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批评的语言上,要学会采取最能打动人心的方式。针对被批评者的特点,从最佳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有效地批评。下面就介绍几种最佳的批评方法。
1.从批评自己开始
在批评他人之前,先谈一谈自己从前做过的类似错事:一方面可以为对方提供活生生的例证,让他们从这例证中认识到犯错误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带给对方一定程度的认同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营造出心胸开阔、坦诚相见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对方更容易接受。
2.批评前先做表扬
批评需要营造适宜的氛围。在冷冰冰的气氛里,很难收到良好的批评效果。如果在批评之前,先表示对对方某一长处的赞赏,肯定对方的价值,满足其某种心理需要,那么就能够制造出较好的气氛。一方面削弱批评本身让人难以接受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使被批评者不致产生逆反心理。
3.变个体称谓为群体称谓
改变称谓,就是故意模糊具体的犯错误者,通过对某种群体性错误行为的评析,使犯错误的人明白自己的错误。
任何人都有自尊心,而直截了当地批评则很容易触痛别人的自尊心。这时别人虽然明白了自己行为的错误性,但感情上却难以接受,甚至会让感性冲破理性的约束,与批评者顶撞起来。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可以使用暗指式的批评方法,故意模糊犯错误的具体对象,转而通过评析某种错误行为或错误现象,来使对方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对方就容易接受了。
4.把态度蕴含在感受中
在批评时不公开自己对某件事结果的态度,只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表明自己的感受,将褒贬蕴藏于中性的评述之中。
有时候,碍于所处的场合或被批评对象的面子,批评者虽然胸怀块垒,不吐不快,但却不便以过于直白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时候,批评者可以模糊自己的态度,只把自己的话语作为个人感受的抒发,而将批评之意蕴藏在貌似中性的话语之中,既不破坏特定场合的气氛,又能够使批评对象领会自己的意图,并引起所有在场者的思考。
一次,一位记者采访王安忆,问及她对《傅雷家书》的印象。王安忆含蓄地说:“它给了我很多启发。不过,像傅雷先生那样,做人也做得太累了。如果年轻人的一言一行都被这些包袱压着,那就太吃力了!”一边是“启发”,一边是“包袱”,在那转折与假设之中,批评之意便依稀可见了。
傅雷是受人尊崇的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在接受记者采访这样的场合,王安忆确实不方便直接表明自己对其教育观点的批评之意,以免记者在媒体上大做文章,曲解她的本意。于是,王安忆采用了讲述个人感受的方式,先言“启发”,再谈“包袱”,既让大家明白了意思,又不显得过激和叛逆。
5.把批评寓于鼓励之中
这种方法就是在批评中指出别人潜在的优势,表明他们有能力做好事情或改正错误。
一个人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对当事人而言既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又是一次对信心的打击,很容易使他们对错误耿耿于怀,对个人的能力产生根本性的怀疑。我们在批评犯错者时,主要目的当然是指出错误令其改正,但同时注意不要挫伤对方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我们在批评时还应恰到好处地指出对方的潜在优势,以此调动他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改正错误,继续前进。
在一个书法培训班上,有一位学员的起点很低,特别在运笔方面总是犯低级错误。他对比别人,感到很沮丧。培训班的老师知道了他的情况,并没有责怪他起点太低或练习不勤,而是对他说:“你的书法天赋不错,对于书法的艺术感觉是可以的;虽然在运笔方面还有些欠缺,但这是初学者都会犯的错误,多练习几遍,多注意一下就好了。”那位学员听了老师的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其实并不是很难改正的,于是对练习书法又充满了信心,运笔的错误也慢慢改好了。
谁都不愿犯错,可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因为能力、经验、阅历等诸多方面的不足,犯错总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这类错误,我们要像上述案例中的书法老师一样,采用激励式的批评法,指出犯错者身上的潜在优势,打消他对个人能力的怀疑。
