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疗法亦称矫正疗法,此法源于行为主义理论,并运用行为主义方法来进行咨询和治疗。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的条件反射理论及其发现的条件反射作用现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主义理论创始人华生(1878—1958)的模拟恐怖实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1904—1990)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是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只有根据一个人的外显行为才能决定此人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若此人行为不正常,则此人就是异常的,所有的行为都是学习获得的,咨询人员可以通过对个体的再训练(再教育或重新建立条件反射)的方法(教他对周围环境中的刺激做新的适宜反应)和在某些方面改变他的环境的办法把不正常的行为变为正常,这就是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行为疗法有多种具体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对抗条件作用,它应用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逐步地使正常反应加强、不正常的反应消失,从而达到行为矫正的目的,也就是让患者分步骤地接触引起他敏感反应(如恐惧、焦虑、厌恶等)的事或物,由反应程度轻的逐步过渡到反应程度重的,使他逐渐习惯而消除敏感,此法常用于恐怖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另一种脱敏法是冲击疗法(又名暴露疗法、满灌法),即患者直接接触敏感的事物,并促其坚持,从而达到脱敏的目的。
(2)厌恶疗法,又称处罚消除法,此法也是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
反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咨询者帮助咨询对象将要消除的行为或症状同某种使之厌恶的或处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从而达到消除或减少不良行为的目的,此法常用于戒烟、戒酒或戒药瘾以及矫正性变态、强迫症和某些其他不良行为。
(3)模仿法,又称示范法、观摩法,这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而创立发展出来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有许多复杂的行为是不可能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作用来简单地加以控制或改变的,必须通过观摩、示范或学习,通过模仿才能获得,中国人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咨询者可设计一些程序,使咨询对象有机会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或用适当的行为取代不适当的行为。
应用行为疗法,对治疗亚健康中的某些心理疾患具有良好效果,如治疗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