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情的博弈里,要主动出击才能占据优势地位,获取佳人芳心。但在爱情向婚姻迈进的过程中,如何付出,付出多少,就要分析并采取一定的博弈术。即使这样,结婚后,是否能够带来预期的效用,还是有很大风险。
浪漫的爱情也需要博弈
对待爱情和婚姻,既不要给自己太大的期望值,也要适当遏制对方的期望。
在爱情里,男人总想找到属于自己的白雪公主,那个女孩一定要漂亮,而且要深爱着他。同样,女人也总想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那个男孩一定要英俊潇洒,还要有绅士风度。可在现实的爱情里,我们都在感慨,为什么好男人总是少之又少?为什么好女人却总嫁不掉?为什么第三者的条件往往不如你优秀,却敢在你面前叫嚣?为什么一个好男人加一个好女人,却不能等于百年好合?
这些看起来无从回答的爱情难题,在博弈论里即可找到答案。
爱情博弈论,就是研究日常生活中,男男女女该如何才能找到能使自己幸福的另一半。
一个成功的好男人,身边定然少不了追逐他的女人。但是即便位列一等的好男人,也会留下机会给那些优秀的女人得到他,否则比尔·盖茨至今还应该单身,威廉王子也不会忙不迭地到处约会,一门心思替英国王室寻找最好的王妃!
贝克汉姆曾经也是情窦初开的腼腆少年。他曾经痛恨自己的拙嘴笨舌,因为在刚刚遇见如花似玉的“辣妹”维多利亚时,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对她的好感,只有在维多利亚去洗手间的时候,他两次情不自禁地起身,才让维多利亚看出了他对自己的敬慕。接着,才有维多利亚巡回演出时,两个人隔着太平洋和7小时时差狂打越洋电话。电话的内容,简单无趣,只是讨论讨论同一轮月亮为什么在两人眼睛里看起来却不大一样。
后来,成为“贝太”的维多利亚不能忍受自己丈夫的花心,在怀孕5个月的时候,因为小贝和一个三版女郎的不伦之恋,她抽小贝的耳光,直抽到他嘴角出血,但最后她还是把苦果独自咽了下去,因为她还想要声誉,想要孩子,想要这个能跟她联手在时尚界立于不败之地的好搭档。
可以说在好感刚来的时候,是维多利亚的美貌和名声击败了小贝,但接着就要靠维多利亚的智慧和伎俩,否则两个人的爱情,怎么能传奇到今天?
在爱情中,男人总是很容易背叛,因为男人是靠事业的,女人是靠美貌的,打动维多利亚的正是小贝的辉煌事业,而小贝恰恰是看上了维多利亚的美貌!在爱情博弈里,男人与女人的期望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期望自然要选择不同的策略。
总之,在每个人的爱情博弈中,都—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尽可能掌握对方更多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谁先动,谁就更主动
爱情里的规则是先动一方占据主动优势。
不管女方貌若天仙,还是男方英俊潇洒。作为爱情博弈中的你,不要因此而自惭形秽。只要你把握主动权,采取先动策略,率先表达出自己的爱意,那么就很可能获得对方的青睐。
据说当年的晴格格王艳因为太漂亮,从来没有男生敢去追求。最后一个商人第一次跟她表白了爱意,王艳就嫁给了他,也就是她现在的丈夫。有一个男孩非常喜欢一个女孩,但是他就是把感情藏在心里,不敢说出口,后来另一个男孩子先说了,结果女孩就和那个先表达爱意的男孩谈恋爱了。男孩的失败,是因为他没有遵循**里的规则,即采取先动策略。
如果《诺丁山》看到2/3时,你还没有热泪盈眶,那你一定还没有真正渴望过爱情。
大牌影星安娜·斯科特走进伦敦诺丁山一家小书店,一杯橙汁使离婚后爱情生活一直空白的威廉·塞克意外地得到了安娜的吻,两人相爱了。但威廉·塞克是一个羞涩的男人,或者说是一个不懂得主动的男人。
女主角只能主动,第一次去他家里,出门后又回来;在车站再次邂逅,她邀请他去自己家里;后来为躲避记者跟踪、她到他家里过夜,也是她主动走到他的床边,后来因为前男友的介入,她和他有了误会,到最后,也是她主动上门要求重修旧好……
那个憨厚纯良的男人,或许觉得这种幸福是不真实的,就那么一次次缺乏着爱的勇气,就那么一次次躲避着爱情的大驾光临。
所以,那些看到2/3时,禁不住热泪盈眶的观众,一定是理解了女主角心里的温柔和焦急:主动、我得主动,否则我的爱情就要不翼而飞了。或许我们在生活里也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心爱的那个人,仿佛永远不知道自己在渴望什么,就那么傻愣愣地在一旁观望自己的爱情,像局外人一样不敢介入。
