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处世博弈: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事情(1 / 1)

博弈智胜 赵飞 6296 字 2天前

掌握处世中的博弈原则能够让我们直击对方心理,采取有利策略,在社会关系的驾驭中游刃有余。

把优势变成生存的资本

博弈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采取合作还是非合作的方式,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其目的只有一个——趋利避害。

现代社会讲究的是一切都要公平。但事实上可能吗?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制约下,不同的商品,价值相差悬殊,其价值与使用价值也存在着不一致,而这不一致必然是通过“等价交换”的规律来实现不等价的交换,或者说形式上的等价交换只是实质上的不等价交换。在出现这种矛盾而特殊的不等价交换规律中,弱者的选择是:要么在这种局势下想尽办法让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要么就此灭亡。当然,出于人的本能,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前者。那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是合作还是“背叛”,选择不是固定的,不过尽可能减少损失,让自己得利,则是不变的处世原则。

其实,从博弈论来说,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矛盾都是存在着的,面对现实,弱者的选择只能是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在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之后,西晋司马氏统一了中国。可是两晋的政权并不稳固,在经过连年的战乱后,地方割据力量的残余势力依然存在,司马氏皇室子弟之间的权力斗争也十分激烈,其中颇有势力的是东海王司马越。几十年后,司马越终于联合其他藩王,发动了内战,以争夺皇帝的宝座,史称“八王之乱”。可是,因为藩王们的内讧和北方的匈奴与羯胡的趁机侵略,中国北方陷入了战争的浩劫之中。

最终北方被匈奴和羯胡占据,司马越也战死了。

当时,西晋司马氏皇族在战争中死伤过半,幸存的皇族纷纷准备渡过长江逃避战乱。其中,琅琊王司马睿势单力薄,在渡江之前只想着如何避难自保,并没有考虑渡江之后的计划。可是他作为皇族的幸存者,还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号召力的,于是,王氏家族的精英人物——王导和王敦便准备扶持他做渡江之后的皇帝。王氏家族在当时晋朝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王氏兄弟见国家危难,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苦于自己既不是司马氏皇族,又不是手握重兵的大将,所以有心无力。直到发现落难的皇族司马睿,王氏弟兄便想借助他的皇族身份,复兴大业。

王氏兄弟和司马睿接洽之后,说出了他们想要辅佐司马睿做皇帝并恢复西晋基业的想法。司马睿自然是大喜过望,甚至有点感动,与王氏兄弟一拍即合,开始了司马氏和王氏的亲密合作。

渡江之后,王氏兄弟马上按照承诺提高司马睿的声势。三月初二这一天,按照当地的风俗,百姓和官员都要到江边去祈福消灾。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到江边去,前面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和从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队伍。这一天马司睿的声望大涨。

人们从门缝里偷偷张望,他们一看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对司马睿这样尊敬,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排在路旁,拜见司马睿。

这样一来,司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提高了。王导接着就劝司马睿说:“顾荣、贺循是这一带的名士。只要把这两人拉过来,就不怕别人不跟着我们走。”司马睿派王导上门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两个人都高兴地来拜见司马睿。司马睿殷勤地接见了他们,封他们做官。从此,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司马睿在建康就站稳了脚跟。

北方发生大乱以后,北方的士族、地主纷纷逃到江南来避难。王导又给司马睿出谋划策劝说他多吸纳优秀人才。

经过这样的一番经营,王氏兄弟最终联合各大家族,推举琅琊王司马睿登上皇位,是为晋元帝,从此建立了偏安东南百余年的东晋王朝。晋元帝登基的那天,还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故事:王导和文武官员都进宫来朝见,晋元帝见到王导,从御座上站了起来,把王导拉住,要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这个意外的举动,使王导大为吃惊,因为在封建社会,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王导忙不迭地推辞,他说:“这怎么行?如果太阳跟普通的生物在一起,生物还怎么能得到阳光的照耀呢?”王导的这一番吹捧,使晋元帝十分高兴,晋元帝也不再勉强。王氏家族从此便更受重用。