6.在批评的同时,帮他人找出犯错误的原因
批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指出他人错误的基础上,能真正帮对方改正错误,更好地开展学习与工作才是最终的目的。一方面要求批评者要肯定对方以往的工作成绩,不能因批评而打击对方的信心;另一方面还要尽量帮助对方分析犯错误的原因,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做,犯错者才能够更好地恢复信心,更快地返回正常的学习和工作轨道。
7.用建议的方式提出批评
这种方法是指以建议的方式向对方提出正确的做法,从而否定对方的不正确的行为。
“意见”和“建议”两词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否定性的,而后者是建设性的,相比之下,人们更容易接受建议而不是意见。建设性的批评能削弱批评中的否定性因素,制造出良好的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被批评者既没有从批评中感受到太多不快,又自然而然地放弃了原先不正确的做法。
某家具厂常年生产木质家具,工厂的墙上到处贴着“禁止吸烟”的标语。有一天,工人李某憋不住烟瘾,在厂区内抽起来了。这时,恰巧被厂长看见了。李某惊恐万分,以为这下厂长要狠狠地批评他了,不料,厂长走到李某面前,拍拍他的肩膀,然后说:“年轻人,我建议你把烟拿到外面去抽。这样,工厂的安全措施就更加落实了。”李某出乎意料,愉快地接受了厂长的批评。
在上述案例中,厂长成功地采用了建议式的批评方法。正当李某因害怕被狠狠批评而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时,厂长并没有直接批评他的错误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而是用建议的方式为小李提供了另外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让小李自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愉快地接受了批评。
8.用潜台词指出对方的错误
这种方法是指故意不把话说得太明白,利用潜台词指出别人的错误,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许多人之所以做出错误的行动,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这行动本身的违法、违规或不道德性;而是因为一时被种种不良的念头所驱使,导致自己做出了在理性状态下不太可能做出的错事。遇到这种情况时,批评者通常没有必要再去重申那些人人皆知的大道理,只需采用含蓄的方式,暗示对方正在忽略最为基本的道德尺度和法律法规,使之从贪婪的念头中惊醒过来,从而自觉地放弃错误的行动。
某工厂的沈某,是一位集邮爱好者。有一次,他到厂收发室取信,突然看到他人的信封上贴着一枚精美的纪念邮票,而这枚邮票又恰恰是他缺少的。于是,他乘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想拿回去撕下这枚邮票。这时,沈某的举动被刚刚入门的收发员看到了。收发员轻轻地咳嗽一声说:“小沈!咱们可都是学过法的。”小沈听后,脸一红,立刻把那封信放回原处。
在上面的案例中,集邮迷小沈其实并不是不知道这是一件违法的事,只是他对邮票太痴迷了,一时被贪婪的念头所支配,于是做出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做的错事。收发员根据小沈的具体情况,并没有对他做过多的正面批评,而是用含蓄的话题点拨他,使他很快醒悟过来,放弃了错误的行动。
9.把昔日的成绩和现在的不足对比
先谈他人过去的成就,再谈他们的现状,从今昔的对比中含蓄地提出批评。
有些人之所以在学习和工作上停滞不前,甚至下滑不止,是因为他们过度满足于已有成绩所带来的荣耀和安逸,打不起精神来继续奋发,超越既往。对于这一类人,我们可以采用委婉的表述方式,谈一谈他们过去曾有的成绩和辉煌,再谈一谈眼下的无所作为,黯淡无光,通过强调前后的反差来含蓄地提出批评,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此时的处境和肩上的责任,重新振作起来。
剧作家曹禺曾收到过一封批评信件,是画家黄永玉写的,信中大意是说:他的才华从一片海洋萎缩成一条小溪。此言令曹禺大为感慨,于是将信裱成条幅,悬于客厅。
曹禺曾写出《雷雨》《日出》等名剧,而后却长时间在艺术上止步不前,没有新的突破。画家黄永玉充分考虑到了曹禺作为戏剧界老前辈的地位,没有采用直接的批评方式,而是写给他一封含蓄的信,暗示他早年与现今在艺术建树上的强烈反差,使曹禺感受到强烈的触动,从而达到了批评的效果。
10.用对未来的引导,来暗示教训的深刻。
这种方法就是指避而不谈对方的错误,着眼未来,表明自己相信对方,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当事人犯了错误,就像长出疮疤的病人,最忌讳别人津津乐道他们的痛处,批评者过多地纠缠于错误本身及其后果只会让他们厌烦痛苦,丧失信心,甚至于怀着破罐破摔的心态进行顶撞。既然错误已经过去,倒不如既往不咎,引导犯错者着眼未来,为做好明天的事情而细心准备。
