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脚踏实地,才能赢得有底气(1 / 1)

有的人欺名盗世,所能配不上所得,即使“成功”那刻四方来贺,他心中也只是发虚,犹如骄傲的纸老虎,一戳就破。事实告诉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自己靠自己才能走得最远、走得安心,而自己的人生也才能更稳、更美、更有底气。

逐步积累,别眼高手低

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类人,他们聪明伶俐,性格随和,多才多艺,人缘很好,但做事不专一,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事事不精,总是承诺得很好,做起事来却让人很不放心。还有一类人,性格尖锐,眼光挑剔,说起话来一针见血很令人佩服,但是做起事情来缺乏能力,容易半途而废,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这两类人,导致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这事儿究竟有多严重呢?

有一位朋友,从小热爱画画,一心想做漫画家。大学时,因为毕业设计而画了几张作品,自认为不错,就拿着它们到处投稿,谁知道只有一家小杂志社联系她,说如果不支付稿费的话可以考虑发表,并且在这个地方发表了就不能再拿到别的地方发表。她十分愤怒,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将那几幅画制作成各种作品,依然到处投稿,却仍旧到处碰壁。她变得敏感易怒,对整个社会乃至时代都充满了怨气。五年后,执着的她将那几张画做成各种各样的明信片、挂饰、徽章等拿到地摊上去卖,可压根儿没什么人买,城管一来她就得抱着一堆东西拼命跑。这五年里,别的同学有志于画画的早在这个行业闯出了一片天地,她依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且脾气、心态都变得很不正常……

她太渴望被赏识,可没有机会的时候,不是默默努力积累能量,而是忙着推荐自己,因眼高手低而将自己推到尴尬的人生绝境,劝她清醒也难醒,真是可悲。

其实,谁没有自己的梦想呢?尤其是年轻人,几乎都渴望获得风风光光的成功。然而,现实世界中,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往往是阻碍年轻人成功的最大障碍。在许多年轻人的眼里,他们只看到成功人士功成名就后的辉煌,一心想获得同样的待遇与发言权,为暂时的不被待见而坐立不安,却不知那些光鲜亮丽的人,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之前所付出的艰苦努力远远超过他们的想象。

世间哪来那么多一蹴而就的成功?现实世界里的任何人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凝聚起改变自身命运的爆发力。“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这是许许多多年轻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如果不注意纠正,很可能因小毁大,毕生无法再起。

有人或许说,有那么严重吗?行大事者不拘小节,等到时机成熟了就会有一番作为,多少伟人都是如此,怎见得区区几件小事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不知你有没有想过,细节决定成败。不管是好的细节还是坏的细节,都是你投射在别人眼里的印象。有时候,对于小事你不愿意去做,但是经验丰富的人都是从小事里洞见大天地的。

古代有个人叫宋濂,他小时候特别爱读书,可惜家里实在太穷了,没钱买书,只好向别人借。他嗜书如命,非常害怕别人稍有不满就不再借书给他了,所以每次去借书都主动地讲好期限,并按时归还。加之宋濂又非常爱惜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宋濂借到一本书,他爱不释手,决定将整本书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马上到了,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干脆连夜抄书。那时正是滴水成冰的大冬天,人缩在被子里都冷得发抖。他母亲说:“孩子啊,都半夜了,天气太冷了,天亮了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着看这书,你迟点儿还过去,跟人家说明原因就没有事了。”宋濂说:“娘啊,不行,做人要讲信用,不管人家等不等看这本书,我说了这个期限还就要还,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一个人,如果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以后别人怎么相信我?怎么尊重我?怎么放心让我去干更大的事情?”宋濂的母亲热泪盈眶地点点头,她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

还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两个人约好了见面的时间,没想到出发那天天气突变,下起了鹅毛大雪。宋濂二话不说,挑起行李就准备出去,他母亲大吃一惊,拉着他说:“孩子啊,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呢?再说,老师那里早已经大雪封山了。你就这一件旧棉袄,如何抵住深山的严寒啊?!你就听娘一次劝,等雪停了再走。”宋濂说:“娘,本来就说定了时间,现在再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就会失约了。我一个学生,如何能对老师失约呢,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做学生的,品质更重要。守时这件事情看上去小,其实也是一件大事。娘,您为了儿子的前程,就让儿子出门吧!”宋母无奈,只好放手,目送儿子踏雪远去……当宋濂赶到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他说:“这样的天气你都赶来了!年纪轻轻,如此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大出息!”

