只有依靠众人的力量,才能办成大事的道理。与这个俗话意思相同的格言并不少,如“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独木不成林,单人不成众”,等等,话语虽然浅显,道理却很重要。像武大郎开店——高的都不要,或像梁山伯的王纶秀才是忌贤妒能,最后只能是孤家寡人难成大事。
胡雪岩长于算计,谋事周到,“公关”厉害,招数高明,所做之事多能办成,这是他的本事,对此他也很自信。然而仅靠他一个人的本事,只能唱独角戏,顶多一个“个体户”,不会成为一个集钱庄、丝行、典当、军火、粮食、房地产生意于一体,经营范围涉及浙江、江苏、上海几乎半个中国,甚至还把手伸到外国人那里去的红顶商人。他成功的秘诀,在于能用人,也就是集中大家的力量为我所用,从而创造出经营上的奇迹。
胡雪岩的用人,一是内部聘用,二是外部利用。在聘用职员上,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只要有所长,即大胆使用。如小船主老张,老实忠厚,人缘好,对丝茧较为熟悉,胡雪岩就投资一千两白银聘他当丝行老板。刘庆生本是一个钱庄站柜台的伙计,但人很精明,是可造之才,胡雪岩就用他当阜康钱庄的档手。陈世龙是一个类似街头混混的小青年.还好赌,胡雪岩发现他很机灵,也能管住自己,是个可堪造就的人才,就收他当伙计,而且还肯下本钱培养他,要把他造就成一个如古应春那样的“康白度”。如此这般,胡雪岩为自己网罗了一批十分能干的帮手。他不仅善于识别、选拔人才,而且能根据他们的专长,各有所用,充分信任。老张当丝行老板,为人老实,才能有限,胡雪岩却一再鼓励他大胆去干。刘庆生当阜康钱庄“档手”,胡雪岩就放手让他独挡一面,并不过多干涉刘庆生的经营。对伙计的信任,使这些伙计能留住心,替胡雪岩效力。
由此可见,在企业管理中,这种信任是十分必要的。企业领导毕竟不是超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事事亲为,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就不得不交给部下来完成。有些领导对员工缺乏必要的信任,自己做不来的事也不愿交给部下,对他们不放心,硬是把活儿死揽着,到头来误时又误工,是很不明智的。
“用人勿疑,疑人勿用”是管理学家常用的管理法则。企业领导只有充分信任部下,部下才会因为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努力地工作。相反,如果部下知道领导不信任自己,他们就会很敏感地觉察到,对这种度量狭窄的领导失望而轻蔑,自然工作起来便会不认真,敷衍了事,对命令的执行也只是应付差事。这样领导与部下的关系便会处于尴尬的境地,领导的权威因而也会受到影响。
信任部下不能只是嘴巴上说出来就行了,一定要切实地做进来。领导在分配给部下工作时,应同时给部下以相对的权利,否则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在赋予部下权利时,要说明权利限制,之后就完全放手让部下自己决策,自己完成。假如在授权之后,仍然以不信任的眼光盯着部下,处处管着部下,让他的行动不越离自己的某种限度,这样他就会感到上级的不信任,他们就会失去其进取的积极性而流于一般的应付。这一点,胡雪岩就做的很好,深得人心。在对外部人员的利用上,胡雪岩也是巧借东风的高手。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或以利诱人,胡雪岩均能恰到好处地打动对方,从而使对方与自己合作。
湖州府衙门的户房书办郁四,虽只是一个小吏,但因他在地方经营多年,不仅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在地方上有一定影响,而且掌管着征钱征粮的“鱼鳞册”,胡雪岩要代理湖州府库,要在湖州做生丝生意,都要借重他的力量。胡雪岩对他采以情、利并用的手段,帮他处理家务,和他联合做生意,在湖州收丝销洋庄采取与他利润分成的方式,获得郁四的大力支持。胡雪岩为了帮助王有龄,说服嵇鹤龄进新城安抚造反的“刁民”,用的也是攻心之术。嵇鹤龄是个穷困潦倒的候补知县,已丧配偶,落下一大群孩子,欠下一大笔债务。他虽有勇有谋但因恃才傲物、性格耿介,不为人所用。王有龄要安抚新城县造反的百姓,必用此人。胡雪岩暗中给嵇鹤龄赎回当铺的衣物、还清债务,还替嵇鹤龄物色了一个丫环作妻,令嵇鹤龄感激不尽,冒死进新城去安抚造反的百姓。胡雪岩替王有龄解决了大难题,也使他与王有龄的关系更进一层,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找到牢固的靠山。