从此,虽然是东晋皇帝司马氏做名义上的天子,但是掌握实权的是拥立他的王氏兄弟,司马睿对王氏兄弟极为尊敬,甚至上朝时宰相王导没有入座自己都不敢坐在龙椅上。

历史上把司马睿与王氏兄弟的这一对政治组合称为“王与马,共天下”,也就是司马氏和王氏共同主宰朝政的意思。但是人们只看到司马睿对王家兄弟的尊敬和畏惧,却并没有看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王家兄弟拥有政治上的实力和社会上的地位,司马睿虽然是皇帝,但各个方面都无法与王家相比。王家与司马睿之间虽然名为君臣,但实际上司马睿处于明显的劣势,是这场博弈的弱者,如果司马睿对王家兄弟稍有不敬,则可能被推翻,从而皇位不保。所以在博弈中,双方都需要借助对方,利用自己的优势换取更好的生存条件。

欲望博弈中的选择

我们在生活中,在与贪婪博弈时,选择的策略就应是无欲则刚。

我们经常说:欲望是无底深渊。是的,究其一生,我们都在和自己的欲望进行博弈。正是因为贪婪,很多本应有大好前途的人葬送自己的一生。我们要和自己的贪婪做斗争,因为战胜了自己,也就战胜了一切。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贪婪,不管你是做生意还是做官,总是得陇望蜀,得到的东西总是不珍惜,而得不到的却总是念念不忘。

一个乞丐在大街上垂头丧气地往前走着,他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看起来很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了。他不停地抱怨:“为什么上帝就不照顾我呢?为什么唯独我就这么穷呢?”

上帝听到了他的抱怨,出现在他面前,怜惜地问乞丐:“那你告诉我吧,你最想得到什么?”乞丐看到上帝真的现身了,喜出望外,张口就说:“我要金子!”上帝说:“好吧,脱下你的衣来接吧!不过要注意,只有被衣服包住的才是金子,如果掉在地上,就会变为垃圾,所以不能装得太多。”乞丐听后连连点头,迫不及待地脱下了衣服。

不一会儿,金子从天而降。乞丐忙不迭地用他的破衣服去接金子.上帝告诫乞丐:“金子太多会撑破你的衣服。”乞丐不听劝告,仍兴奋地大喊:“没关系,再来点,再来点。”正喊着,只听“哗啦”一声,他那破旧的衣服裂开了一条大口子,所有的金子在落地的瞬间变成了破砖头、碎瓦片和小石块。

上帝叹了口气消失了。乞丐又变得一无所有,只好披上那件比先前更破、更烂的衣服,继续着他的乞讨生涯。

所谓无欲则刚,在生活中有些人就像那个贪婪的乞丐,抵不住“贪”字,总是想要更多,最终却连本来拥有的也一并失去了。

一股细细的山泉,沿着窄窄的石缝,“叮咚叮咚”地往下流淌,多年后,在岩石上冲出了3个小坑,而且还被泉水带来的金砂填满了。

有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汉来喝山泉水,偶然发现了清冽泉水中闪闪的金砂。惊喜之下,他小心翼翼地捧走了金砂。

从此老汉不再受苦受穷,不再翻山越岭砍柴。过个十天半月的,他就来取一次砂,没过多久,日子富裕起来。

人们很奇怪,不知老汉从哪里发了财。

老汉的儿子跟踪老汉,发现了秘密。他认真看了看窄窄的石缝,细细的山泉,还有浅浅的小坑,埋怨爹不该将这事瞒着,不然早发大财了。儿子向爹建议,拓宽石缝,扩大山泉,不是能冲来更多的金砂吗?