一家玩具店的老板,因待人宽厚而备受员工的拥戴。有一次,员工汤米因马虎而毁掉了近百件玩具手枪,害怕得不得了。正当他准备迎接老板的厉声斥责时,老板却安静地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
“汤米,你不用担心我会辞退你,既然事故已经发生了,那么我并不打算追究你的责任,让我们一起从现在这一分钟开始,想一想下面的工作该怎样完成吧!”汤米听罢,万分惭愧地低下了头。
员工汤米在工作上犯了错误,这错误的性质及其后果他是非常清楚的,因此老板并没有过多地强调错误的危害性,而是采取了既往不咎的宽容姿态,引导汤米着眼于未来更繁重的工作和更重大的责任。相信汤米在接受了这样的批评之后,一定会在将来的工作中有令人满意的表现。
11.让事实来说话
别人犯了错误,由于直接牵涉到个人利益的得失,因此有时会找出一些客观原因来为自己辩解,此时,如果直接反驳对方,则可能会伤害对方的面子,刺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批评者最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回到事件本身上去,寻找能够批评对方错误所在的确凿依据,让他们自己去决定是继续狡辩还是承认错误,这样对方在面子上就好过多了。
某中学中午开饭时,一位学生端着饭盒来找司务长反映:菜没有炒熟。司务长经过鉴定,证实了学生的话,于是就和这位学生带着那盒没炒熟的菜去找炒菜的刘师傅。刘师傅没等司务长把话说完就来了火气:“煤不好,火头上不来,炒的菜又多,就是神仙来也没有办法!”作为司务长明明知道学校烧的煤是没有问题的,平常这位师傅炒的菜也是没有问题的,这次完全是因为他的责任心不强造成的。但他没有急于接着刘师傅的话反驳他,而是问站在一旁炒菜的王师傅:“你今天炒菜烧的什么煤?”“院子里的那堆煤。”“噢,那你今天炒了多少菜啊?”“和刘师傅炒的一样多。”“嗯,把你炒的菜打点来我看看。”司务长尝了后又交给那个学生尝,都说熟了。这时司务长才转过头来问刘师傅:“你看,到底是因为煤不行,还是炒的菜太多啊?要不要让我再用相同的煤和相同的菜试验一遍呢?”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刘师傅开头的那种神气已经没有了,连忙答应把那没卖完的半生不熟的菜端去重炒。后来,连司务长宣布按规定扣他的奖金,他都没吭一声。
在上述案例中,面对刘师傅推卸责任的自我辩解,司务长并没有直接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驳斥对方,而是从另一位炒菜师傅那里寻找证明刘师傅狡辩的事实依据,然后心平气和地把这些事实摆在刘师傅面前,刘师傅自然无话可说,并自觉地改正错误、接受处罚了。
12.模仿错误的反常行为引出批评
这种方法是针对员工无意之中的错误行为,故意做出具有相同错误本质的反常举动,使员工的错误外在化、形象化。由于个人习惯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员工通常会在工作中犯下一些无意的错误,给工作带来不小的损失自己却浑然不觉。管理者必须采取措施把员工无意中的错误外在化、形象化,让每一个人都看到其掩藏在表面现象之下的破坏性本质。
有一个小制造厂的老板碰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就是工人们习惯地把螺帽、螺栓以及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零件丢在地上。有一天,这位老板独自一人走到装配区的中央,拿出一卷一毛钱的硬币,把外面的纸卷撕掉,然后把这一堆硬币丢到空中。这位老板看着这些硬币一直由空中掉落下,并散布到每个角落,然后平静地回头慢慢地踱回自己的办公室。这时,工头和工人们发现了这些硬币,急忙一个个拾起来,并摇着头叹息道:“真是糟糕不过了,咱们老板一定是疯了。”第二天,老板把所有的装配工人都找到他的办公室开会说道:“你们到现在为止一定还在奇怪,我昨天为什么把钱丢到装配区的地上。我并没有发疯,我只是要让你们了解我们现在所遭遇的问题。”停了一下,老板接着说道:“每天,当我从办公室走到工厂制造区及装配区时,就会发现满地都是各式各样的零件,而你们却没有—个人愿意把它们从地上捡起来。这些零件都是从我口袋里拿钱去买的。你们从来不把地上的螺帽、螺栓捡起来,这就等于把钱扔出去了。不错,昨天,我是把钱扔了出去,可是你们每天浪费的材料与零件和那些一毛钱硬币一样,都是‘真正’的钱哪!”老板的一席话让工人们恍然大悟。从此,工人们再也不乱丢零件了,即使有人丢了,别人也会主动拾起来。
在上述案例中,制造厂老板看到工人们乱丢零件的错误行为,他并没有直接提出批评。为了使工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错误行为的危害性本质,老板故作反常之举,“大方”地在厂房中抛撒硬币,此举果然引起了工人们的好奇和不解。针对工人们的疑惑,老板说出了自己反常之举的真正用意,指出他们乱丢零件的行为,实际上与乱丢金钱具有相同的本质。工人们经过这一堂形象生动的教育课,也改正了不良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