胡雪岩深知“绿叶”的重要,也是从“绿叶”那里获得支持的好手。
从胡雪岩身上,我们可以悟到,每个人都有能力完成某些重要的事。基于这种观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顾客是重要的,你的员工也是重要的。
很多商业人士在工作时却往往忘记了这一点,他们认为,生意就是生意,员工不该指望自己被重视。因为这并不是管理人员的工作。
这种想法完全错了!让员工觉得重要正是管理人员的工作——因为使员工觉得重要,会鼓舞他们有更好的工作表现。
韩非子在《八经》中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意思是说,只会用自己力量的人,是下等君王;能用别人力量的人,是普通君王;善于激发臣下智慧的人,才算得上高明的君王。韩非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人,不能事必躬亲,而要善用他人,但在用人之际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只是用他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用他人的智慧。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生产要发展,产品就得不断地更新换代,这样的企业才有生命力。而生产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在一个企业中只依靠少数几个技术人员是不行的,关键是要广泛地激发起职工的智慧。一些发达国家的经营者认为,只有把人的智慧与自动化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因此,他们不满足于激发出职工的时间和辛苦,还希望激发出职工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国时东吴孙权有一句名言:“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夫能以驳致纯,不惟积乎?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他的话值得每一个有抱负的企业家牢记。胡雪岩的经商用人之道更值得令人借鉴。
进行合理的分工授权
合伙开办商铺、经营生意,应该选择最有能力的人来领导。适当分工,管理事务,应该选择最合适的人来担任。数人合伙开办商铺的,应该选择其中最有实力的人来托付本钱,选择最有能力的人来托付买卖大小事务。----胡雪岩
胡雪岩生意众多,钱庄、丝行、当铺、药房他无所不营,这么大的摊子只靠他一人是万万不行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胡雪岩的身边总是会有众多的帮手,没有这些人也许就不会有胡雪岩的发达。
胡雪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每次创立一项新的生意后,从来不亲自去经营。而是选择有能力的人来经营,自己则抽身出去做其他事,这可能是他能不断开拓出新的生意的原因吧。
用人不疑,分工放权,是胡雪岩贯彻一生的用人准则。一般来说,除非是关系到生意命运的大事,在一些具体的日常事务上,胡雪岩总是放手让自己的下属去做,决不随意干涉。这大大增加了下属的工作信心和积极性。
胡雪岩聘用刘庆生做阜康钱庄的主事,当认定刘庆生可以料理生意事务之后,就完完全全将事务交由他处理,只订出几条大原则。
刘庆生上任首先要做的,就是筹备钱庄事宜,这其中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招聘钱庄伙计。招聘伙计是件大事,当然要请示胡雪岩。但胡雪岩并没有给他任何人选,只给他一个原则——诚实可靠。对于具体的操作,他没有任何指示,因为在他看来,既然已经将钱庄的生意交给刘庆生管理,就没有必要再去干涉钱庄的一些具体事务,应当尽量让他放手去做。果然,刘庆生很出色地完成了这件事。
钱庄开业不久,就碰到一件事,朝廷向杭州各钱庄派发了20多万两的“官票”。这官票类似于现代社会的政府债券,它是当时清政府为缓解财政支出的紧张状况而发行的纸钞,说到底就是朝廷的“借据”。当时政局混乱,购买官票可以说危险很大,极有可能“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购买任务一下来,各钱庄都叫苦不堪。刘庆生此前和胡雪岩谈过此事,胡雪岩的态度是,只要是对朝廷有利的事,即便赔一些本也要做,因为“国泰则民安,民安则市盛”,国家如果衰败了,做生意也不会有什么发展。有了这一个宗旨,刘庆生就放开手脚了。
