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混战状态的东汉末年(1 / 1)

曹操传 陈世霖 1636 字 2个月前

曹操陈留起兵的同时,袁绍已经到达了河北,董卓自知袁绍势力不可小觑,便企图拉拢他,让他做渤海(今河北南皮东北)太守,羽翼丰满的袁绍怎么会答应呢?

于是,初平元年(190年),袁绍在河北联合冀州牧韩馥,并联络关东(函谷关以东)州郡一起声讨董卓,同时,参与其中的有另外十七路人马,因为袁绍家世显赫、声名远播,大家一致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自称车骑将军,他还给其他将领授予官职,其中,曹操被授予奋武将军一职。

在盟会上,众将领细数董卓暴行,决心同盟除暴、复兴汉室,盟会结束后,祭祀杀生、大宴三天,宴会上,袁绍安排了各路人马,比如,驻军河内的是袁绍与河内军长,而负责后勤供应的则是冀州州长韩馥,后将军袁术则驻军鲁阳(今河南鲁山)。曹操拥有五千人马,但是没有根据地,在军队给养方面,不得不受限于陈留军长张邈的帮助,在军队指挥上,也受他管制,因此,曹操和张邈都驻扎在酸枣。一时间,天下豪杰,都唯袁绍马首是瞻,唯有鲍信告诉曹操:“不是所有人都有智谋,能抚平这乱世的人是你,才能与地位不相符,即便再强大,最后也会坍塌,这些人也许是上天派来为你开路的吧。”

袁绍集结天下英雄豪杰建立联军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董卓听后惊恐万分,他做了两手准备,一面调动军队严密把守洛阳,另一面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准备迁都长安,他还命人将洛阳城中的地主豪强叫到一起,给他们安上一个罪名,然后全部处死,并没收他们的财产。随后,他将整个洛阳城中的百姓,共有百万之多,全部驱赶到长安。

要知道,洛阳和长安之间相距三百五十公里,路途遥远,中间有崤山、华山,道路险阻,很多人体力不支、跟不上大部队,但是只能无奈往前走,因为董卓命兵在后用绳子驱赶,因此有很多人因为疾病和饥饿而死在了路上,道路两旁不断有尸体出现。董卓自己则是留在了洛阳,然后一把火烧了皇宫、民宅、街道,原本热闹又繁华的洛阳,顿时成了一片焦土,火势蔓延了方圆三百公里。

这年三月五日,汉献帝长途跋涉抵达长安,因为董卓还未抵达,朝廷内外大小事便由司徒王允主持,王允在董卓手下隐忍,也深受董卓信任。

袁绍可能没想到,因为他起兵反董,董卓便杀了他的叔叔太傅袁隗、太仆(主管车马交通事宜)袁基以及其他袁家老小,甚至连嗷嗷待哺的婴儿都未被放过,一共五十几条人命被害,一时间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董卓留守洛阳,迎击前来讨伐自己的关东军,关东军虽然阵容强大,但是各路势力的首领都是热衷于割据称雄的大豪强,彼此并不团结,又各自惧怕董卓的凉州军团强悍实力,都只想保存自己,因此,大家各怀鬼胎,谁也不愿意当出头鸟。

有一次,各路将领在袁绍的大营开会,曹操对大家说:“大家起兵,为的是讨伐董卓。现在董卓劫走天子,烧毁宫室,全国人心惶惶。这正是消灭逆贼的好时机,为什么还要犹豫不决呢?”

尽管曹操说得慷慨激昂,大家可一点也不热心。连盟主袁绍都不想动,谁还愿意先动手呢?

曹操看出他们只想保存实力,不想打董卓,心里很生气,就决定单独带着五千人马,向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进兵。所以便率兵向西,准备进驻成皋,张邈也派卫兹领兵随军。

董卓听到曹操向成皋进兵,早已派大军在汴水(在今河南荥阳西南)边布好阵势。曹操的人马刚刚到汴水,就遇到董卓部将徐荣的拦击。

徐荣兵多,曹操兵少,两下里一交战,曹操的人马就垮了下来。曹操骑着马往后撤走的时候,肩上中了一箭;他赶紧拍马逃奔,又是一支箭,射伤了曹操骑的马。那马一受惊,把曹操掀了下来。

后面徐荣的追兵呐喊声越来越近。正在危急的时候,曹操的堂弟曹洪将马给了曹操,曹操不接受,曹洪便说:“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便让曹操上马,自己徒步追从,趁夜逃走。而徐荣见力战了一日,酸枣又不是易攻之地,便率领兵马回去。

