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20以“塞翁失马”的心态应对不幸哲学20(1 / 1)

以“塞翁失马”的心态应对不幸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在文章中写道: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烧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要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要是有穷亲戚到别墅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依此类推,朋友,照着我的劝告去做吧,你的生活会欢乐无穷!

细读这段文字,我们不难发现,契诃夫的“理论”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但这没什么不好,都已经倒霉了,还不能让人想开点吗?

人世间的事情都是这样,只要往远处看,再倒霉的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若是悲观沮丧,平平常常的小事也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美国有一个经典的故事:

有一年,加州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当年冬季的大征兵中依法被征,即将到最艰苦也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去服役。这个温室中长大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忧心忡忡,他的祖父见他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便开导他说:“我的孩子,这其实没什么好担心的。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有什么值得担惊受怕的呢?”

年轻人一听也对,但还是不放心,便问爷爷:“那要是我被分配到外勤部门呢?”

爷爷说:“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留在美国本土,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那我若是被分配到国外的基地呢?”

“那也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那也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

“那要是我不幸被分到维和地区呢?”

“那同样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那担心岂不多余?”

“那要是不幸负伤了呢?”

“你同样拥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能够保全性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它干什么呢?”

“那要是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

“那就只有死了。不过到那个地步,你担心也没用,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

这个故事蕴含着这样的道理:人生充满了变数,但绝不只是由好往坏变。只要不死,多么不幸的事情里都包含着有幸的因子,只是太多的人往往被不幸击中要害,无视其中的有幸成分,更别提化不幸为有幸了。

中国的先贤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很多人都听过《塞翁失马》的寓言:

古时候,长城附近生活着一位老人。一天,老人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了胡人的领地。在当时,马可是重要的资源,邻居们见他遭此“大难”,都来安慰他。谁知老人说:“没事儿,不用担心我,这没准还是一件好事呢!”果不其然,几个月后,他的马就跑了回来,还一同带来了几匹胡人的骏马。邻居们暗暗佩服老人有先见之明,都来祝贺他。谁知老人又说:“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啊!”结果不幸被老人言中了:老人的儿子喜欢骑马,见了胡人的骏马便迫不及待地去骑乘,几天后,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伤愈后落下了残疾。人们再次来安慰老人,老人又说:“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当地的壮年男子都被征入军旅,大多死在了战场上。唯独老人的儿子因为残疾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得以保全了性命。

必须承认,一件事情究竟是不幸还是有幸,不能只停留在怎么看待它的基础上。不幸需要被切切实实地转化成有幸才称得上有幸,而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不幸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化不幸为有幸”理解成必然。比如故事中的塞翁之子,如果不是后来发生了战争,其摔腿无疑是明显的不幸。把残疾硬说成有幸,那是自欺。

化不幸为有幸,需要必要的智慧。危机也好,不幸也罢,都是不受欢迎的东西,但它们又都是人生的必然。只不过当“必然”降临时,很少有人能以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它们,这是人性使然。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最容易被自己的情感蒙住双眼。所以,在遭遇不幸时,我们首先要学会跳出圈外,做一个局外人,不带感情色彩地去面对它,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它、分析它,最终转化它、化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