爹想了想,自己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说干就干,父子俩便把窄窄的石缝拓宽了,山泉比原宽大了好几倍,又凿大凿深石坑。

父子俩累得半死,却异常高兴。

父子俩天天跑来看,却天天失望而归,金砂不但没有增多,反而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因为水流大,金砂就不会沉下来了,父子俩连原来的小金坑都没有了。

我们在生活中,在与贪婪博弈时,选择的策略就应是无欲则刚。处处克制自己的贪婪,不管外在的**有多么大,仍岿然不动,即使错过时机也不后悔,因为我们对事物的信息掌握得很少,在不了解信息的情况下,贸然出手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就像金砂一样,虽然表面看来是因为水流冲下来的,但这是一条假信息,迷惑了这对父子。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只靠想当然和表面现象是不行的。世间的信息瞬息万变,我们只能防止贪欲给自己带来危险,不妄求,不妄取。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博弈

俗话说:“知人知面难知心,画龙画虎难画骨。”人心叵测,尤其是在关系复杂的社会网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方法,都有他自己的心理表征。面对每一件事,都要经过一番心理斗争,而社会的种种现象正是发生矛盾的双方心理博弈的结果。

在人际交往的心理博弈中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我们先看下面这个有趣的博弈游戏。

假设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现在企业陷入困境,他们只有在下面两个方案中任选其一以维持企业生存。方案A:生产高质量的商品来帮助维持现在较高的价格。方案B:生产伪劣商品以通过别人的所失来换取自己的所得。每个学生将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选择的学生,将把自己的收入分给每个学生。

事实上,这是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博弈,目的是确保每个选择B的学生总比选择A的学生多得50美分,这个设定当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因为生产伪劣商品成本比生产高质量商品的成本低。不过,选择B的人越多,他们的总收益也就会越少,因为这个假设也是有道理的:伪劣商品过多,会造成市场的混乱,他们的企业也就会跟着受到影响,信誉跟着降低。

现在,假设全班27名学生都打算选择A,那么他们各自得到的将是1.08美元。假设有一个人打算偷偷地改变决定——选择B,那么,选择A的学生就少了一名变为26名,将各得1.04美元,比原来的少了4美分,但那个改变自己主意的学生就会得到1.54美元,而比原来要多出46美分。

诚然,不管最初选择A的学生人数有多少,结果都是一样的,很显然,选择B是一个优势策略。每个改选B的学生都将会多得46美分,而同时会使除自己以外的同学分别少得4美分,结果全班的收入会少58美分。等到全班学生一致选择B时,即尽可能使自己的收益达到最大时,他们将各得50美分。反过来讲,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协同进行行动,不惜将个人的收益减至最小化,那么,他们将各得1.08美元。

但博弈的结果十分糟糕,在演练这个博弈的过程中,由起初不允许集体讨论,到后来允许讨论,以便达成“合谋”,但在这个过程中愿意合作而选择A的学生从3人到14人不等。在最后的一次带有协议的博弈里,选择A的学生人数为4人,全体学生的总收益是15.82美元,比全班学生成功合作可以得到的收益少了13.34美元。一个学生嘟囔道:“我这辈子再也不会相信任何人了。”

而事实上,在这个博弈游戏里,无论如何选择,都不会有最优的情况出现,类似于囚徒困境,即使达成合谋,由于人的心理太过复杂,结果也不是预期的样子。所以,在这样复杂的心理博弈中,我们不能苛求要获得一个最好的结果,因为人心各异,最好结果根本就不存在。那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类似于上述游戏的博弈情况时该如何选择呢?保证一点一不要太贪婪,只要有利益就可以,不要妄求有太多的利益或要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利益。

当断不断必然自乱

对于协和谬误的博弈来说,在没有100%胜算的把握下,及早退出是明智的选择。

你买进一只股票,股价下跌;于是你又在这个价位买进(股民称此为“摊平”),可是它又下跌……你再次购买的本意是减少损失,却越陷越深。博弈论专家经常将这种困境中的博弈称之为协和谬误。对于协和谬误的博弈来说,在没有100%胜算的把握下,及早退出是明智的选择。

