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21活着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攀比哲学21(1 / 1)

活着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攀比

哲人说:“人活着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攀比。”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有人攀比外表,有人攀比金钱,有人攀比地位,甚至有人攀比配偶和孩子……但比来比去,攀比带给人们的往往是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攀比也并非一无是处。俗话说,“独木难成材”,那些单独生长的树木,由于有着充足的生存空间,因而往往生出很多横丫斜节,成不了良材。那些长得高、大、直的良材,往往都出自成片的丛林。原因就在于丛林中的树为了得到充足的阳光,都必须一心一意地向上发展。由树木想到我们人类,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样不可或缺,否则我们就会像丛林里被淘汰的灌木那样,越长不高,就越得不到阳光,甚至渐渐失去生存空间。

不过,凡事都应该有其限度,否则一味地向上就会走进攀比的死胡同。

攀比是一种红眼病,往往在当事人还不自知的时候就已经被感染,然后又以同样的方式悄然传染给更多的人。就说时下的爱情观吧,很多女孩都曾经以各种方式公开过自己的择偶标准:既要年薪不低于多少万元,还要有房、有车等。应该说,追求幸福、追求物质都没错,但人不能打着爱情的名义傍大款。这是对爱情的玷污。真正的爱情,是灵魂上的你情我愿。物欲横流下的社会,已经容不下太多纯美的爱情。“宁肯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要坐在自行车上欢笑”,这曾经是网上的一句流行语,足可看出现代女孩子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当然,能够傍得上大款的毕竟是少数,人家大款也要挑挑嘛!于是乎,很多人就不得不在命运的安排下坐在穷丈夫的自行车后座上哭泣乃至哭闹了。

莫泊桑写过一篇小说《项链》,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一个豪华舞会,把穷老公臭骂一顿,然后从一个做了贵妇人的同学处借了一条贵重的项链,在一夜的荣光之后,回家却发现项链不翼而飞,经过艰苦的寻找仍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她只好想方设法拖延归还时间,四处告贷重金购买了一个同样的项链,并因此而倾家**产,不得不换上粗布衣服,干各种各样的粗活重活挣钱还账,在失去青春和美丽之后,终于还清了债务,见到当初的朋友,她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了,朋友惊讶于她的苍老和粗糙,她告之真相,只听朋友一声尖叫:“我可怜的玛蒂尔德,那个项链是假的,至多值500法郎!”

鲁迅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的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是古代奴隶身上的链铐演化来的。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可惜的是,即使是最佩服鲁迅先生的女读者,好像也不太认可这一点。就算她们勉强认可,链儿、环儿的,该买的还是必须得买。

客观地说,鲁迅先生的话未必就是真理,我们也不反对男人为女人买一两件传统意义上的定情信物,让女人们穿金戴银、容光焕发,总比让她们出入无完裙、粗头乱服的好。但是我们不能羡慕人,也不要与人攀比。幸福不是比出来的。攀比不仅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还是一种傻帽儿情怀。想想看:有些东西是你攀就能攀上的吗?有些人是你比能比得过的吗?“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攀比是找死,老祖宗有言在先。

所以,我们不能动不动就与人攀比。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学会下比,也就是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比。古代有人写过一首打油诗:人生事事比不齐,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人就怕自己气自己。明明是个工薪族,非要和比尔·盖茨比财富;明明长得很普通,非要和整过容的明星比容貌……这么比,越比越失衡,越比越失落,越比越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