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职场博弈:职场要遵守的黄金法则(1 / 1)

博弈智胜 赵飞 4357 字 2天前

应对职场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和领导、客户、同事博弈,更需要和自己博弈。当然,职场博弈的结果永远只有一个:不是自己淘汰自己,就是被别人淘汰,这就是职场“进化论”,只有拥有成熟心智的人,才能在任何时候,都立于职场的不败之地。

“智猪博弈”的职场启示

“智猪博弈”这一经典案例早已扩展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当今的职场中,经常会有类似情况发生。在办公室的人际冲突中,有一些人会成为不劳而获的“小猪”,而另一些人却充当了费力不讨好的“大猪”。

所谓“智猪博弈”说的是,有两头非常聪明的猪,一只比较大,一只比较小。生活在一个笼子里。笼子很长,笼子的尽头有一个按钮,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按一下按钮,将出现相当于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按按钮以后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劳动”量,加起来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的猪食。问题是按钮和食槽分置笼子的两端,按按钮的猪付出劳动跑到食槽的时候,坐享其成的另一头猪早已吃了不少。如果大猪先到,大猪吃到9个单位,小猪只能吃到1个单位;如果同时到达,大猪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如果小猪先到,小猪可以吃到4个单位,而大猪吃到6个单位。

智猪博弈的具体情况就如下面所言:如果两只猪同时按按钮,同时跑向食槽,大猪吃进7个单位,付出2个单位,得益5个单位,小猪吃进3个单位,付出2个单位,实得1个单位;如果大猪按按钮,小猪先吃,大猪吃进6个单位,付出2个单位,得益4个单位,小猪吃进4个单位,实得4个单位;如果大猪等待,小猪按按钮,大猪先吃,吃进9个单位,得益9个单位,小猪吃进1个单位,但是付出了2个单位,实得-1个单位;如果双方都懒得动,所得都是0。

现在我们知道“等待”是小猪的优势策略,“按按钮”是小猪的劣势策略。先把小猪的劣势策略消去,“等待”就变成了大猪的劣势策略(注意,是现在才变成劣势策略)。把它也删去,就得到智猪博弈的结局:小猪只是坐享其成地等待,每次都是大猪去按按钮,小猪先吃,大猪再赶来吃。这种行为我们可以称之为“搭便车”。

而办公室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有人做“小猪”,舒舒服服地躲起来偷懒;有人做“大猪”,疲于奔命,吃力不讨好。但不管怎么样,“小猪”笃定一件事:大家是一个团队,就是有责罚,也是落在团队身上,所以总会有“大猪”悲壮地跳出来完成任务。

张力可以说是智猪博弈中的“大猪”。每当张力下班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他每次打电话都是向周围的好朋友大吐苦水,“我要疯掉了!把所有的工作让我一个人来做,难道把我当成机器人了?”

张力在一家公司的核心部门工作,每天都是这项工作还没做完,就有另外几项工作等着他去做,整天没有一个喘气的机会。虽然公司规模很小,但是作为公司的一个重要部门,却只有3个人。而且这3个人还分了3个等级:部门经理、经理助理、普通干事。很不幸,而张力正好是那个经理助理,处于中间的一个级别。

张力总是抱怨说:“经理的任务就是发号施令,他是‘管理层’嘛!上面交给他的工作,他一句话就打发掉了:‘张力,把这件事办一办!’可是我接到活之后,却不能对下属阿冰也潇洒地来一句:‘你去办一办!’一来,阿冰比我年长,又是经理的‘老兵’;二来,他学历低,能力有限,怎么放心把事情交给他?”张力只能无奈地叹息,然后把自己当3个人用,加班加点完成上级的任务。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由于事事都是他出面,其他部门的同事渐渐认准了:只要找发展部办事,就找张力!甚至老总都不再向经理派任务了,往往直接就把文件扔到张力的桌子上。张力办公桌上的文件越堆越高自不必说,而且,连阿冰都敢给他派活了。这天,阿冰把一叠发票放在他面前说:“你帮我去财务报一下。”张力顿时被噎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半晌方问:“你自己为什么不去?”阿冰嗫嚅了一下答:“我和财务不熟,你去比较好!”尽管心中怒火万丈,但碍于同事情面,张力最终还是走了这一趟。

因此,就形成这样的局面:一上班,张力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经理则躲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打电话,美其名曰“联系客户”;而阿冰呢?玩纸牌游戏,顺便上网跟老婆谈情说爱,好不逍遥。到了年终,由于部门业绩出色,上级奖励了4万元,经理独得2万元,张力和阿冰各得1万元。想想自己辛劳整年,却和不劳而获的人所得一样,张力禁不住满心不平,但是自己又能怎么做呢?如果他也不做事了,不仅连这1万元也得不到,说不定还会下岗,想来想去,还是继续当“大猪”吧!