20世纪60年代,英国和法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超音速客机,即协和飞机。开发一种新型商用飞机简直可以说是一场豪赌。单是设计一个新引擎的成本就可能高达数亿美元,想开发更新更好的飞机,实际上等于把公司作为赌注压上去。难怪政府会被牵涉进去,竭力要为本国企业谋求更大的市场。

这种飞机机身大,设计豪华并且速度快。但是,英法政府发现:继续投资开发这样的机型,花费会急剧增加,但这样的设计定位能否适应市场还不知道;而停止研制将使以前的投资付诸东流。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他们更是无法做出停止研制工作的决定。协和飞机最终研制成功,但因飞机的缺陷(如耗油大,噪声大,污染严重等),成本太高,不适合市场竞争,最终被市场淘汰,英法政府为此蒙受很大的损失。在这个研制过程中,如果英法政府能及早放弃飞机的开发工作,会使损失减少,但他们没能做到。

直到英国和法国航空公司宣布协和飞机退出民航市场,才算是从这个无底洞中脱身。这也是“壮士断腕”的无奈之举。

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陷人类似的误区:某事物前期成本越高,对它的后续投入就越多。比如,女孩子喜欢买衣服,很多女孩买了一件不错的上衣之后,往往不会收手,发现自己没有合适搭配这件上衣的裤子,于是就继续投入,到商场里购买可以搭配的裤子。还没完,当上衣和裤子准备好的时候,女孩们还会觉得自己的鞋配不上这套衣服,于是又去买鞋。当鞋子买好之后,可能女孩们还会为这一身“行头”配个新包,于是又一大笔钱花了出去。算下来,一件衣服引发的购物超出了工资,于是“月光公主”诞生了。其实女孩们陷入了协和谬误的博弈中,忽视了购物的成本。

在经济学上,我们把那些已经发生、不可回收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称为“沉没成本”。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在正式完成交易之前投入的成本,一旦交易不成,就会白白损失掉。

像上面提到的股市中的股民,如果最后股票退市,那么他的投入就变成了沉没成本。由于退出研发,在协和飞机上付出的经费,也变成了沉没成本。如果女孩们最后买的所有衣服和饰物没有产生自己期望的效果,被放到衣柜里“雪藏”,那购物的开销也是沉没成本。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决策,然而,挽回成本的心理作用往往在博弈中让人做出非理性的决策,从而导致更大损失。

在企业运营中,由于之前对决策的预见性并不准确,往往会导致出现协和谬误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放弃是明智的选择。

假设你是一家医药公司的总裁,正在进行一个新的止痛药开发项目。据你所知,另外一家医药公司已经开发出了类似的止痛药。通过那家公司止痛药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可以预计,如果继续进行这个项目,公司有将近90%的可能性损失500万,有将近10%的可能性赢利2500万。到目前为止,项目刚刚启动,还没花费什么钱。从现阶段到产品真正研制成功能够投放市场还需耗资50万。你会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还是现在放弃?

10%的可能性会赢利2500万,90%的可能会损失500万,而且该项目还没有任何投资。正常人会选择放弃。

让我们再来看下面这道题:你同样是这家医药公司的总裁,对于这个新的止痛药开发项目,你们已经投入了500万元,只要再投50万,产品就可以研制成功、正式上市了。成败的概率与上述案例相同,你会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还是放弃?

