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的抑郁状况(1 / 1)

心理抑郁是贫困大学生中较常见的情绪困扰,它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

志东是北京某著名高校的一名特困大学生,他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除了抚养他和妹妹,还得赡养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生活的贫困可想而知,在学校里志东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学生,高二时他代表省里参加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得了第一名,没等他的高兴劲过去,又一个喜讯从天而降:学校通知他出国参加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比赛,可现实的困难却冲淡了他的喜悦,出国得自己添置一套460元的统一服装,这笔钱对于他们这个一年只能吃上一次肉的穷人家庭来说,真是个天文数字。

校长知道后,在全校大会上把他和他的母亲请到了主席台,“几年来,就是这位母亲,用方便面的碎屑、咸菜和自己的血汗供养大了一位为国争光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校长交给他母亲一个纸包,“全校师生捐了800元,让志东好好考,为国争光”母亲感激得说不出话来,拉着他走到台前向师生们深深鞠躬,她的身子弯得很低,以至斑白的头发几乎拂着了台上的尘土,志东心里的兴奋突然一扫而光,一向靠成绩撑持的自尊被这几百元**涤殆尽,他觉得自己像一个无能的乞丐,正在众人面前和母亲一起跪下乞求施舍。

1996年9月志东捧着金帆奖,顺利地跨进一所名校,却发觉自己丧失了自信,名校里人才荟萃,曾有人戏言,就是掉下一片树叶,砸着的也是哪一届的高考状元,他马上感到了压力,寒酸的衣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也让志东在生活优裕的同学面前自卑,他是靠贷款上大学的,每月的生活费靠给学校清扫校园和打扫宿舍楼的楼道维持,一月300元,这是在首都维持吃穿用的最低限度,志东必须节省每一分钱。

一天下午,志东正在清扫楼道,两个女生走过他身旁,其中一个仔细打量了他一下对同伴说:“他是咱校的学生啊,以后寝室打扫卫生别雇钟点工,请他帮忙算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这话像针似的扎到他的心上,同是莘莘学子,给他们打扫卫生竟成了自己的“肥水”,难道自己是乞丐?贫困的生活造成了他过于敏感自尊的心态,名校人才荟萃的现实又使他不再是最拔尖的人物,这彻底打破了他多年来的心理平衡,逐渐,他不愿和其他人说话,封闭了自己,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他开始晚上几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还经常呕吐,脑子里像是进了水,查资料、做论文,甚至单词都背不下去志东患上了抑郁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大学生开着私家车上学,而一些特困生却要靠到处打工才能维持生计,这种两极分化的现实无疑对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造成沉重的压力,根据一所大学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有效调查的718名学生中,贫困生共有217名,对生活状况不满意的贫困生共有159人,有140名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有113名贫困生存在着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在问卷中一些贫困生谈道,“只要一有同学说自己丢了东西,我就觉得所有人的眼光都在看着我”;“我觉得老天不公,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生下来又不生在一个好人家”;等等。

贫困生主要表现为经常为一些无谓的事情心烦,感到压抑、恐惧和孤独,不容易集中精力做事,比平常话少了等,在访谈中有一位女生表示。

“我在中学时,很活泼,也爱说话,可是上了大学以后,慢慢地越来越不爱说话了”,贫困生对目前的生活和现状的不满意表现在:朋友很少,经常感受的是孤独和空虚;不认为生活会给予他们机会等,但他们存在着想积极改变现状的要求。

1、多种因素导致贫困生抑郁

调查认为,经济原因是导致学生抑郁心理产生的最主要因素,一位贫困生谈及最近的心理感受时说,“心里总是很烦,谁帮忙也摆脱不了”,问其原因,他坦言,“中学时,大家的经济条件都差不多,上大学以后,差距太大了”,可见,经济方面的原因已经成为贫困生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贫困生在应对方式上的不正确、不完善也导致了他们抑郁心理的产生,贫困生的生活要比其他同学更艰难,他们遇到的困难较多,需要通过求助才能得到解决,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倾诉的对象,然而当贫困生遇到困难时,多数是向家人和以前的同学朋友求助,这反映出他们求助模式处于不完善、不理想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尊心较强,使他们的心理戒备更重,在大学集体生活中,同学之间的利益冲突较多,使同学间的社会支持产生了障碍,再有,高校师生关系一般较为淡薄,所以学生没有信心去向老师求助;学校的专业咨询机构宣传不够,学生前去求助的也很少。