刘力在一家国企工作,他是个“聪明”人,他是这样为自己下的断语。“从大学开始,我就不是最引人注目的学生。在学生会里,我从不出风头,只是帮最能干的同学做些辅助性的工作。如果工作搞得好,受表扬少不了我;但是工作搞砸了,对不起,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

刘力已经工作3年了,照样奉行着这样的处世哲学。“我就纳闷,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下了班嚷嚷着自己累?要是又累又没有加薪、升职,那只能说明自己笨!我从小职员当上经理,一直轻轻松松的,反正硬骨头自有人啃。”

有一个朋友问他:“你这样,同事不会有意见吗?”

刘力眨眨眼睛,一脸神秘地说:“这就是秘诀了!你怎么能保证总有人肯拉你一把?第一,平时要善于感情投资,跟同事搞好关系,让他们觉得跟你是哥们儿,关键时刻出于义气帮助你。第二,立场要坚定,坚决不做事,什么事都让别人做。有些人就是爱表现,那就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反正出了事,先死的是他们。万一碰上也不爱表现的人,对我看不惯,我会告诉他,我不是不想做,我是做不来呀!你想开掉我?对不起,我的朋友多,他们都会为我说话。”

在职场中,刘力就是那种所谓的“小猪”,做什么事喜欢投机取巧,但这也并不是一种长远的办法。

做“大猪”,还是“小猪”?

看来看去,做“大猪”固然辛苦,但“小猪”也并不轻松啊!虽然工作可以偷懒,但私下里,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编织、维护关系网,否则在公司的地位便会岌岌可危。张力为什么忍气吞声?不就是因为阿冰是经理的老部下吗。刘力又为什么有恃无恐?无非是有人为他撑腰。难怪说做“小猪”的都是聪明人,不聪明怎么能左右逢源?

的确,“大猪”加班,“小猪”拿加班费,这种情况在企业里比比皆是。因为我们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所以每次不论多大的事情,加班的人总是越多越好。本来一个人就可以做完的事,总是会安排两个甚至更多的人做。“3个和尚”的现象这时就出现了。如果大家都耗在那里,谁也不动,结果是工作完不成,挨老板骂。这些常年在一起工作多年的战友们,对对方的行事规则都了如指掌。“大猪”知道“小猪”一直是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而“小猪”也知道“大猪”总是碍于面子或责任心使然,不会坐而待之。因此,其结果总会有一些“大猪”们过意不去,主动去完成任务。而“小猪”们则在一边逍遥自在,反正任务完成后,奖金一样拿。

但这种聪明并不值得提倡。工作说到底还是凭本事、靠实力的,靠人缘、关系也许能风光一时,但也是脆弱的,经不住推敲的。“小猪”什么力都不出反而被提升了,看似混得很好,其实心里也会发虚:万一哪天露了馅……如果从事的不是团队合作性质的工作,而是侧重独立工作的职业,那又该怎么办?还能心安理得地当“小猪”吗?

在职场中,“大猪”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回报;做小猪虽然可以投机取巧,但这并不是一种长远的计策。因此,身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一个最理想的做法就是,既要做“大猪”,也要会做“小猪”。

职场里成功的秘诀

同是闯**江湖,有的人波澜不惊,有的人却风生水起,这是因为有的人不谙水性,而有的人却精于此道。

在职场闯**,有的人忙忙碌碌、举步维艰,有的人却如履青云、直上九天。这是为什么?其实,职场如江湖,怎样在江湖中修炼内功使自己成为一个武林高手,对于你经营好自己的事业是至关重要的。

李开复从微软跳槽到Google,引起了一次人事地震,导致微软起诉Google。虽说官司最终和解,但两家世界上有名的公司为了一个员工打官司,毕竟很少见。

李开复给人的印象是儒雅、坦诚和智慧,中国的大学生们非常崇拜他。李开复曾说过微软是他最后一个东家,他在微软5年,跳槽走的时候,又解释说是要“追随我心”。

从经历看,李开复从小就很有个性,或者说是叛逆,幼儿园没上完,就要上小学,家长不同意,他就天天闹,最后还是让他上了学。20世纪70年代,李开复在美国读法律,毕业以后很可能成为大律师,在美国做律师都是很有钱的,社会地位也高,可是他中途放弃,说要学新鲜的,于是,学了计算机。那时计算机行业远没有现在这么火,可他还是“冒险”学了计算机。