勤奋好学、注重细节的宋濂后来成为元末明初的著名学者,官至翰林,修《元史》,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正因为宋濂守信用、口碑好,愿意借给他书的人多,他才从中学到了知识,解决了家贫无书读这个问题。拜师学艺时,他严格守时,在天寒地冻的时候赶到老师面前,老师倍感被尊重的同时也看到了这个学生的品质与决心,于是更有心重点栽培。通过宋濂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于细节处做得好,人们欣赏他、相信他,他才能得到更多机会,才更能获得大成功。他起初所做的都是生活里十分细微的事情,许多人常常认为这些小事不重要,懒得在上面花费心思。然而,君不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最考验人的就是做小事时的态度。

另外,宋濂也是个很有定力的人,读书便一心一意地在上面下苦功。一步一个脚印,细致谦逊、踏实努力的一个人,即使不能如宋濂在大事上获得卓越成就,起码也能活得坦**轻松。因为这样的人让人信任、尊敬。反之,三心二意的人,到头来肯定会两手空空。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个农夫一早起来,告诉妻子说要去耕田,当他走到40号田地时,却发现耕耘机没有油了;原本打算要立刻去加油的,突然想到家里的三四只猪还没有喂,于是转回家去;经过仓库时,望见旁边有几块马铃薯,他想起马铃薯可能正在发芽,于是又走到马铃薯田去;途中经过木材堆,又记起家中需要一些柴火;正当要去取柴的时候,看见了一只生病的鸡躺在地上……这样来来回回跑了几趟,这个农夫从早上一直到夕阳西下,油也没有加,猪也没有喂,田也没有耕。最后什么事也没有做好。

不要笑这个农夫,也许现实生活里我们很多时候跟他一样,做了这个想起那个,干那个时想起这个,做什么都没定性。比如,学生马上面临大考,复习了语文想起英语还有很多地方不懂,拿过英语书来又想起数学也不行,这本看看那本翻翻,一样也没有深入复习,最后还是心里虚空上考场,考得一塌糊涂。

没有定性,好高骛远,三心两意,同样也是平庸者与出色者的分水岭。

人生好比一棵树。树有许许多多的枝丫,最开始的时候,树身各个地方均衡生长。到后来它越长越大,随着成长,必须分出主干,且要把主干之外的枝丫剪掉,不然的话,这树没有主干,长得十分奇怪,大了也没有什么价值,只能被人们砍了当柴火烧掉。做人也是这样的,要找出自己心目中的主干,做好最重要的事情,脚踏实地,切勿眼高手低。应凭一技之长在某方面做专做精,如果满脑子不切实际的想法,只会导致乏累而无所获。

梦想不是海市蜃楼,它需要地基

海市蜃楼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梦想不一样,梦想是可以照进现实的。若是要照进现实,便需要积累,就如万丈高楼,我们看得到它直入云霄的伟岸,而那伟岸也是在地基之上打造而成的。

任何大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积累,这是一条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真理。

老人常常教导年轻人,做事要注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举轻若重、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小事中见大精神,可为以后做“大事”打造好稳定的地基。

很多人明白这个道理,但是面对实际生活时,往往又变得不知所措。也许“梦想”还在心里闪耀着,时不时浮上心头,但只要行动起来,就会叹口气,觉得不知从何处下手,干脆丢在一边只是想。想多了,空空的,梦想永远是梦想,无法清晰可见地照进现实。

这世上凡有所成绩的人,谁不是花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精力先打地基呢?这地基便是积累,需要在哪方面有所作为便在哪方面下苦功重点积累。唱戏的小小年纪就要常年练习身段、吊嗓子,运动员要自幼锻炼身体,跳舞的要十年如一日地在练功房中挥洒汗水,作家的文章更是由一个字一个字堆积而成的。而在某行业登峰造极的大师更是经过“不疯魔不成佛”的大积累,他们积累的过程与方式远远超过常人的思维。

比如,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他习惯观察生活,许多好词佳句都是从村夫僧人那里得到的。有一次,二月梅花盛开,站在梅树下的一个村夫很高兴地对袁枚说:“你看,梅树有了一身花了!”袁枚听了,心想:“这不是诗吗?”他便默默地记下,久久咀嚼,后来就写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还有一次,一位给袁枚送行的僧人,惋惜地对袁枚说:“可惜园里梅花正盛开,您带不去!”袁枚由此吟出了“只怜香梅千百树,不得随身带上船”的佳句。这些句子都是袁枚的名句,流传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珍惜每分每秒,对时间见缝插针,许多重要的研究都是在闲暇之余钻研积累而成。他还把会前会后、饭前饭后的时间比喻为零布头,他说,别小看这些零布头,它们作用重大。苏步青教授在参加五届三次人大会议期间,抓紧空隙时间完成了《仿射学微分几何》的后半部分。这好比文豪鲁迅,人们问他为什么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他笑了笑说:“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文章、做学问,时间只有这么多,不做这件事就做那件事,善于利用它的人,都知道怎样珍惜时间。”

