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的形成,与两个当事人都害怕吃亏有关。现实生活中,如果凡事都抱着这样的心态,不肯吃一点儿亏,往往最后会吃一个大亏。若是适当的时候舍弃点小利,得到的也许更多。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哈里逊是从美国贫民窟里走出来的伟人。年少的时候,他家境贫寒,不知道是性格原因,还是受环境影响,哈里逊总是沉默寡言,一度被家乡的人认为是个傻孩子。
有人为了验证哈里逊是不是真的和看起来一样傻,就把一枚5美分的硬币和一枚1美元的硬币放在他面前让他挑选,说挑到哪个就送他哪个。哈里逊抬头看了看周围人的眼神,又低头看了看眼前这两枚分值不同的硬币,毫不犹豫地拿起那枚5美分的硬币。旁边的人看了,不禁哈哈大笑,说哈里逊真的是一个傻小孩。
哈里逊虽然看起来有些木讷,但很多人并不相信他真的傻,毕竟他不是一个没有判断能力的三岁孩子,更不是一个有明显智障行为的弱智儿,而是一个正在上着学的三年级学生。为了求证“哈里逊是傻小孩”论断的正确性,许多人都饶有兴致地用5美分和1美元的硬币做试验,让哈里逊当着他们的面挑选。然而,每一次哈里逊都是拿5美分的硬币。
一位好心的夫人见他很可怜,就把他叫到身边,问:“哈里逊,老师在学校里没有教过你认识硬币吗?你不知道5美分和1美元哪个更值钱吗?”哈里逊的回答,让那位夫人大感意外:“我当然知道,尊敬的夫人。可如果我拿了那枚1美元的硬币,他们就再也不会把硬币摆在我面前让我选了。那样的话,我连5美分也得不到。”
哈里逊的“傻”,实则是真聪明。就某一次局部合作而言,也许他的策略是吃亏的,但这样的选择反而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好处。如此看来,吃点儿小亏也是值得的。相反,有些人只是看似“聪明”,处处算计着,生怕自己吃亏。他们忘了,别人并不比自己傻,当对方看穿了你的心思,自然也就不会再陪你继续游戏了。到那个时候,你可能一无所得。
有一位做砂石生意的老板,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有背景,可他的买卖却做得风生水起,而且历经多年不衰。有人问过他,是不是有什么经营秘诀,他告诉对方:“没什么秘诀,跟合作者分利润的时候,我都是拿最少的,把大头给对方。”
听到这样的回答,许多人都不信,认为他在敷衍。如果真的把多半好处都给了人家,自己怎么赚钱呢?可实际上,那位老板并没有撒谎,他一直以来真是那么做的。所以,那些跟他有过合作的人,尝到了这个甜头,下次还愿意跟他合作,并介绍身边的朋友过来,说他这个人实在。
渐渐地,老客户带来新客户,他的客源就不断了。虽然每次只拿一个小头,可所有人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因而,这个习惯“吃亏”的老板,也就成了最大的赢家。
对于“吃亏是福”四个字,我们一点儿也不陌生,可真正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毕竟,人有趋利的本性。聪明的人恰恰是抓住了人性的这一弱点,选择自己吃点亏,让别人得利,最大限度地调动对方的积极性,从而增加自己的利益。单从某一次合作上看,他是吃亏了,可从长远来看,这不过是一种迂回的策略,最终得到的远比舍弃的要多。
阿尔伯特·哈伯德在《双赢规则》中说过:“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解惑,自己获得知识;帮助别人扫雪,自己的道路更宽广;帮助别人,也会得到别人友善的回报。”
如果你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事物,或者帮助其他人壮大了自己,当他得了利、赚到钱之后,作为回报一定会反过来帮你赚钱,这时候,你得到的必然会比付出的多!当然了,我们也要明白一点:吃亏不是盲目而行,把亏吃在明处,便宜占在暗处。就像哈里逊和那位砂石老板一样,在一次博弈中给对方一点小便宜,多次博弈的结果就是让自己得到大便宜,双方都乐此不疲,这才是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