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勇于进取——胡雪岩的有胆有识之举(1 / 1)

“富贵险中求”。生意场上,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要想自己的赢利增加,就必须敢于冒更大的风险。这要求经商者善于抓住机会,敢想敢干。胡雪岩是一个敢于刀头上舔血的人。他善于抓住机会,敢闯敢干,舍小谋大,面对市场变化做出敏感而迅速的反应在,这使得能够在生意场上远远超过对手,获取属于自己的财源。

敢于刀头上舔血

胡雪岩语录: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去舔,风险总有人背的。要紧的是一定要有担保。

胡雪岩认为,生意场上向来是小险小利,大险大利,风险与利润是成正比的。敢冒大险,才能得到更多好处。而要想成为大商人,赚大钱,总需要比常人多一点勇气。许多生意人往往忽略冒险对于生意的意义,认为稳扎稳打才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则。但实际上,那些愿意冒险并且敢于冒险的人,往往会笑到最后,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因为生意场上,风险与机遇总是成正比的,要想发大财,成为大商人,就要有敢于刀头舔血的非凡气魄。所谓敢于刀头上舔血,就是要敢于承担风险。胡雪岩说:“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去舔,风险总有人背的。要紧的是一定要有担保。”

中国古代商人祖师白圭认为:商人四德,智、信、仁、勇,四者缺一不可。而“勇”又支撑其他三者。商业经营中,有着许多稍纵即逝的宝贵商机,等待人们发掘。然而机遇同时往往也意味着风险,机遇越好,风险则会越大。商机稍纵即逝,到底能否抓住机会,并勇于承担必要的风险,这就要求决策者具有当机立断的勇气。

“勇”是什么,勇就是决断。对于商人来说,关键时刻,一念之差,往往导致事情的结局出入甚大。因此,当机遇降临时,能否敢拍板定夺,往往决定着一笔生意的成败。尤其是大部分资金积压于一处时,一旦调度失当,常使经营者遭受倾家**产之灾。商人多虑,若不能佐以多勇,机遇来临,犹犹豫豫,不敢决断,且不说费神劳力,贻误商机,单是这种摇摆不定的工作方式,也会让员工、合作者为之担心。商人的勇毅不存,开拓商场的锐气就会大打折扣,局面也就可能经常停滞不前。

美国速递大王、联邦快递公司的总裁弗雷德·史密斯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企业家一词在某种程度上应当赋予它赌徒的涵义。因为,在许多时候,他们都需要采取相当的冒险行动。”中国近代,具有赌徒气质的商人很多,他们中间最大的赌徒当属胡雪岩。

胡雪岩涉足商海伊始,“赌”的第一把就是在上海的蚕丝生意。当时,他的徒弟陈世龙了解到,上海市面将会不平静,帮会组织“小刀会”将在8月起事。小刀会的起事会给上海市面带来什么影响?该如何应对,这就需要胡雪岩及时做出决断。

如果小刀会在8月起事,此前自己始终专做丝生意,估计不会有太大的风险。但是假定小刀会起事成功了,上海肯定要有好一阵儿混乱,上海与内地交通隔断,外边的丝很难运进。如果能预测到这一情况事先囤丝,大批吃进,它就是一笔好生意。但是囤丝又有风险。首先是要压一大笔本钱,假定市面不出半月又平静了,囤丝也就意义不大。

在局势难以推测的这种复杂情况下,做生意就有风险,就需投资者有敢赌一把的胆识和勇气。这笔生意的结果怎样,只能根据目前手中掌握的极为有限的现实情况估算。至于估计是否准确,情况能否按你估计的方向发展,一切都是一个待卜的未知数。

正因为是未知数,生意有利润,也有风险,才需要商人勇毅果敢的品性。胡雪岩在这笔生意中作出的判断是:大量买丝,囤在租界,必赚!他的理由是:洋人暗中在军火上支持小刀会,政府必然要想个法子治一治洋人,最直接的方式是禁止和洋人通商,所以过不了三个月,洋人很可能有钱而买不到丝,致使上海的丝价大涨。