除了你已经投入500万之外,第二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是完全一样的。既然已经懂得了沉没成本误区,我想你对以上的两道题应该会做出一致的决定。

但是把这二道题分别给老板们做,那些企业老总们绝大多数对第2题的回答是“坚持继续投资”。他们认为已经投了500万,再怎么样也要继续试试看,说不定运气好可以收回这个成本。殊不知,为了这已经沉没的500万,他们将有90%的可能非但收不回原有投资,还会再赔上500万啊。

所以在投资时应该注意:如果发现是一项错误的投资,就应该立刻悬崖勒马,尽早回头,切不可因为顾及沉没成本,错上加错。事实上,这种为了追回沉没成本而继续追加投资导致最终损失更多的例子比比皆是。许多公司在明知项目前景暗淡的情况下,依然苦苦维持该项目,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在该项目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沉没成本)。

舍小部,保大局

协和谬误对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提示是:在小利和大利面前,我们应该舍得放弃其中较小的一部分,保全较大的一部分,做一个能够权衡利弊的人。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能做到牺牲局部,保全大局,这样才能够化险为夷。

丹尼斯是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成员,为了搜集狼的资料,他走遍了大半个地球,见证了许多狼的故事。他在非洲草原就曾目睹了一个狼和鬣狗交战的场面,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极度干旱的季节,在非洲草原许多动物园因为缺少水和食物而死去了。生活在这里的鬣狗和狼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狼群外出捕猎都统一由狼王指挥,而鬣狗却一窝蜂地往前冲,鬣狗仗着数量众多,常常从猎豹和狮子的嘴里抢夺食物。由于狼和鬣狗都属犬科动物,所以能够相处在同一片区域,甚至共同捕猎。可是在食物短缺的季节里,狼和鬣狗也会发生冲突。这次,为了争夺被狮子吃剩的一头野牛的残骸,一群狼和一群鬣狗死伤惨重,但由于数量比狼多得多,很多狼也被鬣狗咬死了,最后,只剩下1只狼王与5只鬣狗对峙。

虽然,狼王与鬣狗力量相差悬殊,何况狼王还在混乱中被咬伤了一条后腿。那条拖拉在地上的后腿,是狼王无法摆脱的负担。面对步步紧逼的鬣狗,狼王突然回头一口咬断了自己的伤腿,然后向离自己最近的那只鬣狗猛扑过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咬断了它的喉咙。其他4只鬣狗被狼王的举动吓呆了,都站在原地不敢向前。更加吃惊的莫过于躲在草丛里扛着摄影机的丹尼斯。终于,4只鬣狗拖拉着疲惫的身体一步一摇地离开了怒目而视的狼王。狼王得救了。

当危险来临时,狼王能毅然咬断后腿,让自己毫无牵累地应付强敌,这值得人类学习。人生中,拖我们后腿的东西很多,那就是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惊慌失措……如果舍不得蝇头微利,就无法获取大的成功;如果承受不了砍去无法救治的后腿的痛苦,那么就有失去生命的危险!

聪明的人,凡事都会从大局着想,为整体利益暂时放弃一些局部利益。兵家,商家,职场人士无不知晓其中的道理。不同对问题,若只知进,不知退,只知得,不知舍,试图处处得利,必会处处被动,整体失利,最终受其大害。

舍卒保车,是一种策略,纵观天下,凡成就大事的人无不懂得选择和放弃。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只有果断放弃眼前的某些利益。舍卒保车,不仅是为了保住性命,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有。

南宋初年,金国四太子兀术率兵南侵,宋国派岳飞领兵抵挡,两军在朱仙镇会战。兀术有位义子叫陆文龙,是兀术自小**的,武艺超群,对了几阵,几位宋将都败在他手下,岳飞只好挂出免战牌,思谋新计。

宋部中有位部将叫王佐,原是杨幺部下,自从来到岳飞营中,一直没什么建树。这天晚上,他突然来到岳飞帐中,说有破敌之策。岳飞大喜,忙问他计将安出。王佐说:“那陆文龙本是我们大宋潞州节度使陆登的儿子。潞州失陷,兀术杀了陆登夫妇,而把在襁褓中的陆文龙和乳娘带到北番养大。在下愿去番营说服陆文龙来降。”岳飞当然高兴,但转念一想,王佐怎能打入番营呢?王佐说:“这个在下早已有计策了。”说罢抽出剑来,一挥便砍下自己的右臂。岳飞赶忙来制止,王佐已倒在血泊中。岳飞忙让军医来包扎护理。王佐醒来,如此这般说了一番打人金营的办法,感动得岳飞热泪盈眶。

