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治式”的批评(1 / 1)

美国著名企业家在一书中写道:“不要只批评而不赞美,这是我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不管你要批评的是什么,都必须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这就是我所谓的‘三明治式’批评法——夹在两大赞美中的小批评。”

在批评别人时,先找出对方的长处赞美一番,然后再提出批评,而且要让谈话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同时再使用一些赞扬的词语。这种两头赞扬、中间批评的方式,很像三明治这种食品,故以此为名。

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对方可能不会太难为情,也减少了因被激怒而引起的冲突。这种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很有效的。其优点就在于批评者提到对方的长处起到了替对方辩护的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批评行为时,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在听到批评时,总不像听到赞扬那样舒服。人在本能上对批评都有一种抵触心理。人们喜欢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尤其是一个人在工作中已付出很大努力时,对批评会更为敏感,也更喜欢为自己辩解,以此让自己和他人都相信他是没有错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也是认知不协调的一种表现。即在认识上,人们确信自己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而在行为上却试图为每一次过失辩解。解决这种认知不协调的方法,就是批评者替对方进行辩解或创造条件使对方觉得无法辩解。

对方的能力、为人、工作的努力等方面,有很多可以肯定的地方。批评者如果视而不见,对方可能会觉得不公平,认为自己多方面的成绩或长期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次失误就被抓住,大概是对方专门和自己作对或自己的努力不被承认。

如果批评者先赞扬对方,就能避免对方的敌意,表明管理者、同事对他所做工作的承认,使他知道批评是对具体事而不是对人的,他自然也就放弃了用辩解来维护自尊心的做法。有些管理者不喜欢这种方式,认为先赞美再批评,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管理者应该是强者的形象。在日益强调人文情怀的重要时,这种批评的方法完全以管理者自居,以严厉维护威信,很不可取。

从“三明治策略”的表达形式看,赞扬—批评—赞扬,也是符合人的心适应能力的。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赞扬就应该在他的心里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两头赞扬就能起到这种作用。当批评者在诚恳而客观的赞扬之后再进行批评时,人们会因为赞扬效应的作用,而觉得批评不那么刺耳。

但是,如果你需要比较透彻地分析他的错误时,赞扬的作用可能会被冲淡,批评又会产生比较强的近因效应,被批评者可能会产生一种被戏弄的感觉。注意观察一下就发现,所谓人缘好的管理者都比较喜欢“三明治”式的批评方法。当然,这是管理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做的,并非“进口”的技术。我领导工作的传统,就是要求采取“同志式”的批评,要“治病救人”。

比较典型的“三明治”式,就是标准的三段论:“小张,这份总结写得很好,看来你下了一番功夫,思路很清楚,里面有几点写得很精彩。要说不足,我看是不是把这几处改一下,这种说法不太妥当,这几处的话写得有点过,会刺伤别人的积极性,回去再改改。好好干,小伙子挺聪明,文笔很好,以后要再接再厉啊。”这样说,小张听后会觉得管理者对自己充满期望,不足的地方点得很清楚,合情合理,他就会尽最大努力去改正不妥当的地方。

有时,人们也会把“三明治”变成“双色糕”,让赞扬与批评交错出现,其目的也是维持听者的心理平衡。如果批评是三言两语便可结束,只需“三明治”即可;如果要分析,谈话时间较长,就要在大“三段论”中,套上小“三段论”时时谈起别人的优点,这样效果会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