杭州各大钱庄聚在一起商谈此事,大家都不同意以朝廷的名义认购官票,一时之间怨声四起,然而刘庆生却没有跟着起哄。他主动为阜康钱庄认购了三万两的官票。这一决定是经过他的深思熟虑而做出的,钱庄刚开业,当务之急是扩大影响,使阜康这块招牌很快为人所知。
果然,刘庆生的这一举动使阜康这个名字在官场和同行之中一炮打响,官府还为此下了一张嘉奖令,贴在杭州城墙上。如此一来,阜康的名字很快在老百姓中也打响了,存款开始显著增加,阜康钱庄也慢慢度过了刚开业无款可贷的窘境。
胡雪岩得知此事也极为高兴。这就是他分工放权的结果。作为胡氏生意的总领导。胡雪岩负责总体决策和协调。具体项目则交给他选任的下属来负责,这样生意就能运转迅速、顺当,大大提高了效率。
俗话说:一人做不尽天下事。一个领导最主要的是把握战略性的方向,引导手下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不必事必躬亲,什么小事都管,而要做到合理的分工放权,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完全可以让下属去做。
善于用人之所长
胡雪岩语录:根据他人的才干,授予他适当的事情,则不会失败。根据他人的能力,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则能少犯错误。客商把货物交给中间人,把资本托付给合伙人,要事先观察他的为人,看他们的能力磨练到了何种程度。所用之人的才干与所做的事情不相称,必然导致钱财的丧失、生意的失败。所用之人的能力不能担当所托付的重任,必然导致事业的倾覆。家仆、佣人之类。也要根据他们的能力来使用,否则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用人之所长,是胡雪岩用人的一条重要原则。在他看来,选取人才不是按是不是来划分,而应以特长来分。在用人时,要择人任用,使天资、性格、能力各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得其所,做到大才大用,小才小用,这样使他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事情做到最好。
胡雪岩在用人上,确有量体裁衣的本事,他开钱庄,办胡庆余堂,开当铺所用之人鲜有失误,这些都要归功于他能用人之所长。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杭州城曾被太平军占领。后被清军收复。宛如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胡雪岩寒夜里不能入眠,听着远处传来“笃、笃、当,笃、笃、当……”的打更之声,顿时感慨万千。杭州城什么都变过,惟有这个更夫没有变过,夜夜打更,年复一年从未间断过。顺着这番感慨往下想,胡雪岩突然觉得这个更夫是个可用之人,因为他尽忠职守,非常认真。这样一件无趣之事他都能一本正经地坚持做下来,并且兢兢业业,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个难得的了不起的人。如果雇佣他去巡守仓库,一定会做得非常好。于是胡雪岩第二天把他找来。让他做胡氏仓库的总巡视,这个更夫果然尽职尽责,从没让胡雪岩的仓库出什么差错。
说起来。胡雪岩的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但如果他自己不能正确使用这些人才。处置不当。不能做到“随才量力”的话,这些人不但对他的事业无益,恐怕还会有所妨碍。可胡雪岩做到了,他根据个人能力和专长给他们安排合适的位置,这样一来使得人尽其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些人的作用。
如陈世龙年轻、悟性高,胡雪岩就安排他做自己丝生意方面的帮手,还要求他学外语,以便将来和洋人打交道;老张为人本分,胡雪岩就让他当丝行老板。可以约束他那聪明却爱贪小便宜的老婆;古应春懂外语,了解洋人的一些习俗和洋行的规矩,善于和洋商打交道,胡雪岩便安排他打理和洋人有关的生意,如叛卖军火、买卖生丝等;尤五掌控漕帮,熟悉黑道规矩,胡雪岩就让他主持杭州经松江到上海一路的丝、粮水运;朱福年出身朝奉世家,对典当行业非常熟悉,胡雪岩就让他做自己典当行的主事;黄仪是丝行的“档手”,为人精明,文字功底好,胡雪岩把他安排在自己身旁做文书。这不都是恰当的人事安排么?