在李开复的职业生涯里,都是在一个地方干三五年,就跳槽到别处。虽然李开复经常会“追随我心”,有个性,但并不“个涩”。李开复性格比较腼腆,但他非常清楚,在企业里面,得到关键人物的支持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就用了一个特别简单的办法——请人吃饭,向人请教。在公司里面,大家吃午饭都很随便,李开复就专门去请本部门、其他部门的重要人物共进午餐,今天请这个吃,明天请那个吃,还总向人家请教。这样,几个月的时间,李开复就成为公司里面所有关键人物都很喜欢的人。

Google请李开复,其实主要看中他对青年大学生们的魅力。因为Google是靠计算机技术立足的公司,中国学生又是世界上公认的计算机天才最多的国家,请到李开复,就可以利用他的影响和魅力招聘到最棒的人才。事实上,李开复到Google上任之后,首先做的事就是招聘大学生。

追随我心,但前提是得到雇主(老板)的认可和支持。

这才是李开复成功的关键。

不进则退的职场博弈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不进则退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

有关部门研究发现,有70%以上的职业人随着职业经验的积累,反而会出现职业方向迷失的状况。而他们的职业困惑主要是他们对自己的优劣势仅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自己的职业定位缺乏科学地分析,更谈不上理性把握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

毕业于某大学英语专业的罗强,在国内某高校涉外部门工作,他希望能在教育交流领域创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因此,在正常的工作以外,罗强在业余时间又自学了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课程,并主动承担起部门网站的组建和国际交流活动策划等工作,成功组织了各项活动,网站质量也受到上司的好评。几年后,因为部门管理的混乱,而且他自己也感觉如此干下去毫无前途可言,于是跳到一家国际教育发展投资公司做市场调研员,开始时每天都要跑业务。罗强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成为公司的业绩标兵,升职做了主管。后来,罗强被安排到市场部,担任市场部经理助理,在这个阶段,他开始全面接触市场工作,工作**和绩效非常高。在助理的位子上,罗强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长,特别在市场策划方面显示出了过人的能力。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间三年就过去了,下一阶段的发展问题摆在了罗强的面前:他感觉自己对目前从事的媒体、公关和广告管理三大部分都很感兴趣,可是不知道以后应该朝哪个方向持续发展,而且哪个方向他都感觉自己不具有足够的竞争力。一些朋友劝他知足常乐,也有一些朋友劝他踏实工作,不要老想“跳槽”,他有些犹豫。这次,他真的感到自己迷失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或许钓过螃蟹的人知道,篓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其实,这正是运用了博弈理论。为什么呢?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的身上,结果是把它拉下来。到了最后,就没有一只螃蟹可以爬得出去。

罗强所处的环境就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不喜欢看到别人的成就与杰出表现,更怕别人超越自己,因而天天想尽办法破坏与打压他人。如果一个组织受这样的人影响,久而久之,公司里就只剩下一群互相牵制、毫无生产力的“螃蟹”。

职场中,罗强吸取了螃蟹的教训,以不懈的努力和敢于面对困难的毅力,不听朋友劝告,固执己见。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工作,可谓是他奋斗的结晶。但是人在职场,安于现状,不进则退。罗强过去的成功和现在面临的职业选择,值得每个人去深思。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组织发展和变革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文化环境。作为在这个环境下成长的职场人员,应理性选择职业,做到高瞻远瞩,善于将自己的理想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不要甘心当篓子里的螃蟹,而应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职业增值,像老鹰一样去搏击长空。这就像博弈一样,需要不间断地博弈才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职场中改善关系的原则

人一生当中,除去家人,和同事间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所以,怎样改善同事间的交际关系,怎样促进交际融洽、和谐,便成为我们不得不学的东西了。