是的,人生在世的每一天,时间本来是一定的,你不用它来做这件事,就要用它来做那件事。在那件事上花的时间多了,这件事上花的时间便会少了。如果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内,这儿做做,那儿弄弄,并不合理分配,而是一把抓,便是忙得心力交瘁也没有什么效果。我们接受了太多碎片化的知识,也太容易将时间碎片化花完,但要在某方面有所成就,最好的方式便是一心一意地勤苦积累,这样也有助于让自己拥有有别于他人的特长。

叱咤风云、横扫欧洲的拿破仑,他是何等的骄傲与荣耀,虽然个子矮小,却扬起头颅告诉世人:“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他并非天生拥有超人智慧与军事大才,在早年,他于巴黎军校攻读炮兵攻略、学习海军知识时,远比一般学生更加勤奋吃苦,别人吃午餐的时间,拿破仑却在一心一意地研究地理、历史和数学。学生时期勤奋苦学的积累,使他具有了不同于一般人的视野与心胸。最终,拿破仑成就了法兰西帝国,正是早年打下的扎实地基使他具备了他豪迈的气派与自信……

在如今的社会,许多年轻人满脑子想着高位、高薪,以为自己是一匹千里马,只要有伯乐盯上立刻能驰骋千里。然而,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往往为眼前枯燥单调的工作感到疲倦,他们不甘心打杂做小事,不甘心把时间浪费在细节上、小项目上,成天想着一步登天。即使遇到了困难,也没有什么热情克服,反而想着,本来就十分乏味、没有意义的工作,还要花那么多的精力在上面,有什么意义呢?

年轻人为什么不想一想,那些拥有高职、高薪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从单调的工作、低微的小事一点点做起,一步一步积累资源人脉、办事经验、强大能力,最后才打破眼前的困境,走向更大的成功,从而到达人生另一个境界的。

人仅仅有理想是不够的,与理想同等重要的是行动力。没有行动,梦想再美好也将一直停留在原来的位置。尽管有时行动不一定会带来理想的结果,但是不行动则一定不会带来任何结果,而行动起来,日积月累,小行动就会变成一种大行动,等量变最后质变,理想便变成了现实。

有这样一个故事。

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在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日本,有两个年轻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努力着。

日本人每个月把工资和奖金的三分之一存入银行,任何事情都改变不了他的这个行为。美国人则躲在狭小的地下室里,把美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的记录搜集到一起,一头扎进了数字堆里,在那些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找着规律性的东西。

这两个年轻人在大洋彼岸维持各自的人生状态整整六年。六年过去后,日本人靠自己的勤俭积蓄了5万美元的存款;美国人则研究出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走势与古老数学、几何学和星象学之间的关系。

然而,日本人用节衣缩食的方式积累财富的经历打动了一名银行家,从银行家那儿获得了100万美元的贷款,开办了麦当劳在日本的第一家分公司。这个人的名字叫藤田田,一个靠从牙缝中挤钱,从而跻身亿万富豪行列的普通电器公司的员工。

与此同时,美国人也成立了自己的经纪公司,并发现了最重要的有关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方法,他把这一方法命名为“控制时间因素”。在接下来的金融投资生涯中,他赚取了5亿美元的财富,成为华尔街上靠研究理论而白手起家的神话人物。这个人的名字叫威廉?江思,现在,他的理论被译成了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各地金融领域的从业人员的必备知识。

与自己比较胜过与别人比较

你闷闷不乐时,总认为上帝偏心。

有些人生于大富大贵之家,有些人天生丽质容颜秒杀一群人,有些人出生于书香世家能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自己呢?一无所有,越比较越伤心……

如果世界上每个人、每件事物都处于比较之中,这个世界还会可爱吗?

溪流有溪流的清澈,大河有大河的豪迈,深海有深海的深邃,这地球不会因为深海的存在就可以去掉一切江河湖沟。人也是这样的,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价值。如果我们老是将目光放出去,满眼看到的都是别人的好与自己的不堪,再收回目光时则顾影自怜,想到的都是自己不如人、上天不公平,从而对人羡慕嫉妒恨,甚至一生都在这样的负面情绪里度过,而本身优秀的人又一直在努力,那么拉开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大,你也永远都跟不上了。

人,为什么总要去和别人比较呢?那些没完没了的比较真的有意义吗?父母比较别人家的孩子,妻子比较别人家的老公,老师比较别的班级的学生,女朋友比较别人家的男朋友……这些比较的出发点是爱,是希望从中找到完美,但酿成的结果却是更多的矛盾与恨。最后,导致孩子跟父母抵触反抗,老公情愿加班也不愿意回家面对唠叨,学生觉得自己成绩不如邻班的小明理所当然,男朋友也受不了被轻视而盘算着什么时候分手算了。

上帝没有偏心。

每个人,自己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人的大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除了天生的,所有后天的智慧、财富、思维方式,只要一个人肯学习,什么都能改变。

任何别人可以获得的,你,也绝不例外。你也可以争取去获得,让那些美好的东西成为自己身上的一部分。只是,你准备好了吗?

