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改变,就学会接受
古代有一位禅师非常喜爱兰花,他的禅院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兰花,时间一长,人们索性称他为“兰花和尚”,他的法号倒没人提了。有一天,兰花和尚去城里说法,临行前他把一个弟子叫到跟前,吩咐弟子好好照顾兰花,尤其要记得给它们浇水。
弟子非常负责,但在给兰花浇水时,也许是太紧张了,他一个不留意,脚下一绊,竟把整个摆放兰花的架子撞倒在地。一瞬间,满架兰花全部打翻,变成了一地的残花烂泥。弟子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心想师父回来不知要愤怒到什么程度。
晚上,兰花和尚回来了,弟子战战兢兢地向他报告了白天发生的事情,并表示甘愿受罚。他本以为师父会火冒三丈,但兰花和尚听完后只是平静地笑笑说,“你既然不是故意的,我又怎么能怪你呢?我的确喜欢兰花,视兰花为朋友。但我种兰花的目的是以香花供佛,美化寺院和大众的心境,不是为了生气。世事无常,转瞬即逝,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灭不坏的,我连这点也参不透,还怎么做你师父呢?”
兰花和尚所说的“无常”,是佛教名词之一,说简单点,就是指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持续不断地变化着的,有的会变成无,好的会变成坏,富的会变成穷。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能无中生有、逢凶化吉、飞黄腾达,但人人喜欢有、好、富,厌恶无、坏、穷。有、好、富再多也不嫌多,无、坏、穷再少也不嫌少,因此从来没有人愿意无、坏、穷。可世界是不会按照人类的愿望安排的,少的永远少,多的永远多,于是人们想办法使无、坏、穷减少,使有、好、富增多,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了。事实上,人类几千年来所干的事也无非这两件。
但人类的力量在自然的伟力面前实在过于渺小,大者如生老病死,小者如一段情、一份工作,我们都无法把握、无法改变。这种时候,人就要学会接受,学会适应。
有位情商颇高的朋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快乐最重要,何人、何物、何事使你快乐,你就同他们在一起。何人、何物、何事让你不快乐,你就离开他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离开他们。能及早从那些令人不开心的人事中全身而退,是一种大智慧。”
一走了之未必能解除所有的忧烦。有些既成事实不仅让人难以接受,而且难以甩掉。有些事情固然可以甩掉,但却不是君子所为。这时候,负责任的人就要学会苦中作乐、迎难而上了。世界上最勇敢的事情,是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不顺心。不要自怨自艾,沉湎其中,除了早生华发,它绝无丝毫益处。对那些尚有转机的既成事实,要及时给予补救;至于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只能坦然接受,顺其自然。宋代有一首佚名诗写得很好: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生活就是春风,让人欢喜让人忧,只有任其自然,你才能多感受些欢喜,少感受些烦忧。
网上有一个名叫《放手》的小故事:
古时候,有个樵夫到山上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坠落过程中他一把拉住了山腰上一根横出的树干,被吊在半空中,命暂时是保住了,但悬崖光秃秃的,根本就爬不上去,下面又是崖谷。也许是命不该绝吧,恰好有一老僧路过,他冲樵夫喊道:“放手!”但樵夫说什么也不放手:“放手?那我不就掉下去了吗?”“掉下去总比吊在那里强!你下边就有一棵大树,你现在还有力气,下坠的时候用力抓住它,到时我再设法救你。”但樵夫说什么也不肯放手,最终力气用尽,像一块石头似的先是摔在大树的树干上,然后直坠山涧,一命呜呼。生活中有些人的处境就跟这个可怜的樵夫一样:进也不是,退也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时候倒不如及早放手一搏,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总比不上不下的等死好。而且我们知道,人生不是悬崖,真正坠到人生的谷底,心里的石头也就落了地,再大的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
季羡林先生说过:“人生没有什么不能坦然,只要你足够淡定,足够从容。”季羡林先生是众所周知的老寿星,但人吃五谷杂粮,难免生病长灾。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他80岁左右曾感觉身体状况日益不如以前,起初是些无关紧要的小病,随后眼睛因患白内障做了手术,恢复得也并不好,看东西一明一暗,几年以后才重见光明。一年后,身体再次出现不适,肾脏出了问题,只好再次住院。他在日记中写道:“早晨一起来,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就便血四五次。这可能是一个不祥之兆。但是我却只能泰然处之,心里极为平静,文章也照写不误,生命中也没有什么不能够坦然面对的。”“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先哲这句禅偈,可谓季老在生老病死面前心境坦然、乐观的真实写照。
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缺的或许并不是季羡林先生渊博的知识,他们只缺这份坦然。但前面说过,不坦然,坏事就不找你了吗?该找的始终要找。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既然该来的一定要来,何不让它来得痛快点、潇洒点、幽默点!
