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1 / 1)

认知治疗,是以纠正和改变患者适应不良性认知为重点的一类心理治疗的总称。

认知治疗以改变不良认知为主要目标,继而也产生患者情感及行为的变化,以促进心理障碍的好转,认知治疗又分为理性情绪治疗、自我指导训练、问题解决疗法及贝克(Beck)认知治疗等种类,这里重点介绍贝克认知治疗。

1、认知治疗的基本理论

贝克认为抑郁的认知理论是基于患有抑郁症者以扭曲方式来诠释多样事件的一些假设,贝克也提出虽然传统上抑郁倾向聚焦在情感的部分,但认知治疗会抓出不良功能的认知并对呈现抑郁特征的情绪、行为部分加以改变。

(1)认知三角(Cognitivetriad),认知三角,即个体与外界互动时对于自我、他人及未来所产生的认知内容,贝克认为个体若在此三个认知向度产生问题,譬如产生个人中心化的想法、极端化的想法、遵循规则的想法,就会产生负向的认知三角,并以此负向的认知来评估自我、世界及未来,一个抑郁的人可能对自己有这样的负向想法:“我是愚蠢、懦弱、失败的人,”他可能认为别人对他的看法是:“你真是个木头人、自私鬼,你真幼稚,”并且认为事情一定会越搞越糟,这种负向、自我否定的想法在个体的感受及信念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同时个体的感受和信念也会交互影响他的想法,抑郁悲观的人总是记住并回忆那些负向事件,因此会产生情绪上的困扰。

(2)自动化思考(automaticthoughts),在贝克的临床研究中,他发现个体在引**绪反应之前总是在脑海中出现一些“自动化的思考”,这种思考的出现通常是颇为自动且迅速的,而且常是模糊、不完整、不请自来的,因此个体很难加以终止,且会毫不迟疑地全盘接受,抑郁症患者通常对自己、世界及未来具有负向的自动化思考,因此他们常觉得无助、无望、寂寞,并有挫折感和罪恶感。

(3)基模(schema),基模是个人辨认外界信息进行分类、评估,解释信息并做出反应的一种认知架构,它是由过去经验的累积与不断的修正所形成,通过基模的运作,可将新的信息与过去的咨询相联结以对外界信息做出最快的解释与反应,而处理和自我有关的信息的基模称之为“自我基模(self ̄schemata)”,贝克则强调“自我基模”是处理和自我有关的信息的机构,一个人的“概念形成”遵从自我基模的运作,并决定所获得信息的处理方式。

(4)认知扭曲(cognitevedistortion),指的是错误的信息处理过程,当个体在处理外界信息时,他通常会扭曲信息以适应相关的认知基模,贝克这样描述情绪障碍者可能出现的几个认知扭曲:

①二分法、绝对的想法:对事件的想法、看法是极端的二分法或绝对,事情不是对就是错,东西不是黑就是白。

②过度类推:根据一件无关的小事,就对整个事件甚至无关的事件下结论。

③个人中心化想法:过度地把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常常以为事情都与自己有关,自己对所有事情都应该负责。

④断章取义:只看事件消极的一面而忽略它积极的一面。

⑤夸大与低估:把一件不重要的事情看得比实际重要,而把重要的事情看成毫无意义可言。

⑥任意推论:对事件乱做推理,常常根据相反的事实或毫无任何证据的支持就对事件下结论。

2、认知疗法的适应范围

(1)对轻至中度的抑郁症及非精神病性抑郁最为有效。

(2)对躯体疾病或生理功能障碍伴发的抑郁状态也有较好的疗效。

(3)内因性抑郁或精神病性抑郁,需配合药物治疗。

(4)还适用于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恐怖性强迫症、酒瘾、药瘾等。

(5)可用于治疗多种不同的身心疾病,如偏头痛、慢性疼痛等。

(6)对多动性行为障碍、冲动性行为等行为问题,也有较好疗效。

3、认知疗法的三原则

(1)你的一切情绪,都是由你的思想或认识所产生的,“你目前的思想状况怎样,你也就感觉怎样”。

(2)当你感到抑郁时,是因为你的思想完全被“消极情绪”所控制,整个世界好像在黑暗的阴影笼罩之下,你往往相信事实正如你所想象的那样糟糕。

(3)消极思想几乎总是带有严重的歪曲性,它是你几乎一切痛苦的唯一原因。

4、改变思考模式

根据认知理论的应用,当你感到沮丧时,你可以根据下面十方面去分析思考,你会发觉你是在愚弄自己:

(1)绝对化的思想,你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泾渭分明,好像一个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偶尔得了一次“良”,于是便认为自己是彻底的失败者,这种思想“会使你无休止地怀疑自己,认为不论做什么都不会及格”。

(2)过于普遍化,由于有过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你就认为在别的事上也会同样倒霉,如一个羞怯的男青年邀一个姑娘约会,被拒绝后,他对自己说:“我永远也得不到约会了,我终生将是孤独和悲惨的。”

(3)精神过滤,你看到事物的消极一面,脑中就总是想着它,好像戴上了一副特殊镜片的眼镜,把一切积极的东西都过滤了,于是你很快得出结论,认为每件事都是消极的。

(4)自我轻视,看到周围的佼佼者的许多长处,可自己的一些愿望却无力实现,因而产生自卑心理,遇事总想着自己不行。

(5)武断地乱下结论,你设想别人瞧不起你,但不去检验设想正确与否,你展望未来,尽是灾难。

(6)放大与缩小,即把自己的缺点放大,优点缩小,歪曲本来面目。

(7)情感上的推论,“我感到内疚,因此我一定干了坏事,”你的感情似乎就是思想的根据。

(8)应该论,“我应该做这件事”或者“我必须做那件事”,都是你感到内疚的思想,它们不能使你去实干一件事。

(9)乱戴帽子,如果你选择并为之努力的目的达不到,于是你想:

“我是个失败的人”,而不去想“我选择错了”,记住,你自己不可能等于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

(10)个人化,你想“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别人干什么,都是我的过失”,总有个责任问题缠绕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