事情发展果不出胡雪岩所料,两江总督上书朝廷,力主禁商并惩罚洋人,朝廷批准立刻禁商。因而,胡雪岩从生丝生意中大赚了一笔。

这是胡雪岩自立门户以来的第一笔大宗生意。为了做好这笔生意,他调集了几十万银款,其中大部分都是向钱业同行借贷的。因为大家都信任胡雪岩的商业才能,相信胡雪岩的判断。其实是相信胡雪岩所下的判断大致不会错。反过来想一想,假定这一次恰恰是胡雪岩判断错了,或者是生丝已经屯了三个月,利息已经吃进去了几千,忽然清朝政府市禁大开,丝价大跌,恐怕我们一出场看到的就是终场的胡雪岩了。

幸好,结局甚为圆满。在这场生意中,体现了勇和智结合,智和义结合。胡雪岩从官场、洋场和江湖朋友处得来的消息全都千真万确,没有出现纰漏。由于他事前掌握了充足真实的市场信息,使他的这一决断最终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作为商人,常常是希望市场能沿着自己设计的方向发展,希望自己预知的一切都能被证明是正确的,希望生意运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意外越少越好。那么,勇对于商人意味着什么?勇是厚利,勇是机会。白圭之所以把勇列为商人四德之一,就是因为勇一头连接了智,一头连接了风险。当事情的发展结局处在“人知”的边缘,需要勇的时候,就证明,自己对此事的向前发展没有完全确知。如果完全地知道了事情的发展结局就不需要勇,犹如钻入一个已被各种现代化设备整修完好的没有任何风险的大溶洞。不需要勇,顶多需要智,来察清洞中所能够遇到的各种情况。但当你踏入一个荒野中的山洞,哪怕这个山洞并不比前面说的大溶洞危险,也特别需要勇,因为你根本无法预知里面的情况,或许有猛兽,或许没有;或许有毒蛇,或许没有;或许有陷阱,又或许没有……一切都是未知数。

做一件你无法预料其结局的事情,因为是通向求知,所以就可能有机会,有厚利。不过也可能什么也没有,只有无尽的灾难。做一项不知结局的事情,本来其中就包括了许多风险。

要想做一个能赚大钱的成功商人,就必须有过人的胆识和气魄。也就是说,要敢做别人想不到去做,或者别人想到了却不敢去做的事情。特别是能察常人所未察,当然,勇并不是决断的惟一因素,并且这种勇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那就是对事情的各个方面有个彻底的了解,正确的预测。

胡雪岩之所以在做生意中能有“刀头上舔血”的非凡勇气,首先源于他对每一桩生意运作中的时势、商情的充分了解。这种勇气不是莽撞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最后决定。因此,胡雪岩才能在各个机会来临时勇敢地把握住,并稳赚巨额利润。

“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权从其轻”。做一件事情,如果需要承担的风险实在太大,甚至有可能“翻船”落水,把自己的老本给搭进去,即使手段再高明的商人也得好好思量思量,不敢贸然出手。当然,如果有过硬的靠山,能够提供有力的担保,在关键的时候为你遮风挡雨,起码不至于赔上身家性命,那就可以冒大险。对于许多人来说,不是不敢冒险,而是你没有可以为自己担保的靠山,根本就冒不起这个险。

胡雪岩白手起家而至富甲天下,就在于他能够巧妙地借助官场靠山的保护,抓住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会。换句话说,因为胡雪岩有过硬的靠山做其生意上的庇护伞,不怕冒险,所以他才能豪情万丈地说:“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舔”。

敢于刀头上舔血,这是任何一个希望获得大成功的商人的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里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风险的生意人人会做,利益均沾。但是如此这般要在同行同业中出类拔萃实在是难之又难,弄得再好,也不过只比保本微利,混个糊口好上一点。用胡雪岩的话说,也就是“不冒风险的生意人人会做,如何能够出头?”从某种程度上说,凡是能够带来滚滚财源的机会都会包含有风险的因素。如胡雪岩要学山西票号借款给那些调补升迁的官员,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风险,而事实上仍然担着风险。那些新官上任,也有可能在到官途中或到官不久就出了事,比如病死,比如丢官,兵荒马乱之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要是发生这种事情,借出去的钱很可能血本无归。

说到底,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不担任何风险的生意。而且,商场上一笔生意能得利润的多少,常常是与经营者应承担的风险大小成正比。“富贵险中求”,经营者所担风险越大,所得利润就越多。所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似乎是商界一条古今至理,中外相通的风险原则。

大胆去闯才能战胜困难

胡雪岩语录: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

做生意,成功的把握往往是相对的,只有失败的可能才是绝对的。任何人不愿意看到自己正在进行的生意出事,但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不出事的生意人。那么,当问题降临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呢?胡雪岩认为,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