人不能一厢情愿地活着。人生有乐就有苦,有得就有失,一个人若总是感觉生活伤感、痛苦、怨恨太多,那肯定是他自己看不开。看开,或者说看破、看透、看淡,说白了就是别把不如意的事放在心上。老天不可能总是“遂人愿”,我们得学会“随天缘”,凡事坦然一点,豁达一点。我们左右不了天气,但刮风也好,下雨也罢,咱都得保持一份好心情。哲学23世界上没有公平,只有平衡哲学23
世界上没有公平,只有平衡
对于形形色色的不平等,我们没有理由不愤慨,我们也应该争取自己的权利,但我们也应该同时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根据平等的原则而创造的,不平等就像老鹰吃蛇,蛇又吃鼠,鼠又吃粮食的自然规律一样,纯属正常现象。追求平等没有错,但不能执着于平等,否则我们必定会被平等所伤。
人人希望平等,恰恰说明这个世界存在着太多不平等。关于这一点,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看到了。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大自然最公平不过,多的给它减点儿,少的给它补点儿。而人类社会却是“高岗填土,低洼浇水”,多的让它更多,少的让它更少。
不平等让人很受伤:没能力的身居高位,有能力的怀才不遇;吃空饷的月薪上万元,挤公交的月薪两千元;大城市的孩子考大学比外地孩子考大学分数低几十分……
哪里有不平等,哪里就有追求平等的人。著名财经作家古古在《穷囧囧》中写道:
洋人做生意的确有一套,肯德基、麦当劳就很好地迎合了穷人的心理。
店堂里没有雅间,就是你多付钱也不行,不管你有没有想与大众脱离的愿望,也不管你是不是真有大生意要谈,一律大厅就座。厨师都在后堂……收银通过机器……服务员只管清洁卫生,绝不半跪点烟……
不管你在店里有没有熟人,汉堡包的大小都绝无区别。不管你有钱没钱,是官不是官,都得排队付款,自己端着盘子找座位。
座位也是固定的,桌子不能挪动,椅子角度一致,不管你的肚子是大是小, 你的屁股是胖是瘦,也不管你平时是坐沙发还是坐硬板凳的,都一视同仁,这就是平等!
于是穷人的心理平衡了。穷人最恨的就是不平等,在平等的地方他人才有自在和尊严。所以他们蜂拥而至,把麦当劳、肯德基的店堂挤爆,使这个美国人的快餐店,在中国硬是成了格调的象征。
穷人最恨不平等——事实的确如此。至少我身边就有几位没钱买车的朋友直言不讳地表示,路上堵车的时候,就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不患寡,只患不均,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一成不变的价值观。
问题的关键是,光是恨,光是患,能解决问题吗?路上总有不堵的时候,到时候别人一路绝尘,你还笑得起来吗?
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这个世界,原谅这世界所有的“不对”。
太阳最公平不过,也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从另一个角度看,老天的“公平”也是如此的残忍。法国人道主义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在《敬畏生命》一文中写道:
自然不懂得敬畏生命。它以最有意义的方式产生无数生命,又以毫无意义的方式毁灭它们……生命以其他生命为代价才得以生存下来。自然让生命去干最可怕的残忍的事情。自然通过本能引导昆虫,让它们用毒刺在其他昆虫上扎洞,然后产卵于其中;那些由卵发育而成的昆虫靠毛虫过活,这些毛虫则应被折磨至死。为了杀死可怜的小生命,自然引导蚂蚁成群结队地去攻击它们。看一看蜘蛛吧!自然教给它的手艺多么残酷……你踏上林中小路,阳光透过树梢照进路面,鸟儿在歌唱,许多昆虫欢乐地嗡嗡叫。但是,你对此无能为力的是:你的路意味着死亡。被你踩着的蚂蚁在那里挣扎,甲虫在艰难地爬行,而蠕虫则蜷缩起来。由于你无意的罪过,美好的生命之歌中也出现了痛苦和死亡的旋律。当你想行善时,你感受到的则是可怕的无能为力,不能如你所愿地帮助生命……
大段大段地引述前辈、同人的见解,无非是让大家从多方面了解:无论人类社会也好,生物世界也好,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平等。你可以也应该相信“人人生而平等”并为之努力,但前提是,你必须对它有全面的认识。
佛经中有个《二鬼争物》的故事:
有两个鬼,找到了三件宝物,一只箱子、一根手杖和一双木屐。刚开始他们尚能和平共处,共享宝物,但后来他们生起了私心,都想独得,便争执起来,互不相让。这时有一个人经过,就劝他们说:“三件破烂也值得你们争得这么起劲?”两个鬼回答说:“你哪里知道!这只箱子能够变出一切美食、华服和一切资财,这根手杖犀利无比,拿在手里谁也不敢与你为敌,这双木屐穿上就能够飞行,无论到什么地方转眼即达……”这个人听说后心中暗喜,他骗两个鬼说:“这样吧,我来给你们平等分配一下。你们先把东西放在我前面,然后稍微退后一点。”两个鬼就听信了他的话,刚刚退开,这个人便抱着箱子,拿着手杖,穿上木屐,飞到了空中。两个鬼大骂他“骗鬼”,他却说:“你们不是要平等吗?三件东西两个鬼,怎么分也平等不了,为了让你们平等,我只好勉为其难,代为保管!哈哈!”两个鬼懊悔不已,却奈何他不得。