经济学里的“先动优势”,是指在一个博弈行为中,先行动者往往比后行动者占有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也就是说,第一个到达海边的人可以得到牡蛎,而第二个人得到的只是贝壳。或许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先下手为强,比如,第一个对你说“我爱你”的人,总是比之后的其他追求你的人让你印象深刻,哪怕你那时候只是和他在大学校园里拉了拉手、散了散步,到很老的时候,你也不会忘记他。
但是在爱情中,“先动优势”往往会形成惯性,你主动了第一次,以后就得永远主动下去,你爱的那个人,仿佛已经习惯了什么事情都由你发起,或许个性使然,也或许习惯使然。
共鸣和分享式的爱情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在一场恋爱当中,当你发现对方只是一个道具,而这个爱情故事基本是你一个人在拼命流泪流汗唱独角戏,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所以,在爱情里,要耍一点小伎俩,先动了,有了优势的时候,不如把脚步放慢,让对方跟上来,两个人步调一致了,爱情才能经营得好。
《诺丁山》的结局,威廉·塞克鼓起勇气,直闯了记者会,关键时刻向心上人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赢得美人归,这就是进步。
在爱情博弈中,先表白,采取主动是追求恋人最好的策略。
爱情里的“麦穗理论”
对于伴侣的选择,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特别是女性,婚姻无异于女人的第二次生命。俗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因此,女性朋友在择偶时必须慎之又慎,学会用博弈论来指导自己的择夫行为。
西方的择偶观里有著名的“麦穗理论”,是说我们寻找伴侣时如同走进了一个麦田,一路有麦穗向我们招手,很多人不知道摘取哪一支,因而就会有踌躇和彷徨、遗憾和悲伤。而正常人再花心,他或她也得选择一人来陪伴自己的旅程。当然并不排除有极少数人会在短短的一生里一换再换。
“麦穗理论”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田。老师问他:“为什么没摘?”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其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
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做圣诞树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说的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可见,完美的爱情和婚姻是很难得到的,大多数人只是处于凑合的状态。真正得到合适的伴侣的概率是很小的。
不妨假设有20个合适的单身男子都有意追求某个女孩,这个女孩的任务就是,从他们当中挑选最好的一位作为结婚对象,决定跟谁结婚。从这20个里面选出最好的一个并非易事,该怎么做才能争取到这个结果?
首先,要考虑的是对对方真实性格、人品的判断。约会时,男女双方一开始都是展示自己的优点,掩盖自己的不足。当然,他们都想了解对方的一切,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对于一个女孩来说,男朋友赠送的花是相对廉价的,而贵重的钻石、金表、项链等礼物也许更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心。正如有句话说的:“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有多深,就会为她掏出多少钞票。”这是一个人乐意为你奉献多少的可靠证明。然而,礼物值多少“钱”对于不同的人是有差异的。对一个亿万身价的有钱人来说,送上一颗名贵钻石可能比带你游山玩水的价值要低得多。反之,一个穷小子,花了大量时间辛勤工作,买上一颗钻石的价值就要高得多。
你也应当意识到,你的约会对象同样会对你的行为挑剔一番,所以你得采取能真正代表你具有高素质的行为,而不是谁都学得来的那些行为。