杭州被太平军紧紧地包围。此时浙江巡抚王有龄,率杭州军民拼尽全力居城坚守已达一个多月。王有龄派胡雪岩冒死出城筹办粮食以救助杭州城的军民,自己守在城中,决不弃城图存。之所以如此,首先,因为全城军民的眼睛都盯着王有龄的举动,容不得他逃;其次,即使有机会能够逃出杭州城,不仅已经吃过的苦头都算白吃了,而且还会像在常州做了逃将的何桂清那样,为朝廷查处后议罪严办,落个菜市口斩首示众——王有龄其实也是逃无可逃。除这两种原因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被围城中与外界隔绝了消息,因而也不知情况严重,在王有龄心中还存有一丝侥幸,以为朝廷不会坐视杭州处于危难而不顾,一定会派援军解杭州之围。援军一到,杭州自然可以得救。

其实,杭州的情形,从外面看才知道当时的情形已经无法可救了。当时太平军由忠王李秀成带领,以主力部队进攻浙江,以巩固江浙根据地,同时缓解南京被围的压力,因而是志在必得。而杭州被太平军围困之后,官军虽有李元度率衢州新军驰援,但实际上在太平军的全力堵截之下很难靠近杭州城。同时,即使清军能够打到杭州,也并不一定能够击退重重围住杭州的太平军。

历尽艰辛从杭州到上海筹备粮食的胡雪岩综合各种情况进行认真地分析,心里已经十分清楚杭州为太平军攻破只是迟早间的事,也知道王有龄与杭州玉碎“殉节”已成定局。但他仍然不顾古应春夫妇的劝阻,坚持要将在上海采办的一万石大米,冒死运去杭州。

古应春夫妇劝阻胡雪岩的原因,当然是认为此行凶多吉少。此时江苏、浙江大部分地区已为太平军占领,况且自上海至杭州,一路上太平军严密封锁。而胡雪岩在江浙一带本就富有盛名,几乎家喻户晓,甚至在太平军兵将中,都有许多人了解他。而认识胡雪岩的人也很多,因而他几乎没有办法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如果胡雪岩被太平军认出,并且被他们知道是为杭州城里的军民送粮,他则将必死无疑。另外,杭州被太平军重重包围,与外界联系已经完全断绝,即使粮食运到杭州城下,也没有办法派人将粮食送进城去。

但胡雪岩认为,一来是做事要讲信用,二来要尽到心力,无论如何,一定要把粮食运到杭州,因而必有一“闯”。至于危险,胡雪岩说了一段既是安慰古应春夫妇,同时也是十分有道理的话。他说:“我当然不会闯到死路上去。我说的闯,是遇到难关,壮起胆子来闯……这一路来,我遇到太平军,实在有点怕,现在我不怕了。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

当危机出现时,不畏失败,如果能够从容镇静,处之泰然,也许会有一线生机。勇往直前永远是强者的武器。

遇事千万要沉住气

胡雪岩语录:千万要沉住气。今日之果,昨日之因,莫想过去,只看将来。今日之下如何,不要去管它,你只想着我今天做了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就是了。

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容易沉不住气。比如危机出现的时候沉不住气,事情太顺了,也容易沉不住气。当初王有龄进京捐官成功,由于有老朋友何桂清的保荐,回到杭州很快就被政府任命为海运局坐办。同时他在胡雪岩的全力帮助下,一举圆满解决了曾经影响到王有龄自己和杭州官场人物前途的漕米解运难题,这个时候又恰逢湖州知府实缺。湖州是历史上有名的生丝产地,丰饶富庶,是令官场中许多官员垂涎的地方。王有龄由于为漕米解运立下了汗马功劳,已经在浙江得了能员的美誉,这使他一下子又顺利被上司提拔为湖州知府。不仅如此,王有龄又通过胡雪岩的指点为黄宗汉捐了一万两银子的协饷——实际上是被黄宗汉敲诈了一万两银子——他还同时得到了兼领浙江海运局坐办的许可。官场的所有事情都十分地如意。

如此顺利,使王有龄自己做梦也都不相信自己的运气会这样好。他十分感叹地对胡雪岩说:“一年功夫不到有今日的局面。福者祸所倚,我心里已有些犯嘀咕了。”还是胡雪岩头脑聪慧,处世能够沉着冷静,他对王有龄说了前文的那段话。