休养了几天,王佐瞅个夜晚来到金营。巡逻兵带他来见兀术,王佐痛哭流涕,说了一番劝岳飞识时务,不要跟强大的金国对抗,及早与金人讲和而激怒了岳飞,岳飞砍下了他的右臂的假造经过,直说得兀术动起情来,安慰了他一番,收在帐下。见王佐已不能出阵打仗,权当顾问,需要了解宋营将士情况便找他来问。

王佐本是儒将,饱读诗书,历史故事烂熟。金营诸将最爱打听中原历史,所以不时有人来找王佐去饮酒闲扯。

一日,王佐饮酒闲扯后回自己帐篷,路过一处,见一老年妇人中原打扮,在帐外晒衣服。王佐看左右没人注意,便上前搭话,果然是陆文龙乳母。乳母把他请入帐中,询问宋国情形,表示出不忘故国之情。王佐趁机问她日后有什么打算。妇人见是中原人,也不避讳,表示出南归之意。王佐亮出身份,两人定下游说陆文龙之计。

此后,王佐在乳娘安排下,常去陆文龙营中为陆文龙讲故事。一天,王佐带去一幅画,说要为陆文龙讲个精彩故事。陆文龙刚刚16岁,稚气未腿,自然十分高兴。讲故事前,王佐先让他看看那幅图画。陆文龙展开画,见上面画着一座官衙大堂,一位番将坐在堂上,堂前躺着一位宋将和一位妇人,皆已身首异处。旁边站着一位妇人在抹眼泪,怀里还抱着个孩子。陆文龙百看不解,请王佐从头讲来。

于是王佐说出金兀术入侵潞州杀死节度使陆登夫妇,抢走陆家公子陆文龙的故事。陆文龙一听,忙问:“那小孩怎么与我重名?”王佐说:“那小孩就是你,怎么不与你重名?不信,可问你乳娘,画上那位抱小孩的妇人,就是你现在的乳娘。”陆文龙将信将疑,乳娘从帐后哭着出来讲述了当时的经过。

陆文龙听罢,又恨又气,恨兀术杀死父母,气自己全然不晓,认贼作父。

不久,陆文龙在王佐安排下投奔岳飞去了。岳飞得此猛将,大举进攻,把金兵打退了。

自古,凡成大事者,必深诣“舍卒保车”之道,小到钱财、房产,大到自尊、手足,能舍才有得。王佐舍己一臂,却为大宋得一猛将,为击退金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功不可没。

无论是职场上还是商场上,都经常出现“舍卒保车”的现象,为了大利益,做出一些“相对”较小的牺牲,是成功的上司、领导、企业家取得成功的博弈策略。即使你是一名普通员工,也要学会舍得!

放弃的态度一定要坚决

如果用积极的态度,甩掉昨天的包袱,自己成功的机会才会更大。

某位老师在一天早上的实验课上,给他的同学们上演了这样一个实验:做试验之前,老师什么话都没说就把一杯早已准备好的牛奶扫进了水槽,牛奶洒了,杯子也碎了。同学们非常不解地看着他,也看着水槽里的牛奶和碎片,老师大声地说:“不要为倒掉的牛奶哭泣。我要你们记住这一课,倒掉的牛奶是收不回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牛奶洒掉之前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现在牛奶洒了,杯子碎了,我们只有忘记这件事,投入到新的事情当中,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当无法挽回的事情发生了,你就不要总是被它影响,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新的事情当中,这样才能有新的机会。如果把精力用在为过去后悔上,那么你的损失会更大。

人们从这个经典的故事中总结出一句话,叫作“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其意思是,损失已经造成,即使再怎么哭天抢地怨天尤人也于事无补,不如另寻他径,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

在简单的环境里,我们大可以假设“小心驶得万年船”,用谨慎来避免犯错。但是,在纷繁复杂的商场中,任何一个企业家都不可能只靠着小心来赢得成功。经济环境的波动、政府政策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行为让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今天的决策看似大有可为,前途光明,明天就可能变得一文不值,反而成了个累赘。牛奶洒不洒由不得你。你要做的是哭泣,还是走开?