人才的招募固然重要,但给自己的人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则更为重要。胡雪岩正因为有这份眼光和见识,才使自己在生意上处处得人相助,终于成就了一番伟业。
把一个合适的人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他就能够发挥出充分的作用。反之,如果,把一个人放在一个不合适的位置上,他非但发挥不出自己的长处,而且还会对整个工作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用钱财来激励人才
对于有势力的人,应该用心来交往。而对于没有钱的人,应该给他们一点利益来结交。如果对方是贫困、窘迫、困难的人,凡事应该扶助支持他,为对方着想,给他好处,那么他必然会感念我的恩情,这对事业的发展未必没有帮助。——胡雪岩
胡雪岩用人。除了不拘一格考察人才,知人善任,随才量力之外,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用钱财来招揽人才,留住人才。
他筹办阜康钱庄之初,急需一个得力的档手。经过一番考察,决定聘用刘庆生。这刘庆生原先只是大源钱庄一个站柜台的伙计,身份很低,但对本行本业非常熟悉,且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钱庄还没有开业,资金周转都没到位,胡雪岩就决定给刘庆生一年二百两银子的薪水,还不包括年终的“花红”,而且决定之后就预付了一年的工资。当时杭州城内,保持每顿荤素都有,冬夏绸布皆备的生活水准,一个八口之家一个月吃穿住的全部花费也不过十几两银子。刘庆生原先当伙计时的收入每月不到二两银子,不用说,胡雪岩一年二百两的银子。真是高薪聘请了,一下子就打动了刘庆生的心。当胡雪岩把预付的一年薪水二百两银子拿出来的时候,刘庆生激动地说:“胡先生,你这样子待人。说实话。我听都没听说过。铜钱银子用得完,大家是一颗心。胡先生你吩咐好了,怎么说怎么好!”胡雪岩的慷慨也一下子安定了刘庆生的心。有了这一年二百两银子,刘庆生就可以将留在家乡的母亲妻儿接来杭州同住,上可以孝敬于老人,下可以尽责于儿女,这样也就再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打理钱庄的生意了。
阜康银号发达后,在通都大衢设立分号,雇佣号友时,必询问家中情况,日常用度多少,先付一年的工资,使他们安定下来,专心致志在银号干活。胡雪岩以利益激励员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红利均沾,对于没有资本的伙计,采取根据经营好坏,年底分红的方式;还有一种是入股合伙,即对有些资本的伙计,让他们入股合伙,大家都有好处可得。这些人为胡雪岩效力其实也是为自己效力。他们各自的利害得失与胡雪岩是紧密相连的,这样他们也就更加卖力地干活。
胡雪岩对自己的伙计从不吝惜钱财。他的胡庆余堂设有“养俸”、“阴俸”两种规矩。“养俸”即类似于现代的退休金。胡庆余堂上至“阿大”、档手,下至采买、药工以及站柜台的伙计,只要不是中途辞职或者被辞退,年老体弱无法继续干活之后,仍由胡庆余堂发放原薪养老,直至去世。而所谓“阴俸”,则类似于现代的抚恤金,那些为胡庆余堂的生意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的雇员去世以后,他们在世时的薪金,以折扣的方式继续发放给他们的家属,直到这些家属有能力维持与该雇员在世时相同的生活水平为止。
胡雪岩对雇员给以非常优厚的待遇,对难得的人才更是不惜重金,使得他身边聚集了大量有才干的各色人才,他们为胡雪岩生意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就是那些小伙计,也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是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的工作是通过金钱的价值来体现的。有了更多的金钱收入,员工就会显得更忠诚 心里觉得倍受重视,他们工作起来自然也就更卖力。
人才需要精心栽培
胡雪岩语录:做大生意刚靠一个人是撑不住的,需要有大批的人。这就需要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培育人才。
企业经营中困扰许多经营者的问题就是眼看着许多有才华的人,却不能为自己所用。因此,培养自己的人才是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的共识。胡雪岩在这方面可谓不落人后。
