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失误,从容应对(1 / 1)

“人有失足,马有漏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即使辩才如张仪,也难免会陷入词不达意的尴尬,更不用说偶尔头脑发昏,举止失当,做出莫名其妙的蠢事。虽然原因不同,但后果却相似:贻笑大方,或引起纠纷,有时甚至一发不可收拾。这种时候,我们就得让脑子转个弯,想法子化解纠纷。我们可以看看他人的一些例子,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阮籍有一次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来报告:“有人杀死了自己母亲!”阮籍素来放浪不羁,信口说道:“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大哗,认为他“抵牾考道”。

阮籍也意识到自己措辞不当,连忙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禽兽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母呢,就连禽兽也不如了。”一席话说得面面俱到,众人无可辩驳,阮籍也免去了杀身之祸。

这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免去了一场争吵。阮籍巧妙地引了一个比喻,在众人面前不知不觉中更换了题旨,巧妙地平息了众怒。当你出言不慎引起众怒时,不妨采用一下这种方法。

据传,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和记者谈论健康的奥秘时,不自觉信口开河道:“除了运动,我的另一个习惯是不吃盐。谁要想保持身体健康,最好不吃盐或少吃盐。”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全美盐业界的齐声抗议,引发了一场“食盐风波”。

在众怒未平时,盐业研究所所长出面替总统作了解释:“吃盐对人体是有好处的;而里根总统遵照医生叮嘱不吃盐也是情非得已。每个人的情形不同,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决定食盐的多寡。”

所长作一番颇为客观的解释,巧妙消除了总统言语失误带来的风波,将失误之言采取声东击西的分析,巧妙挽救了总统言语方面的失误。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是一位成功的外交家。一次,他在接受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采访,说起自己成功的外交施政时,竟夸口说道: “美国人崇尚只身闯**的西部牛仔,而单枪匹马向来是我的作风,或者说是我技能的一部分。”此番话一经报纸发表,立马引起轩然大波,连一贯赞赏基辛格的人们也不满于他好大喜功的轻率言论。然而,基辛格毕竟是基辛格,他不但沉住了气,还明智地主动接受采访并乘机声明:“当初接见法拉奇是我平生最愚蠢的一件事,她曲解了我的话,拿我来做文章罢了。”

基、法两人的话,究竟谁真谁假,外人一下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便是一种转移别人注意力的方法。它能减轻失误的严重性,但在一般情况下,应用此法要谨慎。因为它实际上是委过于人,不到万不得已最好少用,以免损于自己声誉,失去他人的信任。

美国前总统里根访问巴西时,由于旅途疲乏,在欢迎宴会上,他竟闹出不可原谅的笑话:“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顿时场内一片寂然,众人面面相觑,不明就里。有人低声提醒总统说漏了嘴,里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们是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尽管当时他并未去过玻利维亚,但听众还未反应过来,他的口误就已经淹没在他接下来的滔滔大论之中了。

“及时改口”是补救言语失误的妙法。只要及时发现错误,就能掩饰言语失误,避免出丑。

勇于承认错误的人永远都是受欢迎的。以坦率道歉来援救过错,以真诚检讨来赢得宽恕,比遮遮掩掩、文过饰非要高明很多。当你不小心说错话,不妨公开承认错误,相信大家都会欣然接受。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美国前总统杜鲁门身上。

据传,他的女儿玛格丽特开演唱会,被评论家休姆批评得一文不值。杜鲁门一气之下写了封信去责骂休姆,称他是“蹩脚的评论家”,“希望有朝一日遇上你,那时,小心你的鼻梁。”这封信被休姆公开于世,他的总统形象一落千丈。杜鲁门明智地选择了公开道歉的方式,他诚恳地对人们说:“我的感情十分脆弱,有时候会控制不了自己。”总统这样的作为非常难得。他不仅不因上次的出言不逊而失去民众的支持,更因自己的一腔真情换来了更多的支持者。这也验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将自己说过的“错话”添言减字,让意思改变,是巧妙改口的另一个招数。

隋唐时,秦琼贫病交加晕倒在单家庄。单雄信救起他,说起自己久仰秦琼的大名,但苦于不曾谋面。秦琼脱口而出:“正是在下。”话一出口,他便后悔了——怎么能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身份?于是他又很快在后面添了四字,改成“正是在下同衙的朋友”,巧妙地掩饰了自己的身份。

补救言语失误或举止失当,要视场合而采取不同手段。灵活运用,方能百战百胜,如果拘泥形式,只会雪上加霜。以上所介绍的只是普通情况下要采取的应对之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