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第八(1 / 1)

自非平淡,能各有名,

英为文昌,雄为武称。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物尚有之,况于人乎。)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文以英为名,武以雄为号。)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草木中,精华奇秀的称之为英,动物中傲视众群的称之为雄。所以文武双全、出类拔萃的人依此来取名。因此聪颖灵秀的人称作英,胆识超群的人称作雄,这是两种称谓的区别。

若校其分数,则互相须,(英得雄分,然后成章,雄得英分,然后成刚。)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胆者雄之分,智者英之分。英有聪明,须胆而后成;雄有胆力,须知而后立。)

如果比较这两种称谓的成分比重,就要让两者相互配合,把英才和雄才各自分成两份,然后各取对方一份,然后才能造就出英雄的品质。

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智而无胆,不能正言。)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勇而无谋,不能立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智以谋事之始,明以见事之机。)待雄之胆行之;(不决则不能行。)

怎样去证实这个论断呢?聪颖虽然是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得不到雄的胆识,那么他的思想便得不到推行。胆识是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得不到英的聪颖,那么他的事业也不会得到成功。所以英才从一开始就应该以自己的聪颖谋划,窥探其中的先机,并且等待雄才的胆识来使它得以推行。

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非力众不服,非勇难不排。)待英之智成之;(智以制宜,巧乃可成。)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譬金待水而成利功,物得水然后成养功。)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智能坐论,而明不见机,何事务之能处。)

雄才必须以自己过人的胆识气魄,让众人心悦诚服,以自己的毅力解决困难,然后等待英才的聪颖去成就事业。这样,英才和雄才才能够各自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萧何(前252~前193),秦泗水郡丰邑县(今江苏丰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楚汉战争时,萧何留守关中,不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萧何还慧眼识才,力荐韩信。高帝十一年(前196)萧何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明能循常,勇不能行,何应变之能为。)

如果一个十分聪颖的人谋划了事业的开始,也具有先见之明,洞悉了事物的规律,但是却没有胆识勇气去施行,那么也只能够坐而论道,没有办法付诸实施。

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力虽绝群,胆雄不决,何先锋之能为。)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力能先登,临事无谋,何将帅之能为。)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

如果一个人的气力超群,但没有做事的勇气和气魄,那么他只能是一个莽夫,而不能成为真正冲锋陷阵的人;如果一个人有超群的气力,也拥有做事的勇气和气魄,却缺少谋事的聪慧,那么他只能冲锋陷阵,却难以统领三军。所以事业需要足够的聪慧去谋划开始,并且有审时度势的先见之明,有身体力行的胆识和勇气才能够成为英才,张良就是这样的英才。

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张良英智多,韩信雄胆胜。)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制胜于近)雄可以为将。(杨威于远。)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

气力超群,并且有做事的勇气和胆识,智慧也足以作出正确的决断,这样的人才可以成为雄才,韩信就是这样的雄才。一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英或者雄的成分比重不同,以多的那一份来划分。所以英和雄才有了不同的命运。然而,英才和雄才都是偏才,都是只能去担任辅佐的臣子。无疑,英才可以做宰相,雄才可以当将军。如果一个人兼有了英才和雄才,就可以号令天下了,刘邦和项羽就是这样的人。

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以致智,智能役雄,何可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胆烈无前,济江焚粮。)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

然而一个人身上英才和雄才的比重,应该是英才大于雄才。缺少一些英才,则难以留住有智慧谋略的人,所以尽管项羽气力拔山盖世,也有明智的变通,但却不能采纳良言,不能很好地任用颇具智慧的范增,以致陈平这样的人都离他去了。

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才归之,两得其用,(雄既服矣,英又归之。)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胜在于身,则能胜物。)

然而刘邦身上的英才比雄才略多一些,所以众多的雄才和英才都乐于效忠于他,两种人才都得到了很好地运用。所以刘邦能够吞并秦国,灭掉燕国,成就天下霸业。因此一个人身上英才和雄才的多少是决定胜负的先天因素。

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内无主于中,外物何由入。)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无名以接之,智者何由往。)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兕虎自成群也。)英能得英,不能得雄。(鸾凤自相亲也。)

只有英才成分而没有雄才成分,那么雄才就不会效忠;只有雄才成分而没有英才成分,英才就不会效忠。

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武以服之,文以绥之,则业隆当年,福流后世。)

所以有雄才的人能招纳同样有雄才的人,却招纳不到有英才之人。有英才的人能招纳同样有英才的人,却招纳不到有雄才之人。只有同时具备英才和雄才的成分,才能同时招纳英才和雄才,才能成就大业。

【释评】

《英雄》篇可以看作是对如何成就事业的一种解读。作者认为既有才智又有胆气的才可以成为英雄,才可以成就事业。本篇在讨论这种杰出人物素质的时候是分开解读的,先解释何为英,后解释何为雄。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是深谙自然之理的,可以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评析来达到解读人间道理的目的。

《英雄》篇虽然对具备才智的英和具备胆气的雄的本质都极为推崇,但目的却是为了比较出两者的缺点和不足,来探究得出只有才智和胆气兼具的英雄才可以成就事业的道理。本篇章对想成就事业的人作了一个前瞻性的素质报告,只有具备才智和胆气,能够称之为英雄的人才可以成就事业。兼备英与雄的素质,能役使英与雄的人可以掌管天下,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作者这种关于英与雄的观点很符合当时的社会潮流,但现今文明社会,不同于血腥的乱世,但各个行业的涌现也注定会造就一批各行业的英雄,所以《英雄》之篇在现今社会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对于本篇内容的理解也不宜过分尊崇,应该学会有所变通,现今社会是一个讲究合作的社会,如果自己具备英的素质,何不找个具有雄的素质的人合作,这样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同理,只具备雄的素质的人同样可以找个具备英的素质的人合作成就一番事业。凡此道理,都可以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