胡雪岩对陈世龙的精心扶植与栽培就颇费了一番苦心。当年在去拜访湖州郁四的时候,胡岩由于并没有与郁四打过交道,因此在一间酒馆晨,问有谁可以送他有郁四的住处。陈世龙走了出来,拉上黄包车,一直将胡岩送到目的地。胡碉在与陈世龙亲聊的过程中,发现此人不但头脑聪明,干事也挺利索,便想用此人日后为自己跑跑腿也是一件很好的事。后经过郁四的介绍,胡岩对陈世龙有了许细的认识。为了用人放心,他依然要先进行一番考察。因为陈世龙酷爱赌博胡央便要求他若闪备为自己做事的话就必须必掉这一恶习。为此胡岩特意给了陈世龙一笑钱,随后暗中派两个人跟踪他的足迹。结果跟踪的人发现陈世龙虽按耐不住赌隐发作,进了赌场,但看了半天的“边风”,自己却始终未下注。因此胡岩对他的表现颇为满意。当然,这一切考察过程事后也一直没有告诉陈世龙。暗中考察才会得到真实的效果。这时胡岩的计划就是想把陈世龙送到上海去学洋文,将来他的丝业一定会发展到上海做销洋庄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与洋人打交道时,如果没有一个自己的人在生意中做翻译,那以肯定会吃很多亏。尽管事后形势发生变化,陈世龙也没有做成翻译,但这种胡雪岩考察并栽培人才的发展思路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后来的翻译由一位朋友古应春替代,而陈世龙则在湖州丝业生意中独挡一面,全权处理糊州的一切事务。
胡雪岩对陈世龙培养的方式在今天看来那完全是一种长辈教育晚辈的胸怀,宽厚、仁善、晓之以义,教之以理,加上陈世龙天资聪颖,学东西非常快,很快便可以独立做生意了,对师傅胡雪岩的一番用心栽培,陈世龙更是感恩戴德,为胡雪岩奔走劳累就更不辞辛劳、忠心耿耿了。
同样,玫琳·凯视雇员为掌上明珠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
玫琳·凯化妆品公司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化妆品企业之一。它的创始人玫琳·凯创业时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资本,但她却能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把一个只有九名雇员的小作坊发展为国际性大企业。这个奇迹的创造,是因为她拥有大批优秀的雇员,她深知人才的重要,总是不遗余力地给他们情感上的关怀。
玫琳·凯不仅仅视美容师和推销指导员为“掌上明珠”,她把公司里的每一位员工都看作是重要人物,是值得尊敬和倍加爱护的对象。玫琳·凯公司员工过生曰,都会收到一份生日贺卡和两份免费午餐招待券;在“秘书周”,所有秘书都会获得一束鲜花和一个咖啡杯;新的员工进入公司,第一个月内会获得玫琳·凯亲切的接见,并被询问是否适应所担任的工作;公司的员工有什么委屈、困难,都可以直接找玫琳·凯寻求帮助]无论这些难题是否与工作有关,她都尽力帮助他们解决。1983年,玫琳·凯得知公司的一名机器操作员的兄弟患了癌症,虽然他不是公司的员工,但玫琳·凯还是给他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一首诗……
玫琳·凯如此关怀备至和细心安排,使员工们从感情上依赖于玫琳·凯,从行动上更加努力地服务于玫琳·凯化妆品公司,使其不断向前发展。
玫琳·凯的成功在于她靠人才、靠充分调动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她视雇员为掌上明珠,对员工生活上关心、人格上尊重、设身处地为雇员着想。根据人际关系投桃报李的原则,玫琳·凯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玫琳·凯化妆品公司由于上下一致,同心协力,成为一个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的集体,故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学而思之:做任何事情,一个人是撑不住的,但有的时候往往就没有现成的人才可以用,这就需要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手下,精心帮助他们成长,使有朝一日能够撑起事业的大梁。
用人有时也需疑人