你整天在忙着和别人比较,有和自己比较吗?

今天的你是不是比昨天的你进步了?明天的你将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你有目标、有决心、有行动力吗?你有每天坚持不懈地努力与积累吗?如果你什么也没有,那么你有什么资格成天抱怨别人获得的比你多、过得比你好?

这世界上有许多人,我们看到的好都是表面的,有些人用名牌不过是在伪装自己,有些人看似人缘很好其实只是喜欢往人堆里扎,有些人日子潇洒其实只是用酒精麻醉自己,只是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好,而有些人看不得别人的好,还有些人喜欢幸灾乐祸。如果你不努力,一味在比较和自卑里过日子,最后你为了让自己活得自信一点,也许会变成最讨厌的那类人——看不得别人好,喜欢幸灾乐祸。

有一位女性说,她三十岁时要走在大街上让所有女人都羡慕,必须活出“御姐”的气势。她只是这样想,却成天睡大觉,在网上翻看那些气场看起来强大、长得美艳动人的明星的照片,时间长了自己仍然没有变化,甚至变得更差了,她自卑起来。有一天,她看到一些励志的话语,又“醒悟”过来,认为不管什么样的人生都是精彩的,人们要承认自己的平凡。她接受了平庸的正在发胖老去的自己,但心里念念不忘曾经最渴望成为的那一个理想中的自己,在现实里遇见这样的人,她也不再自卑了,换之吹毛求疵、好为人师,进行各种点评或打压。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她已变成了看不到别人好和喜欢幸灾乐祸这一类人。

如果她将时间用来修炼自己,与自己比较,早该是另一番状态了吧?

那么多人眼看着别人都过得那么好,别人都享受着自己渴望的那一种状态,空空地比较了这么多年,越比较越难受,却从来不付出努力。最后,心甘情愿地承认了平凡,又莫名其妙地在平凡中自信起来,但膨胀的自信没有底气做支撑,因此干脆靠打压优秀者来获得心理安慰,多么可惜。其实,天上每天都在掉下馅饼,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到,但是有些人从不准备、从不努力,所以,即使有天馅饼掉下来,他也接不到。

这里的“馅饼”指的就是机会。

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有太多人认为,同样的机会太少,需要竞争,竞争就必须比较,比较多了,就会不知不觉变成斤斤计较的人,这也是情有可原没有办法的事情。

然而,真正的成功都是孤独的。这孤独不是通过与别人比较得来的,而是专心专一做好自己的事情,一直积累,一直前进,直到推到成功的峰头而得来。

有个记者访问了世界最大的连锁旅馆总裁:“你十四岁就辍学出来工作,在酒店里当侍应生、洗碟子、收餐具,但你却一步一步爬到这个地位,而过去和你一起工作的人,可能还在小饭店里洗碟子、收餐具——当时你知道你会和他们差距这么远吗?”

这位总裁说:“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老实说,在我往上爬的路上,我真的没看到其他的人。”

他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每天与自己比较,今天的任务顺利完成了吗?明天还有什么事情要做?离目标还有多远?

他的眼里没有一起洗碟子、收餐具的同事,他没有盯着那些人是不是碟子洗得更多、餐具收拾得比他更好,他只看见自己该走的路。如果他只想成为那堆侍应生中最好的,他现在可能只是在当领班。想成为凤凰的鸟类,又怎能一直拿麻雀做奋斗目标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路要走,每个人做好自己就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快节奏社会,与别人比较的时间越多,自己失去的也就越多。有些人甚至因为一些小的比较,最后失去了更大的机会。好比本来可以登上珠穆朗玛峰,最后就因为与小土丘之间的比较,浪费了时间与精力,导致自己终身停留在原来的位置。

两个杯子,一杯满的,一杯空的,空的又为何总是拿自己和满的比较呢?也许满的里面装满砂砾,而自己这杯空的可以装珍珠呢。当“比较差”时,也只意味着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还有光明美好的未来等待着你,这不代表以后会越来越好,甚至让你曾经羡慕过的人转过头来羡慕你吗?

做好自己远比盯着别人比较这件事情更有意义。人生中真正的成就感,并不是比较得来的。小溪何必和大河比宽阔?大河何必与小溪比清澈?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独一无二的人,不一定是最美貌的,但可以是最善良的;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可以是最可爱的,不一定是最富裕的,但可以是最快乐的;不一定是最成功的,但可以是最充实的。不一定是最顺利的,但可以是最坚强的……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人都是有价值的。所谓‘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明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自己超越自己,而不是眼睛盯着比自己优秀的人,望洋兴叹、不知所措,自甘沉沦。

记住,这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这世界上最可靠的合作伙伴、最有眼光和远见的伯乐,不是别人,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