贫困生的人格特质也导致他们抑郁心理的产生,贫困生在人格特质上更多表现为内向、谨慎、情绪不稳定,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等特征,如果贫困生经常表现出沉默、谨慎、自我封闭、情绪化等特点,则会导致他们产生为一些无谓的事情心烦、总觉得别人厌恶自己、难以集中精力做事等不良心理。

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很重要,贫困生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一些家长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火或在孩子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发脾气,当着别人的面莫名其妙地打骂子女,并超过了孩子可接受的程度等,这些也成为学生产生抑郁状态的原因。

2、贫困生抑郁的表现和特点

(1)自卑和无望感,抑郁是特困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由于自卑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生活困难对他们心理造成了重大挫折,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人际交往困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特困生的心理特点,特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特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

(2)身心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成才才能彻底改变自身的处境,因此,他们能够为此而努力,但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们长时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另外,由于经济无法保证,饮食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生理要求,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物质生活匮乏,两方面的因素使他们的身心受损。

(3)问题行为较多,特困生心理问题往往表现为综合性问题,当多种因素发生作用时,情况就更为复杂和严重,调查中发现,除人际交往问题之外,比较典型的问题还有学习失败、出走、旷课、偷窃等,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存在经济困难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偏高。

3、学校应做的工作

对学校而言,在对待贫困大学生抑郁心理的预防和调节方面,应特别加强和改进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近年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有较快的发展,但基础还相当薄弱,仍需要下大力气来抓。

(2)强化育人环境,对特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他问题,因此,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特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特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深切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起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特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调查表明,低年级心理问题要比高年级严重,因此,新生入学的适应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要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除专业教育之外,要强调学习困难、专业兴趣、职业选择、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教育。

(3)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宗旨,特困生问题的解决也应遵循这一宗旨,在帮助他们解困的同时,应着重培养特困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他们奋发成才。

4、自我预防和调节

对贫困生个人而言,要加强自身修养与调节:(1)贫困生应正确看待贫困,消除虚荣心,贫困毕竟不是自己造成的,不是自己的错,贫穷并不代表比别人差,更不能说明低人一等,羡慕别的同学富有是可以理解的,但千万不可因自己贫穷而自卑、委屈,甚至觉得社会不公,内心不平衡,许多贫困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主要是虚荣心所致,所以贫困生应消除虚荣心,穷就是穷,只有勇敢、真实地面对贫困,才能消除虚荣心,才能找到克服贫困的途径,应以一颗平常心接纳自我、贫穷的家庭和清苦的现实生活,心“清”才能志远,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而不是放在花钱上。

(2)应该树立人穷志不短的信念,以自尊、自信、自强的态度面对贫困,只有志不短,才能在贫困的环境里以平常、平实、平等的心态面对生活,与他人交往时,才能保持自尊和自信,为人处世,不要太敏感,遇到要花钱自己又没有钱时,应坦言相告,而不要打肿脸充胖子,造成自己更大的心理压力;更不要为钱而折腰,甚至去干坏事,自古以来,许多伟人都是从逆境中奋起而成功的,事实证明逆境更能培养人、塑造人。

另外,贫困生应该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自己虽然贫困,但别的方面并不一定比别人差,应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展示自己的优势,如学习成绩优异、体育能力强,通过这些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敬,培养自信、自尊、自强的品格。

(3)应加强心理品质和情操的培养,提高自身接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试,寻求支持,减轻心理压力,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许多是由于心理承受力差而导致的,对此,贫困生应有意识地提高抗干扰能力,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修养,对于贫困导致的生活压力,一方面应积极寻求外部和自我支持,如申请学校贫困补贴、减免学费、助学贷款,勤工俭学,打工兼职等;另一方面要积极为自己减压,贫困生应明白,贫困对于一个人只是暂时的,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在今后摆脱贫困,贫困生还应积极转移注意力,参加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以此开阔心胸和视野,减轻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境,如心理问题严重,贫困生应找老师、知己,最好是找心理医生,寻求他们的帮助,贫困生应牢记:不要让贫困折断了自己奋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