胡雪岩语录:对小人的失察和放纵,就会毁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家业。
胡雪岩在与人交往,笼络人心方面,确实有值得人称颂的地方,这也是他能够纵横商场,把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的重要原因,这当然也是他做生意的大本钱。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有看人、御人过于宽厚的毛病,所以用人有时也需疑人。
胡雪岩在看人、用人的问题上,也并不是没有不需要批评的地方。他一向坚持看人多看优点,用人用其长处,不以恶意度人,尽量将人往好处看,从做人方面说,体现胡雪岩的仁厚和宽容,从任何方面说,也确实可以为自己招揽到很多能干的贤人,这无疑是优点。但这个优点,同时也是一个带有极大隐患的缺点,那就是容易放纵小人。而对小人的失察和放纵,必然会给自己带来极严重的后果。
事实上,胡雪岩倾颓的导火索正是他百手起家的阜康钱庄。
胡雪岩阜康钱庄的总经理叫宓本常,是个很有头脑的经营好手。胡雪岩用人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将阜康钱庄全国的分号大权都交到了他的手里。宓本常无疑是聪明人,但正因为他是聪明人,所以他也就难免有聪明人常有的想法:不甘久居人下。
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情形下,胡雪岩发现自己钱庄在经营上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正是出在钱庄经理宓本常身上。
这天上午,胡雪岩心血**,突然一个人找了一座空茶楼喝茶,或许他想追忆当年在杭州信和钱庄当伙计的岁月,或许他想一个人清静一下,因为这个时候,他似乎已经感觉到有一张无形的大网向自己扑来。总之,他一改往日前呼后拥的排场,孑身一人去茶楼喝茶。
在茶楼,他选了一个雅间,这样他可以一边品着茶香,一边想着心事,不会再有什么人来打扰他。但他没想到,这里也不是世外桃源,旁边雅座里面几个人的说话声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哎,你们听说没有,最近吴淞口又出事了?”
“是不是和外面的外国人又打起来了?”
“是呀!听说那些外国人的大炮可比八旗军的红衣大炮还厉害呢!”
这是几个闲客接着话茬在发问。先前说话的那位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外国人倒是没打起来,不过这件事可也挺有意思的。”
在官府里当差当久了的人都这样,说话慢条斯理,故意吊人胃口,以显示他的重要。显然他的目的达到了,不单是他的茶友纷纷让他说出来是什么事,就是胡雪岩对他的话也产生了兴趣:什么事会比外国人打起来还有意思?
因为人声嘈杂,胡雪岩只能隐约听到“南北货”之类的话,这就点燃了他的兴趣。所谓“南北货”,就是把南方的货运往北方,再把北方的货运到南方。这样南北穿梭,赚取中问的差价。在商场中,“南北货”向来以高风险、高利润著称。可积压资金太多,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根本做不成,另外,由于路途遥远,容易发生不可测的情况,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这种生意没有人敢轻易涉足。胡雪岩感兴趣的是想知道谁有这个胆识有这个财力敢冒这种风险。
隔壁讲了半天,胡雪岩才从中听出一点端倪来,原来有三艘做南北货的船昨天下午在吴淞口外遇到风暴沉没了。
胡雪岩不由心里一惊:三艘!这足以证明这个做南北货生意的人实力不容小觑。让胡雪岩纳闷的是,自己在沪杭之问这么久,全国的大商家没有几个不认识的?为什么从来没听说过有什么人这时候做这个生意。胡雪岩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凝神屏息地接着听那位仁兄讲。
此时,隔壁正在讲述三艘船上的珍奇货物,什么东北千年人参王、尺长梅花鹿茸……真是如数家珍,听得胡雪岩也暗自咋舌:这位老板实力也当真了得,将来要是真在上海现身,免不了还要加几分小心;或者,干脆与之联合,生意就更得心应手了。
隔壁那些人又开始议论起来,有人叹息货主命不好,有人说这货主怕是得罪了海龙王,等等众说纷纭。但大家感兴趣的是这三艘船的主人是谁。可这属于官场机密,爆料内幕的老李当然不能轻易地说出来。
最后,在大家的激将下,老李为了挣回面子,才迫不得已说道:“这三艘船南北货的货主叫张连顺。”
“张连顺?”
