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抑郁症及其调节(1 / 1)

大学生来到大学这一新的环境,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果这些新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大学阶段是人生可塑性较大的时期,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比人生其他阶段的心理压力、矛盾和冲突都多,尤其是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式不容乐观的形势下,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大学生迫切希望在大学期间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现象,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主动迎合社会的需求。

1、大学生产生抑郁心理的常见原因

下面谈谈诱发大学生抑郁症的各种原因:

(1)环境不适应,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习惯于他们原来熟悉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养成了在这种熟悉环境下的行为方式,形成了心理定式,进入大学后,环境骤然变化,使他们失去了可以依赖的对象,猛然间让他们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和个性,自己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这使他们感到措手不及,难以适应,以致饮食无味,坐卧不宁,思乡怀旧,心事又无处抒发,内心甚为苦恼,久而久之,产生了抑郁心理。

(2)学习方面的不适应,中学和大学的学习方法不一样,中学的教学往往是灌输式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进度、重点和作业等都由老师决定,而大学完全依靠个人,老师处于一个辅助、引导的地位,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而有些中学时的佼佼者,由于对大学的学习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从常胜将军到新集体中普通的一员,这种强烈的反差无形中会在心理上导致一种失落感,以致闷闷不乐,抑郁心理也由此产生。

(3)人际交往,大学生中,有的人或由于骄傲自满,或性格孤僻,与同学格格不入,他们往往为此苦恼,个别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能力较强,社会活动较多,但不注意处理人际关系而遭到嫉妒和孤立,有些学生不好好学习,谈恋爱,结果失恋,造成恶性循环,这样的学生都有可能产生抑郁心理,另外,大学生中,有的人家庭不睦,本人也卷入矛盾的旋涡,并为此苦恼;有的学生从小父母离异,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长期缺乏父爱或者母爱,在心理上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又不愿对别人倾诉,久而久之产生抑郁心理。

(4)自尊心和自卑感的冲突,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窘迫,在现实生活中满足不了物质需求和享受,对贫富差距悬殊不理解,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不愉快的体验强烈冲击着他们过分自尊、敏感和脆弱的心灵,心理上的长期不平衡导致抑郁心理。

(5)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实现自己上理想中的名牌大学或者没有学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对自己和生活都感到灰心失望,并由此产生抑郁心理。

2、大学生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1)在情绪上表现出强烈而持久的悲伤,觉得心情压抑和苦闷,并伴随着焦虑、烦躁及易激惹等情绪反应。

(2)在认识上表现出负性的自我评价,夸大自己的缺点,自卑、内疚,常回忆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爱往坏处想;对生活兴趣明显减退,甚至丧失了业余爱好,不愿意参加娱乐消遣,不愿过多交往,社交时缺乏自信,严重者悲观失望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3)在躯体上还可表现出明显的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感到身心疲惫,精力不足;面容忧虑,伴有叹息、呻吟或者哭泣的表情。

(4)在学习上懒散被动,言语动作迟缓,思维迟钝,对学习缺少信心,导致成绩下降。

3、学校应做的工作

对于大学生抑郁心理的预防和调节,学校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在成才教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首先,要“成才”先要“成人”,要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或规范,形成与该社会的期望相一致的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形成适应于该社会文化的人格,这是社会对“成才”的前提要求;其次,“成才”并不以“名次”为标志,能考上大学,即具备了“成才”的基本条件,但最终“才大”“才小”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每个大学生都应树立起“成才”的信心;最后,上大学不是“成才”的必要条件,素质提高才是最重要的,即使上不了大学同样也能为社会做贡献。

(2)增加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通过对大学生提供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可唤起和增强大学生个体心理的自我调节、自我防御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为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育内容上,应增加有关青年心理卫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还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精神科医生到课堂上做有针对性的专题报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同步发展。

(3)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调适,每个人所能承受的压力各有不同的限度,就像每一根琴弦各有一定的弹性限度,当精神压力变成忧虑的时候就有了“超压”之感,这时切忌把不良情绪埋藏在心底,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将情绪宣泄出来,教师通过与学生谈心或授课,减轻他们内心的紧张和压抑,制止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和极端行为的发生,并逐渐摆脱原来那种不正常的经验认知,科学地认识和对待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及就业压力等,对他人和周围事物树立正确的态度,摆脱消极认识,必要时,可组织相关的讨论,并引导这些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给他们以宣泄的机会,这对疏导情绪很有好处。