牛奶是可惜了。不然可以换成200只鸡蛋,又孵出200只小鸡,很快卖出就可以去参加舞会,并遇到梦寐以求的心上人……这样一想,怎能忍心头也不回地走开。然而就在你为牛奶哭泣的时候,另一个赚钱机会刚好从你身边偷偷溜走了,留下你浑然不知。

如果说开始的决策变成了地上的牛奶,让你蒙受了损失,是天灾人祸,那么哭泣的决策使你错过了反击的机会,就完全是咎由自取了。

人生都是由昨天走到今天,再由今天走向明天的。很多时候,我们站在今天,却总是对昨天念念不忘,并不是说昨天与我无关,而是很多时候,为了自己能够生活得更好,不要总是对昨天念念不忘,不管昨天你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已成为过去式,虽然它会对你的今天和明天有所影响,但已不能成为最终的决定因素。所以要尝试着忘记昨天,尤其是别为昨天而哭泣。

马克今年40岁了,想起5年前自己曾经经历的那场灾难,对他而言始终是一个警钟。马克从大学毕业事业就很顺利,在一个跨国企业干了4年之后,接近而立之年的他,想自己闯一番事业,于是开始创业,开始的时候公司搞得红红火火,但是因为一次失误的投资,让他几近破产,那时候他心灰意冷,夜夜买醉,借酒浇愁。他的妻子试着去劝他,全然无用,他总是抱怨自己运气不好,对妻子的劝告不仅不感激,还对妻子大发脾气,那时候,几乎没有人能让他想通,从那次失误的投资中走出来,从头开始。

那时的他可以说是每天都在为昨天而流泪,可是换来的结果又是什么?妻子因为无法再忍受他的自暴自弃和对自己的冷眼相对,决定离开他一段时间,搬回了娘家。

“可能是妻子的离开,让我忽然觉得自己真的不像个人样了,那时候喝醉回家,冷冷清清的,原来妻子总是会很照顾我,那时我真的觉得自己对不起她。”马克后来跟朋友说起的时候,还是一脸愧疚的样子。“后来,我开始静下心来思考了,想再从头开始,正好我也有个刚从海外回来的同学,要在国内创业,他先是把我骂了一顿,真是把我彻底骂醒了,他也给了我一个从头开始的机会。”经过几年的打拼,他又走上了事业的顶峰,而且也与妻子重归于好了。看到现在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马克,已经看不出他曾经的潦倒,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令人羡慕的对象。

如果说马克继续的自暴自弃,走不出昨天的失败,那么等待他的将是永远的失败,包括事业也包括家庭。

“拿得起,放得下。”这句俗语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放得下”,很多人依然活在对沉没成本的悔恨当中。每当人们想起以前发生过的事情,无论是亲人的离别、初恋的终结还是事业上的失败,都会感到痛苦。

其实仔细想想,在每个人的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已经过去的昨天,也不是还未到来的明天,而是你正在度过的今天。今天你的作为才是决定自己成败的关键,如果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走不出来,成功始终都不会自己落在你头上,相反,如果用积极的态度,甩掉昨天的包袱,自己成功的机会才会更大。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我们必须要看清方向,认准方向,方向找对了,就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而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有记者曾问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位企业家毫不犹豫地回答:第一是坚持,第二是坚持,第三还是坚持,第四是放弃。确实,在一定的条件下,放弃也可能成为走向成功的捷径。“条条道路通罗马”,此门不开开别门。寻找到与自己才能相匹配的新的努力方向,就有可能创造出新的辉煌。