胡雪岩的这番话,意思是说人要能够做到不为一时的宠辱得失所激动,不要过多想自己的眼前得失,而应该目光远大,着眼全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目前最急需做的事情上。

这番话显然是具体针对王有龄当时的沉不住气说的,却也的确说出了一番如何面对人世的大道理。

人确实需要具有不为宠辱所动,不被得失所羁的大气。即使人们不能够把一时的得失荣辱都轻轻松松看作过眼云烟,但比较而言,在当前形势下,已就的荣辱或已成的得失,无论如何总也没有目前该做必做的事重要。人总是要向前看,往前走的。再说,一时的荣辱得失,其所得所有,一定有它产生的原因。俗话说,没有无由的福祗,也没有无根的灾祸,所谓,“今日之果,昨日之因。”如王有龄的“运气”,其实也是他与胡雪岩艰苦地努力争取而来的,从这一方面进行分析,也就没有必要为这得或失“犯嘀咕”了。

在生意场上,无论发生什么样不可预测的事情,胡雪岩从来都能沉着应对。

当阜康挤兑风潮波及杭州时,螺蛳太太正在杭州负责钱庄的经营管理,但是她也被这从未遭遇过的经济危机“震”得失去分寸而不知所措了。就在这时,胡雪岩回到杭州,面对挤兑风波,他依然表现得十分冷静。他来到钱庄的时候,恰逢午饭时间,他居然十分细心地嘱咐钱庄“大伙”谢云青,说天气冷了,该用火锅了。他要谢云青把冬至以后才用火锅的规矩改一改,不要刻守陈矩,应该照外国人的办法,以气温变化做标准,比如:冬天寒暑表多少度吃火锅,夏天寒暑表多少度吃西瓜。虽然胡雪岩平常就十分注重关心店员生活,但在面临破产倒闭的非常时刻还能如此沉得住气,连那些伙计们都感到十分惊异。

胡雪岩面对挤兑风潮,之所以能够如此沉得住气,就在于他具有能够不在乎得失的大气。从胡雪岩面对危机的态度可以看出,胡雪岩是大胸襟、大气魄之人,而绝非那些终日蝇营狗苟的市井小人。

胡雪岩非常明白,事业不是他一人创下的,出现阜康钱庄被挤兑的局面当然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误所造成的,今日之果得自昨日之因。而这个时候处处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为利益束缚住自己的手脚,不仅于事无补,甚至更加坏事。他告诉自己,危机当头,不必责怨任何人,甚至自己都不必责怨,目前要考虑需要做些什么事可以挽回,能做什么,怎么去做,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由于胡雪岩沉得住气而表现出来的冷静,使他在危机到来的时候选择施行的一系列措施手段,都产生了一定的遏制危机继续蔓延的作用。比如他那使伙计们惊异的“看饭桌”对于稳定职工情绪就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是大势已去,败局已定,纵有回天之力,亦无力挽回,再好的手段,也只能维持一时,而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在商言商,生意人求利,不计得失是不可能的。但许多情况,特别是危机出现的时候,生意人又确实比任何人都需将得失之心丢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沉得住气,才不致于危机关头乱了方寸,使得结局更加悲惨。

一旦为眼前的利益得失所动,甚至斤斤计较于得失以至于不能自拔,就很可能被眼前得失所惑而陷入一种迷乱之中,无法判断出目前哪些事情是最急需要办理的,无法判断出采取哪样措施可以避免危机的蔓延。

记住,无论面对什么危机,无论面临任何得失,千万要沉住气。平心静气,成事之要义也。

学会通过吃亏占便宜

胡雪岩语录:世上随便什么事,都有两面,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吃亏。做生意更是如此,买卖双方,一进一出,天生是敌对的,有时候买进便宜,有时候卖出便宜,涨到差不多了,卖出,跌到差不了,买进。

陶朱公是先秦著名的大商人。凡“富者皆称陶朱公”,表明他是被作为大商人的典范看待的。在先秦以来的二千余年封建社会中,陶朱公的名字一直被商人艳羡和称道。直到近代社会,在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人们中仍然流传着“陶朱事业,端木生涯”,“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说法,可见陶朱公在商人心目中的地位。