“谁叫张连顺?”
“你听说过吗?”
“没有……”
那边雅间里又是一片嘤嘤嗡嗡的声音,显然,大家对这个答案都不满意,有几个人又开始怀疑这消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了。胡雪岩也失去了兴趣,听够了这帮无聊茶客的闹剧,准备到别处走走了。
“也好,就让你们明白明白!”
胡雪岩刚要起身结账,听见那边老李把桌子一拍,说道:
“这个张连顺其实不过是个幌子,真正的大老板,是连顺的表哥……”
那边一片声地追问着表哥是谁。胡雪岩不由得又重新坐好。
老李故意又清了清嗓子,然后一字一眼地说道:“这个张连顺的表哥就是——阜康钱庄的总经理宓本常。”
胡雪岩一听,差点儿从椅子上栽下来。那边雅座里自然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议论纷纷,不过胡雪岩再也顾不得听下去了,他这个时候所想到的就是:宓本常欺骗了自己,他做了手脚,现在必须马上赶到阜康,找到宓本常,查一查出入账目。
对老李的话,胡雪岩还将信将疑,如果那三船南北货的主人真是宓本常,那他的资本只能来自一个地方,就是自己的阜康钱庄。因为胡雪岩简直再清楚不过了——以宓本常可能调动的财力而言,如果全用他自己的钱,他连半船南北货也搞不来。
胡雪岩有些头晕了,他勉强站起身来,结完账,踉踉跄跄地朝阜康钱庄走去。他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愿意,甚至是怕进自己的钱庄。因为他已经预感到这里有他不愿看到的现实。
一踏进阜康钱庄,胡雪岩看到宓本常仍一如既往,谈笑风生。不过,胡雪岩却注意到今天宓本常的脸色不大好看。如果没有刚在茶楼听到的消息,胡雪岩可能不会觉得什么,但现在,胡雪岩很自然地把宓本常的脸色同昨天沉掉的三条船联系起来。
“本常,近来阜康的账目怎么样啊?”胡雪岩故意装得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声,不过他还是敏锐地注意到宓本常的眼珠非同寻常地飞快地动了一下。胡雪岩的心终于沉下去了,他知道不幸被言中了。
宓本常很自然地从后面捧出阜康收支的账簿,放到胡雪岩的面前说道:“请大先生过目。”
胡雪岩点点头,很随意地在账簿问翻动着,他根本就没打算要在账上查出什么来,要是这样,宓本常也太蠢了。胡雪岩是钱庄的伙计出身的,也是从钱庄起家的,对钱庄里的一切他太了解了,他知道宓本常挪用的现银,只要在支取薄子上填上被储户提走就可以了。等钱赚回来,再把挪用的款子神不知鬼不觉地送回库里,宓本常要做的只是补贴挪款期间这笔银子的利息而已,但这些和所赚的钱相比,几乎是不值一提的。
现在,胡雪岩大致掌握了宓本常挪用阜康库银的情况。宓本常以储户提存名义挪出去的库银,目前为止还有七十几万两。照胡雪岩的估计,那三艘船上面的货物,大概就有60万两,而这60万两是名副其实的打水漂了。
俗话说,贼是小人,智过君子,在这个世界上,许多极坏的事,其实都是有本事的人做出来的。事实上,小人确实做不出也做不成可以让人注意的好事,但做出的坏事却是能够彻底葬送掉费尽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有了胡雪岩的前车之覆,足以为后来者提供借鉴。所以,要切记:用人也需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