人世间的事情也如此。当你为些许不平等斤斤计较的时候,更大的、更多的不平等或许正在向你走来。世上没有绝对的平等或不平等,不怕世界不平等,就怕心理不平衡。我们做人要格局大些,摆正心态,少些苛求,看开生活中的小事,没有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你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平等。很多时候,所谓平等,不过是人们为一己私欲而争斗的卑劣借口。哲学24不抬杠,不做无意义的争论哲学24
不抬杠,不做无意义的争论
生活中,喜欢与家人、同事、朋友抬杠、唱反凋的大有人在,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会跟你抬杠,你说东他偏说西,你说这个事情应该这样,他却总能找到理由反驳你,有时候甚至无理也能辩三分,让人下不了台。
抬杠就是指两个人或一大帮人在一起就某件事情争论不休,各持己见,谁也不肯服输。我们每个人都有与别人抬杠的经历,但如果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争得脸红脖子粗,影响家庭和睦、邻里和同事的关系,甚至于危及健康,那就应该看心理医生了。爱抬杠的人,一般表现为不给别人发言的机会,并经常对别人说的话发表不同意见,其实这是一种自恋和逆反心理的表现。有自恋心理的人特别在乎自己的感觉,不会换位思考,更不会替他人着想,觉得什么事都应该自己说了算,别人都应该听他的,好为人师。
心理医学认为,这是不良心理表现,存在自大、自恋、急躁、固执、逆反等心理因素,长久下去,有损身心健康。总之,有抬杠心理的人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爱抬杠的人喜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常与别人抬杠的人不论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在心理上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以引起别人的注意。然而,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第二,抬杠既损面子又损健康。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和颜悦色地交流下看法,可以促进思考,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临场应变能力,也可以相互学习很多知识,甚至可以擦出新的思想火花。但如果是“死抬杠”,那就是不良心理的表现了。因为心理失衡的人往往喜欢与人争论,为了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仔细想想争论的内容并非什么要紧的事情,甚至是不着边际的事。没有任何意义。人的面子不是靠“死抬杠”抬出来的,你就是抬得再有水平,在大家的心目中你也不一定会有地位,甚至会更加瞧不起你。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加强修养,掌握更多的知识,懂得如何做人,才能受人尊敬。
如何才能改掉爱抬杠的毛病呢?
首先,多点谦虚可避免抬杠。在和亲朋好友、单位同事相处互动中,难免会产生不同意见、观念或利害冲突,从而诱发争辩或吵架。这个时候要懂得心平气和、理直气柔,适时退让一步,平息纷争,确保互动关系不会遭到破坏,因为口舌争辩是没有胜利者的。要有适当放低自己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学会和善与“示弱”。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心态,不自吹自擂。要虚心听取知心朋友的忠告,在充分尊重对方人格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学会以理服人,能客观地接受别人的意见与不同的观点,不要为了保住所谓的面子死抬杠,甚至大动肝火,得理不饶人,伤害了亲朋好友和同事,最终也会使自己孤独与悲哀。
其次,学会倾听才广闻博见。在人际交往中,倾听别人谈话十分重要。因为倾听本身就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你在倾听,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讲话的人”。这无形之中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另外,通过倾听,你还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首先要耐心听。出于礼貌,即使与对方谈话不投机,你也不要马上皱起眉头或东张西望,你可以暗示对方改变话题,如向对方说:“我倒想听听你对某方面问题的看法。”其次是虚心听。交谈的主要目的是沟通思想,联络感情,所以,在别人说话时,应抱虚心学习的态度。另外要用心听。听人说话不只在被动地接受,要作出会心的呼应,以鼓励对方把话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