陶朱公在商业经营活动中运用了一套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这就是所谓“计然之策”,也即胡雪岩的“手面”、“手法”,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被称为“治国之道”,讲的是封建国家管理粮食市场的办法,另一部分称为“积著之理”,讲的是私人经商致富的学问。

陶朱公的积著之理有一原则,这就是:“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这一段讲的是货物价格与市场供需之间的关系。在需求稳定的情况下货物价格与供给量成反比,反之供给过多,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就会上升。价格的涨落有一定限度,上涨到一定程度,必然因需求的饱和而下跌;相反,下跌到一定程度,也必然会出现反弹。所以,“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这是商品交换中的最基本规律。

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要为自己的商业活动服务,不要被市场表面的繁荣或萧条所迷惑,而要观时察变,在市场接近饱和时抛出,而且要毫不留情。这时的商品越贵,越要及时处置,不能犹豫。反之,在商品价格接近低谷时,要大量购入。抛售和购买时的基本原则,就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但是胡雪岩对陶朱公积著之理却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说:“世上随便什么事,都有两面,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吃亏。做生意更是如此,买卖双方,一进一出,天生是敌对的,有时候买进便宜,有时候卖出便宜,涨到差不多了,卖出;跌到差不了,买进。这就是两面占便宜。”

这一方面,胡雪岩在知贵贱的基础上,点明了做生意的人的到家之处,就是要利用这一点,两面取利,并把它视作“会做生意”和一般的平平庸庸做生意二者之间相区别的一个标准。一般做生意的人,贵出贱取,趋利避害,而在胡雪岩的“会做”,更要出也获利,取也沾益,做到了这一点,生意才算做到了家。

另一方面,胡雪岩把生意的两面推及世事,认为世上无论什么事,都有两面。在现实生活中,免不了在这一面占便宜,在另一面吃亏的。但是在胡雪岩看来,这个“亏”要看你怎么吃。如果是胡雪岩,他会认为现实中吃的亏都是便宜,因为你顺便放给别人了一个人情,而人情总是有机会可以回报的。所以胡雪岩每临到需要“放血”之事,绝不会事情到半路而沮丧罢手,也就是说,不会做“半吊子”的事。

在现实生活中,落水的狗人们一般是不痛打的,占别人的便宜需要同时准备着答应别人的要求,这就是事情两面性的表现,前提是狗以丢脸(丧失辱荣)换取退路,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懂得做顺水人情,先彻底满足了对方的要求,才能化已经吃亏的情势为有可能带来回报的情势。这就是胡雪岩所说的,做人一定要漂亮,不能做“半吊子”。

何谓“半吊子”?半吊子就是只能占便宜而吃不了亏的人。因为吃不了亏,就把吃亏看得甚重,一旦发觉自己吃亏,就看不到了吃亏的另一面,不知道吃亏同时意味着“便宜”。自然,这便宜不是面儿上的,而是需要经过转化。只是,现实中的人功利心太强,套一句京白俗语,就是显得有点“急吼吼”。既然不是立马能回报,这亏一吃起来就钻心痛。一有这情状,完了,言语表情不自然尚在其次,还总要当下做出一些事,挽回一些损失来。就好比前几年谈女朋友的小青年,一看女朋友不能再谈下去了,心里就犯嘀咕,自己在她身上的“投入”太多,得要她还回来。或者是,还不回来不要紧,总得白占一点便宜。

这样的做事便是不地道,用胡雪岩的话,就是做人不漂亮。

胡雪岩把爱妾阿巧赠送给何桂清,其间经历的情感波折甚多。阿巧可以说是和胡雪岩在生活上最相知心的一个女人,但遇到了何桂清,何对阿巧艳羡有加,阿巧心思也有所动。这时的胡雪岩,只得抛开情感,单就厉害来反复考虑, 最后他想开了,想通了,只当没遇到过阿巧,只当她香消玉殒了,只当她自己彻底变心了,总而言之一句话:“君子成人之美!”