(4)引导学生创造一个和谐、互助、互谅的集体,进入大学后,“集体意识”存在着强、弱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向,强的一面源于大学生现在或将来的交往需要,大学生开始着意建立自己的交往圈子,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弱的一面在于这种交往具有明显的“交往强者,冷落弱者”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往往被冷落,导致其病情恶化,一些性格孤僻、内向的大学生也难以得到调适,因此教师在成才教育中必须引导学生创建和谐、互谅、互助的集体,让他们知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环境需要每个人付出努力,也唤醒某些大学生的同情心,这样,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就容易在理解和帮助中得到治疗或积极配合治疗,逐渐摆脱病态,恢复健康。

4、自我预防与调节

(1)正视自我,勇于接受现实,马斯洛在研究有关自我实现的实验时发现:心理健康的人对世界的知觉是客观的,他们能按照生活的真实面目来看待生活,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来正视自我,并能够坦然地接受现实中的自己,包括现实中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他们对世界的知觉是主观的,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以致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他们不能坦然地接受自己,以致自暴自弃、心灰意冷等现象。

(2)努力加强自身个性修养,每个人的个性特征都是不同的,仅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就存在着神经类型强弱、灵活性的差异,智慧高低、能力大小的差异,性格内向或外向、独立或依赖的差异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性格特征有各自不同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当一个人性格特征中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时,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成功的机会可能多些,因此,我们每一个学生应该努力加强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这也是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增强理智感,克服主观臆断;增强自制力,克服**性冲动;增强自信心,克服自暴自弃;增强利人观念,克服利己思想;增强宽容精神,克服狭隘偏见;增强法制观念,克服懦弱性格等。

(3)确立符合自己实际的抱负水平,心理障碍往往源于挫折,而一个人在心理上能否体验到挫折感,与他的抱负水平密切相关,如果自我抱负水平过高,失败的机会则更多,则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如一门功课两个人都考了80分,如果一个人原定目标为90分,他便有可能产生挫折感,而另一个人原定目标为70分,他便没有挫折感,因此,大学生在制订学习计划时,不仅要考虑目标价值的大小,还要充分考虑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如果条件不具备、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极小,即使是很有意义的目标,也不应列入计划。

(4)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大学生必须首先学会以善意的态度与人相处,而不是以敌意的态度待人;尊重别人,而不是强加于人;真正地鼓励与赞美,而不是虚伪地恭维与奉承;友好地劝告与批评,而不是粗暴地讽刺与攻击等,另外,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注意:时时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榜样,如对学生一视同仁,处事公平合理、正直无私,不拉帮结派,不扶植亲信等,教师对学生要付出朋友式的爱心、诚心、细心与耐心,如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能力,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积极分担学生生活中的忧虑与艰辛,并时常为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与情感交流铺路搭桥等。

(5)培养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情绪,实践表明,只有在健康情绪状态下,青年学生的知觉活动、思维活动,特别是智力和创造活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生活经历少,遇事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因一点小事而动感情,或振奋、激动,或丧气、失望等,因此,教育学生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是摆脱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如果大学生遇到挫折,产生烦恼、愤懑、沮丧、焦虑、彷徨等不良情绪时,应该学会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节,调节的方法有:宣泄,即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向适当的对象倾诉内心的不快,以减少内心的痛苦,现代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曾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向我们阐明宣泄的妙用,他说:“我以亲身的体会可以证实,当你处于精神痛苦时,如果有人能听你诉说衷肠,同时又不试图评判你,不替你承担责任,不打算改变你,你就会感到非常愉快,”转移,即把注意力暂时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以缓解或冲淡不愉快的心情,压抑,即靠意志的作用把不愉快的心情压在心底,不让它表现出来,以期在适当的时候再加以调节。

(6)塑造良好性格,一个人一旦拥有坚强的意志,他就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人生不会一帆风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因此苦恼和痛苦很难避免,关键是看能否在痛苦中再次振作起来,平时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做些家务,尤其是磨炼意志的事情,尝试坚持到底的乐趣,这样对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是大有好处的,同时还要树立必胜的信念,作家丁玲曾经讲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信念能使人产生坚强的意志,一个人的信念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信念会使人乐观向上,朝气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