曹操损兵折将,回到酸枣,再看看他的同盟军,不但按兵不动,将领们还每天喝酒作乐,根本没想讨伐董卓。他满心气愤,跑到袁绍他们摆酒宴的地方,指责他们说:“你们以起义兵为名,却在这里犹豫观望,让天下百姓失望。我真替你们害臊呢。”

曹操经过这一次讨伐战斗,觉得跟这些人一起,根本成不了大事,但是自己的军队损伤太多,需要休养生息、进行补整,于是就和曹洪、夏侯惇等人前往扬州(今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一带招募人马,准备重整旗鼓。在扬州刺史陈温、丹阳(今安徽宣称)军长周昕的支持下,募集了四千多人,不料到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集合时,新兵发生暴乱,火烧了曹操的营帐,曹操持剑斩杀了叛乱的几十人。曹操从大火中逃了出来,但是依然追随自己的只剩下五百人,后来又招募到一千多士兵,加上曹洪的家兵以及汴水之战中剩下的士兵,共三千余人。曹操带着他的这支队伍继续北上,这次,他并不是在酸枣、兖州和“老上司”会合,而是直接到河内去找袁绍了。

不久后,酸枣的联军因为粮草不足和内讧而解散,兖州刺史刘岱和东郡郡长桥瑁互相仇视,两军火并,刘岱派王肱在东郡当郡长。曹操率领自己的部下到了袁绍处后,得到了元帅的热情款待,一次,二人在闲聊时,袁绍问曹操:“如果我们讨伐董卓失败了,你觉得我们以后往哪个地方发展势力呢?”

曹操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袁绍:“您觉得该怎么发展呢?”

“我想南靠黄河,北凭燕、代(今河北北部以及山西东北部),兼有戎狄(指乌桓)之众,向南一步步夺得天下,你觉得这样如何?”

曹操答:“我想依靠天下人的智力取胜。”

但是袁绍并没有将曹操的计谋放在心上,而是心中另有计划,这年年底,袁绍提出一个新方案——另立新帝。原来,袁绍担心自己在与董卓硬拼时战败,便找了一个借口:汉献帝年幼,又为董卓所困,不知是生是死。打着这样的借口,他同冀州牧韩馥一起谋立“宗室贤俊”的幽州牧刘虞为帝,然后让人私刻玉玺,派人送去幽州刘虞处,劝他称帝。

袁绍在与曹操商量此事时,曹操认为此举不妥,董卓的罪行人人皆知,在起兵反董卓时同盟军依靠百姓,这是因为同盟军是正义之师,汉献帝年幼,又受到董卓胁迫,有什么理由废掉他呢?如果这样,岂不是其他人也可以效仿,那就天下大乱了。

被曹操否决后,袁绍只好求助于他的堂弟袁术,谁知道袁绍的心思一下子就被袁术洞穿了,袁术怕拥立新帝对自己不利,因此竭力反对,而刘虞本人也不同意,这样,袁术想要拥立新帝的想法便破灭了。

这件事过后,冀州牧韩馥看到天下豪杰都唯袁绍马首是瞻,心存妒火,便暗中减少粮草的供应,打算让袁绍的部队因粮草不足而自行完结,此时,正遇上韩馥的部下麴义叛变,韩馥派兵镇压,反而被击败,袁绍抓住此机遇与麴义结交,之后又联络幽州降虏校尉公孙瓒南下进攻冀州,乘机胁迫韩馥将冀州割让出来,自此袁绍割据河北,成为黄河中下游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190—191年,原来一同讨伐董卓的盟军已经完全进入混战状态,他们你争我夺,自相残杀,开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混战,加上之前董卓的迁都之乱,百姓也遭受到了极大的痛苦。

除了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诸军外,其他地方的一些地方武装集团也割据一方,各自发展势力。

到197年以前,各地区的主要武装割据势力分别是:

辽东(今辽宁一带)被公孙度占据;

幽州(今河北北部)被刘虞和公孙瓒占据;

冀州、青州和并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和山西大部)被袁绍占据;

南阳(今河南西南部)被张绣占据;

扬州一部分(今淮河下游南部、长江下游北部)被袁术占据;

徐州(今苏北、山东东南部)被陶谦、刘备和吕布先后占据;

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

荆州大部分(今湖北、湖南)被刘表占据;

益州(今四川、贵州和云南北部)被刘璋、刘焉占据;

汉中(今陕西南部)被张鲁占据;

司隶(今陕西中东部、河南西部)被董卓、李傕、郭汜等先后占据;

凉州(今甘肃、宁夏和青海湟水流域)被马腾、韩遂占据。

这些势力为了扩大自己的人口和土地范围,互相倾轧,展开了接二连三的兼并战争,而此时占据兖州的曹操,在其中的力量无疑是弱小的,他当下要做的就是扩充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