毫无疑问,我们不应当轻言放弃,因为胜利常常孕育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古时愚公移山,是一种伟大的坚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也是一种伟大的坚持。法国杰出的生物学家巴斯德有句名言:“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不少人在前进的道路上,本来只要再多努力一些,再忍耐一些,就可以取得成功,却放弃了,结果与即将到手的成功失之交臂。只有经得起风吹雨打、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但是,在有的情况下,你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却未取得理想的结果。这就需要认真考虑一下:如果是自己选定的目标、方向同自己的才能不相匹配,就需要勇敢地选择放弃,另辟蹊径,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军事上有“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之说,明明知道不是敌人的对手,胜利无望,却硬要鸡蛋往石头上碰,白白去送死,不是太蠢了吗?这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打不赢就跑”。这不是怯懦,而是智者所为。

敢于放弃并不是毫不在乎,也不是随随便便,而是以平常心面对现实,既要抓住机遇,勤奋努力,又要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难以实现的目标,做到不急躁、不抱怨、不强求、不悲观。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追求、没有为之奋斗的目标。但是人生如果总是无休止地追求,而不知道放弃,对完全没有实现可能的目标仍然穷追不舍,结果不但会无端地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会因达不到预想目标而烦恼不堪,痛苦不已。正确的态度是:既要有所追求,又要有所放弃,该得到的得到,心安理得;不该得到的,或得不到的则主动放弃,毫不留恋。学会放弃,你就会告别因求之不得而带来的诸多烦恼和苦闷,就会丢掉那些压得你喘不过气来的沉重包袱,就会轻装前进,就会活得潇洒和滋润。

放弃不是消极避世,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斗志衰退,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是另一种更实际、更科学、更合理的追求。

据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在殿试的时候,给举子们出了一个上联“烟锁池塘柳”,要求对下联。一位举子想了一下,就直接说对不上来。另外的举子们都还在苦思冥想时,乾隆就直接点了那个回答说对不上的举子为状元。这是为什么?原来这个上联的五个字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偏旁,几乎可以说是绝对。第一个说放弃的考生肯定思维敏捷,很快就看出了其中的难度,而敢于说放弃,说明他有自知之明,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上。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做好每一件事。想要得到一切的人,最终可能什么也不会得到。有一位学者曾说:“放弃是智者对生活的明智选择,只有懂得何时放弃的人才会事事如鱼得水。”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懂得放弃的人才能创作出精彩的作品,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人与人的差别往往不在于面临的机遇的差别,而在于当它来临的时候,人们常有许多不同的选择方式:有的人会单纯地接受;有的人抱持怀疑的态度,站在一旁观望;有的人则倔强得如同骡子一样,固执地不肯接受任何新的改变。而不同的选择,当然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许多成功的契机,起初未必能让每个人都看得到深藏的潜力,而最初的抉择正确与否,往往更决定了你是成功还是失败。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上山捡柴来维持生计,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的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呢!将这两包棉花卖掉,所得的钱足可让家人一个月衣食无虑。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有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他喜出望外,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才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于是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放弃背棉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他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来挑黄金。他的同伴仍是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并且怀疑那些黄金是假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一场空欢喜。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突然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完全无法再背得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

选择好前路的方向就像在海中航行,一个能看清方向的人就有如有灯光指引的航船,不会迷失在风中;选择好前路的方向就像在沙漠中摸索,一个能看清方向的人就有如掌握着指南针,不会被海市蜃楼所迷惑。人的一生,面临的选择很多,可走的路也很多,略微迟疑、犹豫不决、踟蹰不前,都会导致我们远远地落后于生命的轨迹,所以我们必须要看清方向,认准方向,方向找对了,就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而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