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面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我们有太多的无奈。如果现实是无法改变的,那我们就要学会改变自己。
初春的一天早上,一个身高只有1??5米的矮个子青年从东京某公园的长凳上爬了起来,他用自来水洗了洗脸,然后从这个“家”徒步去上班。他因为拖欠了房租已经被迫在公园的长凳上睡了两个多月了。他是一家保险公司的推销员,虽然每天都在勤奋地工作,但收入仍少得可怜,为了省钱,他甚至不吃中餐、不搭电车。一天,年轻人来到一家寺庙拜见住持。寒暄之后,他便滔滔不绝地向老和尚介绍起投保的好处来。
这位老和尚很有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然后平静地说:“听完你的介绍之后,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年轻人愣住了。
老和尚接着又说:“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这位年轻人听后哑口无言。老和尚最后说了一句:“小伙子,先努力改造自己吧!”从寺庙里出来,年轻人一路思索着老和尚的话,若有所悟。
接下来,他就组织了一个“批评会”,每月举行一次,专门针对自己。每次请五个同事或投保客户吃饭,为此,他甚至不惜把衣物送去典当,目的只是让他们指出自己的缺点。“你的个性太急躁了,常常沉不住气。”“你有些自以为是,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你的常识不够丰富,所以必须加强进修。”年轻人把这些可贵的逆耳忠言一一记录下来,随时反省、勉励自己,努力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
每一次“批评会”后,他都有被剥了一层皮的感觉。透过一次次的批评会,他把自己身上的缺点一点点地消除。他感觉到了自己在逐渐进步、日趋成熟。
9年后,他的销售业绩荣升全日本之最,并且连续15年保持全日本销售第一的好成绩。38年后,他成为美国百万圆桌会议的终身会员。
这个青年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原一平,他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人类可以经过改变自己而收获全新的我”这句话。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时,就努力地改变自己,让自己进步,来适应这个环境,融入这个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实现自我价值。哲学74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哲学74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 时时对自己说一声:人之于宇宙,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这样会让我们心灵的湖水清澈而平静。
苏东坡受“乌台诗案”牵连,险些丢掉性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实际上就是在黄州编管,相当于我们“**”时期的下放劳动改造。身处如此逆境,却旷达如旧,在赤壁的月夜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把自己摆到宇宙之中,不过是一粒尘埃,又有什么要斤斤计较的呢?另一位豪放诗人李白也说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多少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互相倾轧,或可逞快意于一时,可是转瞬之间,皆成粪土。是非成败转头空,不变的只有广袤的宇宙。
人之于宇宙,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有社会学家说人生的终极目的是毫无意义的,人的生物性就是饿了要吃、困了要睡,并且繁衍生息。到生命结束,留下的唯有一堆白骨而已。宋人诗里曾经写道:“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虽则稍显消极,但却有一定道理。所以对生活的态度,贵有一颗平常心。人的一生或出将入相,或躬耕垄亩,其实有很大的偶然性,左思曾经在诗里说过:“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也就是说成败并非单单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有时决定因素是客观的非人力可以改变的那些内在规律。古往今来的帝王,除了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等几个具有雄才大略,其余大多智力平平,甚至还有白痴,盖因帝位乃传位所得之故。
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原来曾经盲目地高喊人定胜天,回想起来是何等的幼稚,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是即使事事如意又能怎样?也许是极度的无聊。况且永远不会事事如意,贪婪的本性支配着人永远追求他们没有的东西,而对于已经到手的也就不屑一顾了。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都在追求、在求索,其实换一个角度看看,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追求目标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如果有一颗平常心,就会发现天地是何等的广阔和美好,就连路边的野草也在向你微笑。李白屡遭挫折,依然不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流传下来了大量的诗篇。他在欣赏和歌颂名山大川的同时,享受了大自然给他带来的各种美景,我想他是快乐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何等的快乐和闲适。不是比战战兢兢地做什么县令强上一百倍吗?还有王维笔下的野老,“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多么舒缓和平静的画面,其中蕴藏了多少美的真谛。难怪引得诗人唱起了:“式微式微,胡不归?”
这一美景出现在面前,谁会不动心呢?
孔夫子一生,先是开坛讲学、传道解惑,继而又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到晚年编《诗》治《易》,夫子自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且放言:“道不行,乘浮桴于海。”有人说他是倒行逆施,是搞复辟,其实孔夫子是最讲顺应时势的。他曾经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夫子称赞的安贫乐道,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有一颗知足的心。孔夫子对富贵的态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就是说,富与贵当然人人喜欢,但是要顺应自然,并不是盲目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孔夫子在不经意之间,开创了影响古今中外的儒家学派。
要有淡泊之心,我们才能不计较个人得失。范仲淹曾经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讲要积极入世。穷则独善其身,是优良传统,我们更强调达则兼济天下。
有了淡泊之心,才能够静下来修身养性,才能够有高洁的品行。当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就会大显身手,治国安邦。
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就有很多的繁荣盛世,比如西汉的文景之治,还有唐初的贞观之治,这都归功于那些杰出的领袖。正是由于汉武帝和唐太宗的主观努力和顺时应势,才带来了国富民强的局面,还有大批的志士仁人,为了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威镇边关的飞将军,促进民族融合的文成公主和王昭君,推翻帝制的孙中山,领导当代改革开放的邓小平等。如果没有他们,历史的前进速度就会相应地减慢。
客观世界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些野心勃勃的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丑恶表演,就可以给我们很多警示。
西周的管蔡之乱、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西汉末年的王莽篡位,一直到民国初年的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无不以失败告终。其中不乏以正义的名义进行的,比如清初反清复明的天地会,虽然慷慨激昂,却是逆历史大势而行。更有为一己之私伤天害理、作奸犯科之徒,无不被钉上耻辱柱。严嵩、魏忠贤、和珅等贪官的下场,就是很好的说明。
人生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具有一颗淡泊之心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处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各种思潮五彩缤纷,扰得人眼花缭乱。同时我国又处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各种政策与法律的真空地带给人以钻营的可能。我们才摆脱穷日子,对财富的追求还十分盲目。在这样的时期,更要有一颗平常心,不为世俗的**所左右。淡泊之心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充实、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