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家庭的老人容易寂寞、孤独,产生诸如情绪不稳、焦躁不安、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危机。
七月的一天,上海某弄堂一位老人从六楼跳下,摔成重伤,据了解,这位老人独自一人生活,老伴几年前去世,唯一的儿子在北京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并不经常回来,老人平时很孤独,经常一个人坐在楼下的小花园里,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一句话也不说,邻居都说老人很可怜、很孤独,可能是抑郁想不开而跳楼吧。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将长期位居世界首位,“空巢”老人数量不断攀升,原因有三:一是住房条件改善,许多老年人喜欢独居;二是计划生育使家庭结构小型化;三是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经商等,有的家庭搬迁,留下“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大部分“空巢”老人都逃不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状态,孤独感、疾病缠身、生活起居无人照料成了困扰他们的三大难题。
“空巢”老人普遍有一种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这些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究其原因,一是不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二是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进入老年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不由得心头涌起孤苦伶仃、自卑、自怜等消极情感;三是心境抑郁,行为退缩,这些老人可能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重新设计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出了老人们的心声,专家强调,子女要经常回家看看,“空巢”老人更注重的是精神赡养,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当然,老年人也要学会自我调节,如出现心慌、焦躁时可静坐下来,听听音乐,做做深呼吸等;情绪起伏不定时,应加强自控力,保持内心的宁静,如果出现心理问题,自己无法调节时,应及时向心理咨询门诊进行咨询,重获健康心情,老年人应学会关爱自己,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广交朋友,经常串串门聊聊天,畅谈保健长寿心得,倾诉内心的压抑与不快,这样都有利于放松身心,身体较好的老人应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这也是充实心灵、克服空虚的较好途径,作为子女也应该多关心体贴老人,常回家看看,平时一声问候、一个电话、一个电邮都能温暖老人孤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