其次,要考虑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筛选出比较合适的异性。很明显,最好的方法是和这20个人都接触一遍,了解每个人的情况,经过筛选,找出那个最适合的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花大把的时间去和每个人都交往。不妨假定更加严格的条件:每个人只能约会一次,而且只能一次性选择放弃或接受,一旦选中结婚对象,就没有机会再约会别人。那么最好的选择方法存不存在呢?事实上是存在的。
不如我们来模拟一下。显然,你不应该选择第一个遇到的人,因为他是最适合者的概率只有1/20。这个概率可以说是非常的渺茫,直接把筹码放在第一个人身上,也是最糟的赌注。同样的,后面的人情况都相同,每个人都只有1/20的概率可能是20个人当中的最适合者。
可以将所有的追求者分成组(比如分成5组,每组4人)。首先从第一组中开始选择,与第一组中每一个男性都约会,但并不选择第一组中的男性,即使他再优秀、再完美都要选择放弃。因为,最合适的对象在第一组中存在的概率不过1/5。
如果以后遇到比这组人更好的对象,就嫁给这个人。当然这种方法像“麦穗理论”一样,并不能保证选择出的是最饱满最美丽的麦穗,但却能选择出比较大比较美丽的麦穗。无论是选择爱情、事业、婚姻、朋友,最优结果只可能在理论上存在。不把追求最佳人选作为最大目标,而是设法避免挑到最差的人选。这种规避风险的观念,对我们在做人生选择时非常有用。
爱情里的优势策略
在爱情里虽然经常看到那些恐龙配帅哥,青蛙配美女的情况,我们知道这是由于逆向选择造成的,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但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呢?这就是在爱情中处于劣势的一方选择了优势策略,从而使自己获得了佳人或帅哥的芳心。
欧·亨利的小说《麦吉的礼物》描述了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新婚不久的妻子和丈夫,很是穷困潦倒。除了妻子那一头美丽的金色长发,丈夫那一只祖传的金怀表,便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他们引以为傲了。虽然生活很累很苦,他们却彼此相爱至深,关心对方都胜过关心自己。为了对方,他们愿意奉献和牺牲自己的一切。
圣诞节就快到了,但两个人都没有钱赠送对方礼物,即使这样两个人还是决定赠送对方礼物。丈夫卖掉了心爱的怀表,买了一套漂亮发卡,去配妻子那一头金色长发。妻子剪掉心爱的长发,拿去卖钱,为丈夫的怀表买了表链和表袋。
最后,到了交换礼物的时刻,他们无可奈何地发现,自己如此珍视的东西,对方已作为礼物的代价而出卖了。花了惨痛代价换回的东西,竟成了无用之物。出于无私爱心的利他主义行为,结果却使得双方的利益同时受损。
欧·亨利在小说中写道:“聪明的人,送礼自然也很聪明。大约都是用自己有余的物事,来交换送礼的好处。然而,我讲的这个平平淡淡的故事里,主人公却是笨到极点,为了彼此,白白牺牲了他们最珍贵的财富。”
从这段文字看,欧·亨利似乎并不认为这小两口是理性的。如果我们抛开爱情,假定每个人都有一个专门为别人谋幸福的偏好系统。这样,个人选择付出还是不付出,只看对方能不能得益,与自己是否受损无关。以这样的偏好来衡量,最好的结果自然是自己付出而对方不付出,对方收益增大;次好的结果是大家都不付出,对方不得益也不牺牲;再次的结果是大家都付出,都牺牲;最坏的结果是别人付出而自己不付出,靠牺牲别人来使自己得益。我们不妨用数字来代表个人对这4种结果的评价:第一种结果给3分,第二种结果给2分,第三种结果给1分,第四种结果给0分。
不难看出,无论对方选择付出,还是选择不付出,自己的最佳选择都是付出。然而这并不是对大家都有利的选择。事实上,大家都选择不付出,明显优于大家都选择付出的境况。
实际上,这里的例子有一个占优策略均衡。通俗地说,在占优策略均衡中,不论参与人选择什么策略,一个参与人的占优策略就是他的最优策略。显然,这一策略一定是所有其他参与人选择某一特定策略时该参与人的占优策略。
因此,占优策略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在这个例子中,不剪掉金发对于妻子来说是一个优势策略,也就是说妻子不付出,丈夫不管选择什么策略,妻子所得的结果都好于丈夫。同理,丈夫不卖掉怀表对于丈夫来说也是一个优势策略。
婚姻是不可预期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男女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爱情和婚姻不是一回事。爱情,往往意味着甜蜜,选择婚姻却是一场赌博。