虽说如此,在阿巧还是新情不定,旧情不忘,胡雪岩亦免不了仍有夜半惊梦,作幡然变计之想的。如果胡雪岩这时真的这么做了,在情感上没有什么站不住脚的,只是在做人上恐怕就马上要大大地打上一个折扣。吃亏也要吃到底,这种抉择,真是要强人所难了。可是,吃亏只吃到一半儿,完整的便宜肯定是已经拣不回来了,至多是挽回一些损失。只是,挽回的若是不伤和气的损失,另当别论。假定是别人已经见情,正在占去的那一部分,那简直成了损害别人的利益,这时候如果还要强去挖,别人见情的事变成了扫兴事,自己只会得不偿失。

所以,既送佛,就送到西天,这才是真的“会”吃亏,结果就是会占便宜。生意人的心思犹如光棍的心眼麻布的筋,把吃亏看作投资,就什么事都解决了。

由上可以归纳出一个一般性的方法,即要想两面占便宜就必须学会吃亏,善于吃亏。

舍小利而趋大利

胡雪岩语录:舍小利趋大利,放长线钓大鱼。

胡雪岩在经商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突出一“舍”字。但他的舍,不是没有目的、没有原则的舍,而往往是“舍小利趋大利,放长线钓大鱼。”通过这种舍,他常常赢得了别人不能得到的利益。

胡雪岩创业的第一步是设立“阜康”钱庄。尽管钱庄有王有龄的背后支持及各同行的友情“堆庄”,然而,如何才能在广大储户中打开局面呢?胡雪岩想出了一个“放长线钓大鱼”的妙计

且说开张那一天,晌午摆宴款客之后,客人相继离去。胡雪岩方静下心思来盘算开业的情况。做生意第一步最重要,要么谋名,要么取利,只有走准了第一步,以后的生意才会水到渠成,不断做大。胡雪岩低头暗自思忖一番,明白做钱庄生意的第一步就是要闯出名头,要让人感到在这里存钱安全,有利可图,如果能做出名气,即使目前舍一点。以后肯定也能财源滚滚。但是怎样才能让名气打响呢?忽然,他脑际灵光一现。立刻把总管刘庆生找了过来,下了一道命令:令刘庆生马上替他立十六个存折,每个折子存银二十两,一共三百三十两,挂在他的账上。刘庆生见胡雪岩迫不急待地要开这么多存折,如坠五里云雾,莫名其妙,但既然东家吩咐,只好照办。

待刘庆生把十六个存折的手续办好,送过来之后,胡雪岩才细说出其中的奥妙。原来那些按他吩咐立的存折,都是给抚台和藩台的眷属们立的户头,并替他们垫付了底金,再把折子送过去,当然就好往来了。

“太太、小姐们的私房钱,当然不太多,算不上什么生意,”胡雪岩说,“但是我们给她们免费开了户头,垫付了底金,再把摺子送过去,她们肯定很高兴,她们的碎嘴就会四处相传,这样,和她们往来的达官贵人岂不知晓?别人对阜康的手面,就另眼相看了。咱们阜康钱庄的名声岂不就打出去了?到头来还想没生意做吗?”

刘庆生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心中暗自佩服胡雪岩做生意的手法。

刘庆生把那些存折送出没几天,果不其然,就有几个大户头前来开户。钱庄业的同行对阜康钱庄能在短短的几日内就把他们多年结识的大客户拉走颇是惊讶,不知所以然。

胡雪岩不只把目光盯着太太、小姐们等上层人物,他还注意吸收下层社会的人物私蓄。他没有忽略社会底层这个重要的顾客群体。他知道,下层社会中,虽然每一个人的私蓄不多,但是积少成多,小河也能汇成汪洋大海。更重要的是,下层社会中有些人虽然地位不高,很不起眼,但是由于他所处的特殊位置,往往在事情的进展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一点被胡雪岩善加利用。

在那些存折中,胡雪岩就特地为巡抚衙门的门卫刘二爷准备了一份。胡雪岩经常出入抚台,跟刘二爷也算是老相识了,而今钱庄开业,他送给刘二爷一份存折,一则算是送给老朋友一份薄礼,二则刘二爷是个守门人,从他眼皮底下来往的有名有姓、有头有面的人物不少,刘二爷的信息十分灵通,以后或许会在某个方面得到刘二爷的帮助。

后来,胡雪岩真的由于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从刘二爷那里得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即朝廷所发的官票。因此,胡雪岩又掌握了一次先机,大大地发了一笔财。这次成功实在应该得益于他当初“舍”给刘二爷的一笔小财。

在寻常眼光的人看来,胡雪岩在经营中的一些做法实在是一些“舍本生意”。但胡雪岩的高明在于,他能看到长远的利益,因此不惜牺牲眼前的小利,而他的投资,往往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胡雪岩目光高远、以小诱大的策略还体现在他对待另一件事上。

