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退休抑郁症”的正确调节(1 / 1)

退休后突然间闲下来,老人们从职业角色过渡为闲暇角色,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角色的转变,就会产生孤独感,甚至引发抑郁症!离退休综合征也会由此产生。

黄先生原是厦门某单位的老总,为人正直,工作有能力,而且非常敬业,工作几十年,他几乎每天是早出晚归,连女儿出嫁这样的大事,也都是由妻子一人操办的,黄先生到点退休后的起初几天,他感到特别惬意,因为他自从走上领导岗位后,就没有过这样轻松的日子,但黄先生这样的好心情保持不到一周,就迅速被另一种恶劣心境给吞没了———孤独、寂寞、失落、伤感像约好了似的,一起向他袭来,“我真的老了吗?我今后真的就要这样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了吗?”黄先生经常在心里一遍遍地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他开始变得郁郁寡欢,记忆力也大不如前,有几次甚至忘了自己已经退休,拿着公文包准备去上班,又过了没多久,黄先生开始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而且整个人觉得特别烦躁,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动不动就会对家人发脾气。

黄先生的妻子抱怨黄先生“有病”,黄先生的女儿也觉得父亲有点不对劲,以前一贯以理服人的老爸现在经常说话抬杠,像变了一个人,开始时,黄先生以为自己的心脏有问题,谁知看了多家大医院,治疗了好一段时间都没有什么起色,在朋友的介绍下,黄先生找到了心理医生,经过检查,心理医生觉得黄先生患的并非心脏病,而是心病———老年“退休抑郁症”。

离退休是人生历程中的重大转折之一,从正式离退休那天开始,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繁忙紧张的工作第一线退下来,生活节奏、工作节奏都突然变得松弛缓慢起来,本来天天见面的朋友、同事突然疏远不见了;本来天天经过的街道马路也不常经过了;一种极度悠闲沉寂、无所适从和难以排解的孤独感的心理情绪会强烈地冲击每一个从生活的前台退居后台的老年人,使他们感到难以适应。

这实际上是一个老年人社会角色类型转变的适应问题,这种角色的转换,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表现:

(1)从肩负社会公职的角色类型向不负社会公职的社会角色类型转换。

(2)从紧张、固定、繁忙、有规律的工作(劳动)的竞争型,向自由、消闲的休息型过渡。

(3)从交往范围宽、活动频率较高的动态型向交往圈子狭窄、活动减少、趋于近似静态型的转变。

(4)对于一部分原先是领导干部的老人来说,由权威型的社会角色变成“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总的来说,离退休以后的角色转换,是一种衰退型的转换,它不像壮年以前各时期(幼年—青年—壮年)的角色转换,那是一种发展型的转换,比较容易适应,如果不能顺利地实现这一角色转换,就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障碍,譬如孤独、寂寞、狭隘多疑、抑郁烦躁,等等,有的老人不能正确对待衰老的现实,在一人独处的时候常常胡思乱想,情绪紧张,心情抑郁,结果则是下坡路走得更快。

为了防止离退休抑郁症的发生,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提前做好“角色”转变的思想准备

离退休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且逐步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工作,少考虑些职业活动,多考虑些离退休后的生活,同时还可以多向亲朋好友做些咨询,为离退休后的生活做好各种准备。

2、学会自我心理保护

提高适应能力,学会自我心理保护,应注意以下几点:

(1)离退休后,离退休老人如果体格壮健、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的,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2)要培养起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写字作画,可以陶冶情操,集中注意力,利于忘却孤独寂寞,种花养鸟,须投入时间与精力,花要肥,鸟要食,须去购买,去置备;种花养鸟有一套技术和方法,钻进去,很要一番忙碌;花香宜人,鸟鸣解闷,可以帮助你摆脱烦恼,驱除孤寂,其他如参加集体文娱活动、跳舞、打太极拳、下棋、打球等,都能使你在群体内交流思想情感,消除孤独感。

(3)多用脑,脑子越用越灵,可以多看一些书报杂志,以及自己感兴趣的读物。

(4)不要对事物期望过高,期望越高越容易失望,期望不怎么高,倒容易感到满足,心胸要开阔,想象要实际。

(5)凡事要想得开,善于学会自我精神解脱。

(6)依靠伴侣、亲人和朋友取得安慰和精神的支持力量。

3、提倡敬老爱老的高尚的社会风气

家庭其他成员一定要敬老爱老,正确对待老人的离退休问题:

(1)妥善安排好老人的生活,尽量减少和避免精神刺激。

(2)鼓励和支持老人参加文体活动、园艺活动和社交活动,防止和分散老人的孤独感。

(3)及时为老人检查身体,预防和治疗身体疾病。

(4)家中发生了不愉快的事,如经济困难,儿女婚姻不幸、事业上不得志,孙儿未能考取学校,家人患了重病等,应适当瞒着老人,一旦老人了解真情,还应积极开导,以防止悲观和绝望心理的产生。

(5)要注意搞好婆媳和公媳的关系。

(6)老人丧偶或离异后,要支持老人另找伴侣,因为失去伴侣,会造成一系列身心失调和疾病,在这方面,儿女们是无法弥补的,要纠正老年人找对象的世俗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