和什么人过一辈子,选择了,也就认命了,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结婚也就意味着你必须和他或她走完漫漫的人生旅途。但选择谁呢?在选择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对婚姻充满着无限的渴望,选择后也许如我们所愿,也许就跌入了万丈深渊。因为人生路漫漫,不可预期的事情太多,而且就人而言,结婚前和结婚后是绝对不一样的。下面的例子正好说明了婚姻的不确定性与不可预知性。
他和她很早就认识,一个是车工,一个是厂花。喜欢她的男人很多,每天都有人给她打好饭,看着她吃。他清贫,也没什么背景,因此有些自卑。他只能在一个角落里偷偷地看她。其实,她在心里早就喜欢他,只是他不知道。他虽是车工,却很懂文艺。每逢厂里排戏,都是由他编本子。在厂庆的晚会彩排上,她演他的本子,说他的台词。后来,他们就在一起了。结婚,生孩子,像大多数恋爱的男女一样,有了一个好结果。
故事却没有完。
他们第二个孩子降生时,他对她说,想去拍电影。
她知道,这些年来,他一直没有断了去拍戏的念头。
考虑再三,她还是冒着风险支持他。
辞掉工作,拿走家里全部的积蓄,甚至借了些钱,他跑到北京,开始另一番创业。先是两年的理论学习,后来开始在剧组里打杂。那些日子,不用说,家里很困难。她一个人撑下来,渐渐地,脸色黄下来,秀美的脸被愁容掩盖。她几乎与外界隔绝,无暇读书,看电视,生活里除了两个急需照看的孩子之外,就是远在他乡,给她帮不上一点忙的他。
他偶尔给她打电话,她总说,电话费好贵的,不如省下来买火车票。
其实,她是希望见他的。
22年的光阴一晃而过,他们已到中年。
她把孩子带大,用自己的美丽、健康,换得孩子的幸福。他呢?拍了好几部电影。他成功了,他拍的片子得到了认可,并且,在国外连连获奖。这些,她当然知道。每当认识的朋友看到他拍的电影,而向她祝贺并询问他的情况时,她就会无限骄傲。
只是,他更忙。一年中,她偶尔可以见他一两次,每次都短短三五天。
相比剧组里年轻的女演员来说,她早成了黄脸婆。而且,现在的女孩子,为了能出名,什么都放得开。
外面的世界充满**,过去的生活如此无趣。他终于迎向了更蓝更广阔的天空,向她提出了离婚的请求。
她流着泪问他:“为什么?”
他说:“因为我们没有相爱的理由。”
她原不知道,婚姻是一场漫长的考验。不是这时这刻的相爱,就能代表一生一世。世界会变,人也会变。两个从苦日子走过来的人,并不一定能同时面对生活的甘美。婚姻的不确定性很大,婚前的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并不代表婚后一定是幸福的,这个女子的丈夫在功成名就后变心,虽然给她造成了打击,但她毕竟有过一段时间的美好期盼,而有的婚姻刚刚开始就露出了魔鬼的狰狞。
有一个丧心病狂的男人,在没得到女人之前,百般献媚;结婚后,不顺他意,便大打出手,更为恶劣的是在女人的脸上和身上刺字,话语肮脏下流。他一共结了两次婚,残害了两个女人,第一个妻子,脸上、身上都被刺了字,多年后,满脸的刺青依然清晰可见,惨不忍睹;第二个妻子全身上下共刺了300多个字,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彻底清除。他对付这两个女人的手段和伎俩,如出一辙,那就是不许报案,否则将灭其全家。这两个女人最初的忍让没有换来罪犯丝毫的怜悯,她们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在罪犯大意的时候,偷偷逃跑的。前一个软弱的女人为了不累及家人选择了忍气吞声,只有第二个女人在家人的支持下,勇敢地站了出来,至此这一切才真相大白,当然罪犯被判处死刑,缓期两个月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他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却在两个女人的身上和心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这两个女人结婚前,谁也没想到他是这样一个恶徒,而结婚以后,不但没得到幸福,却身陷囹圄,甚至毁了一生。
婚姻是不可预期的,就像赌博一样。当你真正走进婚姻,会发觉婚姻不只是围城,甚至是牢笼,进去的想出来。很少的婚姻能达到双方的预期,因为婚姻的不确定性太大,它总是不可预期的。想达到真正的幸福就要学会抗和忍。用忍来减少自己的预期,用抗来遏制对方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