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刚开业不久,绿营兵罗尚德便携带毕生积蓄的一万两银子前来存款。罗尚德是四川人,年轻时嗜赌如命,且经常是一掷千金地豪赌。没过几年,罗尚德赌场失意,不仅把祖辈遗留下来的殷实家产输得一干二净,还把从老丈人处借来的、准备用于重兴家业的一万五千两雪花花的白银在一夜之间输得分文未留。老丈人气愤不已,他不想看到自己的闺女跟着这么一个赌徒受苦受累,于是把罗尚德叫来,告诉他,只要罗尚德把婚约毁了,那一万五千两银子的债也就同时一笔勾消。血气方刚的罗尚德难以忍受老丈人看轻自己的“侮辱”,他当众撕毁了婚约,并发誓今生今世一定要把所借的一万五千两银子还清。

他只身背井离乡,辗转来到浙江,参加了绿营军。十几年来,他想方设法,拼命赚钱,而今他已积聚了一万银两之多,但由于太平军的兴起,绿营军随即就要开拔前线,罗尚德不可能随时带在自己身上,他必须找个妥善的放置地方。恰好他听说了胡雪岩的义名,深感可靠,于是就带上毕生的血汗钱前往阜康。

一名普通绿营兵竟有一万两银子的积蓄,这不得不叫人对钱的来路产生疑问。加之,罗尚德存款四年,不要息,只要保本就行,这更令人疑窦四起。店堂的总管不敢轻易作主,深怕钱的来路不明,惹了官司,赔了本不说,还砸了钱庄的牌子。只好给胡雪岩报告情况,让他自己拿主意。

胡雪岩听说这件事后,知道其中必有隐情,他叫上罗尚德到屋里摆上一碗。酒过三巡,胡雪岩和罗尚德就开始了推心置腹的谈话,罗尚德见胡雪岩如此豪爽,果然名不虚传,便把自己的经历与想法和盘告诉了胡雪岩。

胡雪岩听说之后,当即表示,四年后,罗尚德回来取款,连本带利一万五千两银子,分文不少,其付出的利息已远远超出了平常的存款;若罗尚德不幸回不来,胡雪岩亲自去他丈人家交还这一万五千两银子,以了却他的承诺。

凭这几句话,罗尚德就为胡雪岩的侠义气慨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连存折都不要,就离开了阜康钱庄。

若以平常眼光来看,胡雪岩的这一慷慨之举似乎失当。然而。它带来的广告效应马上就显露出来了。胡雪岩的侠义,很快就得到了回报。罗尚德到绿营军,把自己到阜康钱庄存款的事告诉其他士兵后,这些即将出征的士兵纷纷把自己的积蓄都存放到了胡雪岩的阜康钱庄。短短几天时间,阜康钱庄就收集了这类存款三十万两之多,一下子就解决了钱庄新开业,家底不厚的问题。

在现代经营中,许多优秀的管理者都具有这样的敢于吃一时之亏的精神。他们的睿智,表现在目光长远,不为一时利益所限,最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郑州亚细亚商场有一个赔钱公司,名叫“售后服务公司”。

这个公司实行单独核算,但商场对它的考核不是看赚了多少,而是看它赔了多少,直到把拔给的经费赔光,那便是最佳效益了。

商场每天售出百万元左右的商品,只要顾客向总服务台提出送货要求,这个公司便提供免费送货服务。四辆厢式货车马不停蹄,每辆车每天在市内大街小巷至少要跑120公里。司机从来都是上大班,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曾经创造了四辆车一天免费送达价值20.76万元的大件商品。

顾客买了大件商品,最担心出毛病,但在亚细亚买的东西一旦出了毛病,一个电话,维修队便会骑着摩托车上门免费维修。维修队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装备精良,可以在顾客家里充氟利昂,焊接创口。

买了不称心的商品,是顾客最烦恼的事。这也不必急,可以到售后服务公司去投诉。开封一位顾客买了两套裙裤,营业员一时疏忽把挑剩下来的商品装进了袋里。顾客第二天返回商场投诉,要求退货并报销路费。第五天,投诉站站长和部门经理专程到开封向顾客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一百元,顾客深受感动。

亚细亚商场常务副总经理韩梅说:“虽然售后服务公司是赔钱公司,但商场1993年销售额达3.2亿元,在河南名列前茅,居全国第36位,这赔与赚之间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