自古以来,就有“祸从口出”的说法,同事之间,如果彼此信得过、合得来,就可以多谈一些,谈深一些,但也不能信口雌黄。如果是关系较疏远的同事,在交谈中你就要谨慎一些。因为同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小人,一旦你口无遮拦的什么都说,就有可能被人利用而深受其害。所以,最好是“逢人只讲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一定要记住,不要在人前随意议论他人的长短以及兜售自己的某些隐私或亮出自己的某些底线。这样,就不会因口无遮拦而吃亏上当。在职场中的多人博弈时务必要小心,因为随时会有不可预期的情况发生,但在职场多人博弈里,信息是至上的优势,可是太多时候信息却是不对称的,我们一方面先要伺机挖掘信息,另一方面要做到对上司的忠诚,通俗地说就是既要忠诚,还要做事有主见。

1.忠诚原则

你可以能力有限,你可以处事不够圆滑,你可以有些诸如丢三落四的小毛病,但你绝对不可以不忠诚。忠诚是上司对员工的第一要求。不要试图搞小动作,你的上司能有今天的位置说明他绝非等闲之辈,你智商再高,手段再高明,在他的经验阅历面前你也不过是小儿科。

最低级的背弃忠诚的行为,往往从贪小便宜开始。任何一家正规、资深的公司,即使制度再严密,也会有漏洞。如果你是一个品行俱佳的人,切不可如此。趁人不备悄悄打个私人长途;趁上司不注意时,悄悄塞上一张因私打的票,让其签字报销;上班时,明明迟到,卡上却填着因公外出;当客户来访时,给你悄悄带来一份礼物,以答谢你在业务往来中曾经给过他的帮助,而这一帮助,恰恰是以牺牲本公司的利益为代价的。细雨无声,倘若让这种“酸雨”淋了你的心,你就会慢慢地被腐蚀。老板都厌恶贪小便宜的人,他会认为这是品质问题,一旦他对你有了这种印象就会失去对你的信任。

上司一般都把下属当成自己的人,希望下属忠诚地跟着他,拥戴他,听他指挥。下属不与自己一条心,是上司最反感的事。忠诚、讲义气、重感情,经常用行动表示你信赖他、敬重他,便可得到上司的喜爱。

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老板的忠诚,让上司感到你是他可靠的员工,但这种表示不是要你去拍马屁,而是让你将自己的坦诚展现给上司看。

商界有个经典例子,从反面说明了忠诚原则的重要。有家公司因其对手公司业务的红火而感到忧心,但想不出制服对手的良策。终于,对策有了,他们想方设法寻找关系,接近对手公司的一名仓库主管,让其暗中出卖商业机密。这个主管在利益的驱使下,利令智昏,把自己公司的库存数量、货品结构、价格策略一一泄露。几经交手,商界风向大变,原先生意红火的公司,节节败退,最后倒闭;另一家快要倒闭的公司,却起死回生,反败为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名主管最后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这种隐性的不忠诚,可以说是办公室里的定时炸弹。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心里有一条准则:绝不选择良心的堕落。

因此,你做事要站在上司的立场去考虑,对上司尤其是老板的指令与意见要由衷尊重,并全力以赴;对公司或团队要尽力维护并确保形象,有时更需要耐心接受上司或老板的冗长说教,甚至错误的指责。再者,逆境是考验一个人是否忠诚的最佳时机。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识忠臣”就是考验一个人在逆境中是否忠诚的最佳写照。当公司经营产生困境或内部高层倾轧、争权之际,你能坚守岗位全力为上司分忧解劳,丝毫无临危逃跑或落井下石的行为,在公司恢复正常运营时,公司必会对你的行为感到佩服并给予回报。即使上司将来另立门户亦会视你为左右手而提拔你。

2.做事有主见原则

在职场博弈里,你只做到忠诚还不够,还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做事有主见,因为职场里各种消息会满天飞,一不小心,你就可能会被假消息迷惑,从而失去自己在职场中的机会,所以你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主见。

IBM最受欢迎的员工就是具有“野鸭精神”的员工。他们坚持自我,不迷信上司,有胆量提出尖锐而有设想的问题。IBM总经理沃森信奉丹麦哲学家哥尔科加德的一段名言:野鸭或许能被人驯服,但是一旦驯服,野鸭就失去了它的野性,再也无法海阔天空地去自由飞翔了。沃森说:“对于重用那些我并不喜欢但却有真才实学的人,我从不犹豫。然而重用那些围在你身边尽说恭维话,喜欢与你一起去假日垂钓的人,则是一种莫大的错误。与此相比,我寻找的是那些个性强烈、不拘小节以及直言不讳,甚至似乎令人不快的人。如果你能在你的周围发掘许多这样的人,并能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那你的工作就会处处顺利。”根据IBM公司的用人思想,这种毫不畏惧的人才会做出大的成绩,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坚持自我是指维护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坚持自我的人会通过与人们进行诚实、公正的交流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靠争斗来解决问题。下面这几点就是坚持自我的很好表现:

(1)重视自己的观点,保持自尊。

(2)发言时斩钉截铁。

(3)说话时要吐字清晰、语调平稳。你的声音越从容,你就会越自信。

(4)清晰而缓慢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5)保持身体前倾。

(6)正视对方。

说话时要强调自我,这是坚持自我的真正本质,做到这点你就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期待,同时还不必把对方置于敌对的立场上。比如,你可以采用“我想”“我觉得”“我愿意”等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怎样跳槽才是合算的

在职场中,每个人都知道“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这个道理,跳槽已成为一件很平常的事,但跳槽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当情况不利时,跳槽就会变成一种风险。

有时跳槽会是一种风险,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判断呢?我们可以运用博弈的原理,判断对自己是否有利。

假设员工A在甲公司上班,如果他的薪酬是x元/月,由于种种原因A有跳槽的意向。他在人才市场上投递了若干份简历后,乙公司表示愿以y元/月的薪酬聘任A从事与甲公司类似的工作,yx。这时,甲公司面临两种选择,第一,默认A的跳槽行为,以p元/月的薪酬聘任B从事同样的工作yp;第二,拒绝A的跳槽行为,将A的薪酬提升到q元/月,当然q一定要大于或等于y,员工A才不会跳槽。

当员工A有跳槽的想法时,单位甲和员工A之间的信息就不对称了。很明显,员工A占有更充分的信息,因为甲公司不知道乙公司愿给A支付多少薪酬。当员工A提出辞呈时,甲公司会首先考虑到员工A所处岗位人力资源的可替代性,如果A人力资源不具有可替代性,那么甲公司就会以提高薪酬的方式留住A,员工A与甲公司经过讨价还价后,甲公司会将员工A的薪酬提升到大于或等于y元/月的水平。如果A人力资源具有可替代性,那么甲公司就会默认A的跳槽行为。

其实,每个单位都会针对员工的跳槽申请做出两种选择:默许或挽留。相对来说,员工也会做出两种选择:跳槽或留任。实际上,在对待跳槽问题上,单位和员工都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讨价还价,最后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实质上这一过程是单位和员工的博弈过程,无论员工最后是否跳槽都是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

以上只是基于信息经济学角度而进行的理论分析。实际上,当存在招聘成本时,即便人力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单位也会在事前或事后采用非提薪的手段阻止员工跳槽。例如:事前手段、事后手段。事前手段指单位与员工签署就业合同时,约定一定的工作时限和违约金额;事后手段则包括限制户籍或档案调动、扣押员工工资、扣押员工学历证书或相关资格证,等等。

另外,对于员工来说,跳槽也存在择业成本和风险。新单位是否有发展前景,到新单位后有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新单位增长的薪酬部分是否会弥补原来的同事情缘,在跳槽过程中,员工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这只是员工一次跳槽的博弈,从一生来看,一个人要换多家单位,尤其是年轻人跳槽更为频繁。将一个员工一生中多次分散的跳槽博弈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多阶段持续的跳槽博弈。

正所谓行动可以传递信息。实际上,员工每跳槽一次就会给下一个雇主提供自己正面或负面的信息,比如:跳槽过于频繁的员工会让人觉得不够忠诚;以往职位一路看涨的员工会给人有发展潜力的感觉;长期徘徊于小单位的员工会让人觉得缺乏魄力。员工以往跳槽行为给新雇主提供的信息对员工自身的影响,最终将通过单位对其人力资源价值的估价表现出来。但相对于正面的信息来说,会让新单位在原基础上给员工支付更高的薪酬。

从短期看,通常员工跳槽都以新单位承认其更高的人力资源价值为理由;从长期看,员工跳槽的前一阶段时间会影响到未来雇主对其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这种影响既可能对员工有利,也可能对员工不利。换句话说,员工在选择跳槽时,也等于在为自己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作选择。

职场中,如果一个人心已不在就职单位上,那么他或多或少会在工作中表现出来。但你不要总以为自己才是最聪明的,也不要总想着跳槽。需要时刻记住的是:无论如何取舍,都不会有人为你的失误埋单。跳槽也存在着风险,所以要经过充分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