商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打开局面。要打开局面,诱以小利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虽然表面上看来赔了,但是其影响与作用却是深远的。然而,只有像胡雪岩一样目光远大的商人才能看到这一点,这就是商人最大的智慧。

抓住时机,敢想敢干

胡雪岩语录:发财一要抓住时机,二要敢想敢干。换句话说,要靠机会,更要靠本事。

要使自己发现的财源真正成为自己的财源,还要求经商者能抓住机会,敢想敢干。市场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能及时觉察和把握市场变化,并敢于针对已经开始出现的市场变化迅速调整和改变经营策略,才能真正为自己不断开拓出新的财源。发现新财源的机会是属于那些能对市场变化做出敏感而迅速的反应的人。

一个人要获得某种成功,确实要有机会,要靠一个人的机遇、运气。

其实,胡雪岩能在生意场上获得绝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机遇、运气很顺畅。比如他当初资助王有龄,哪里能知道王有龄就一定会发迹?可王有龄偏偏就发了迹,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谓仕途畅达官运亨通,成为胡雪岩在官场上可以托靠的大树,成为他商场发迹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假如他不遇王有龄或者王有龄不曾官场发迹呢?再比如使胡雪岩大发其财的蚕丝生意,某种程度上也得于他的机会。如果胡雪岩送王有龄到湖州上任雇请的不是阿珠家的船,又如果阿珠娘不是在生丝产地湖州,或者阿珠不是恰好懂一些蚕丝生意,对于胡雪岩这个全不懂蚕丝生意的门外汉来说,是不是会涉足这项生意都很难说,更谈不上后来的销“洋庄”从事蚕丝“外贸”了,但这一切恰好都一环扣一环地发生了。这实在是“运气”了他。

中国有句成语,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实在是有些道理。一件事能否办得成,既需要人的精细谋划,也需要有能够成事的条件,需要某种成事的情势或者说机缘、机会。有些事经过必要的谋划,看起来好像并不难办,但由于缺少办事的机缘,就无法成事。而有些看起来难关重重的事,由于机缘巧合,却很容易就办成了。所以,古人也讲天时、地利,也就是办事的机遇、机会。比方三国时孙、刘联合火烧赤壁就必须有那一场可借的东风,即使谋划已定,万事俱备,东风没到之前,所能做的也只有等待。不用说,如果数天等待之后仍然没有那一阵东风,或者风来了却又恰好伴一场骤雨,历史上也就没有了火烧赤壁这回事了。恰好该来的都来了,不该来的一样不来,历史也就成了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这个样子。

做生意确实特别讲究机会,一个生意人在商场上是否能够获得绝大的成功,要看是否有了让他成功的机遇,而涉及到一笔生意的操作能否成功,也要看机会。

不过,也正是因为有机会的作用,也就要求我们要特别善于发现机会,要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机会,同时,还要特别善于发现机会。说到底,机会只有对于那些善于发现机会并且能很好地去抓住机会、利用机会的人,才成其为机会。

胡雪岩说,他做生意靠的是眼光、手腕、精神力气,这话确实不假。从把握机会来说,靠眼光,就是能够发现机会,靠手腕,就是能够牢牢抓住机会,靠精神力气,就是舍得投入心力,把那一个一个被自己发现的或遇到的机会,经营成一个一个实实在在的财源。做生意要有机会,更要靠本事。

要牢牢抓住生意场上的机会,还要有敢于冒风险的气魄。

胡雪岩办“钱庄”,在太平天国失败以后,通过接受太平天国兵将的存款来融资的举措,就冒了极大的风险。

敢于冒风险,这确实是一个希望获得大成功的商人的必备素质。这里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风险的生意人人会做,利益均沾,要在同行同业中出类拔萃实在是难之又难,弄得再好,大体上也不过只是保本微利,混个糊口而已,用胡雪岩的话说,是“不冒风险的生意人人会做,如何能够出头”?从某种意义上说,事实上所有能够带来滚滚财源的机会,都会包含有风险的成分,即如胡雪岩要学山西票号借款给那些调补升迁的官员,表面看来似乎没什么风险,而实际上仍然担着风险,那些新官上任,也有可能在到官途中或到官不久就出了事,比如病死,比如丢官。兵荒马乱之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出现,要是这样,借出去的钱也可能血本无归。

所以,要做一个胡岩一样的成功商人,就必须抓住机会,敢想敢干,不要前怕狼后怕虎,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