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才异品,志各异归,
观其通否,所格者八。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也是一位识人用人的明主。汉武帝有着明确的人才规划,他在重用卫青时就着手锻炼霍去病,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不断更新和提高人才的战略思维和整体素质。同时,汉武帝还注重引进外部人才,正是原匈奴小王赵信给汉朝骑军带来了先进的战术,所以《汉书》中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或慈欲济恤而吝夺某人,或救济广厚而乞醯为惠。)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愠作,则常度可审。)三曰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征质相应,睹色知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依讦似直,仓卒难明。察其所安,昭然可辨。)
观察人物有八种不同的方法,第一个是观察他吝夺济恤的态度,来辨明他对于善恶的分辨。第二个是观察他的谈吐神色,借此来审视他日常的生活准则态度。第三个是观察他的本质内涵,以此来得知他的名声与实质是否相符。第四个是观察他行事的动机和因由,以此来得知他的言行是否一致。
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纯爱则物亲而情通,纯敬则理疏而情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得其所欲则恕,违其所欲则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讦刺虽短,而长于为直。)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虽体众材,而材不聪明,事事蔽塞,其何能达。)
第五个是观察他的兼爱和敬重,以此来得知他是否通晓情理。第六个是观察他的情趣和欲望,来辨别他的思想品德。第七个是观察他的短处,以此来得知他的长处。第八个是观察他是否聪颖明慧,以此来得知他能够在什么地方有所作为。
何谓观其夺救,以明间杂?夫质,有至有违,(刚质无欲,所以为至。贪情或胜,所以为违。)若至胜违,则恶情夺正,若然而不然。(以欲胜刚,以此似刚而不刚。)
为什么说观察一个人吝夺济恤的态度,就可以了解他对于善恶的分辨呢?人的性情本质都有两个截然相反的方面,如果正面的不能战胜反面的,那么人的性情就会为邪恶所取代。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如此,但本质却并不是这样的。
故仁出于慈,有慈而不仁者;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厉必有刚,有厉而不刚者。
一般来说,慈善必然产生仁爱,然而却也有慈善并不仁爱的人。仁爱必然懂得体恤,然而却也有仁爱并不懂得体恤的人。严厉必然产生刚强,然而却也有严厉并不刚强的人。
若夫见可怜则流涕,(慈心发于中。)将分与则吝啬,是慈而不仁者。(为仁者必济恤。)睹危急则恻隐,(仁情动于内。)将赴救则畏患,是仁而不恤者。(为恤者必赴危。)
如果看见可怜的人就痛哭流涕,一旦施舍东西给可怜人的话则变得十分吝啬,这就是慈善却并不仁爱的人;目睹危难之中的人就会内心为此感到焦急而产生恻隐之心,但将要去赶赴救援的时候却总是患得患失,这就是仁爱却并不懂得体恤的人。
处虚义则色厉,(精厉见于貌。)顾利欲则内荏,是厉而不刚者。(为刚者必无欲。)然而慈而不仁者,则吝夺之也。(爱财伤于慈。)仁而不恤者,则惧夺之也。(恇怯损于仁。)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利欲害于刚。)
夸夸其谈的时候面色凝重,一本正经,顾及欲望利益的时候内心却变得十分脆弱不堪,这只是严厉而不是刚强。慈善却不仁爱的人,是吝啬战胜了慈善。仁爱却不体恤的人,是畏惧战胜了仁爱。严厉却不刚强的人,是欲望战胜了刚强。
故曰:慈不能胜吝,无必其能仁也;(爱则不施,何于仁之为能。)仁不能胜惧,无必其能恤也;(畏懦不果,何恤之能行。)厉不能胜欲,无必其能刚也。(情存利欲,何刚之能成。)
霍去病(前140~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时杰出的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因此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
所以说:慈善不能战胜吝啬的,必然无法成就仁爱;仁爱不能战胜畏惧的,必然无法体恤他人;严厉不能战胜欲望的,必然无法成就刚强。
是故,不仁之质胜,则伎力为害器;(仁质既弱而有伎力,此害己之器也。)贪悖之性胜,则强猛为祸梯。(廉质既负而性强猛,此祸己之梯也。)亦有善情救恶,不至为害;(恶物宜翦而除,纯善之人怜而救之,此稠厚之人,非大害也。)
因此,不仁爱的本质获得胜利,那么就算能力再强大也只是为害的工具。贪欲的本性获得胜利,那么就算再刚强勇猛也只是促进祸患上升的阶梯。也有好心救了坏人的情况发生,但这不至于演变成自身的坏事。
爱惠分笃,虽傲狎不离;(平生结交情厚分深,虽原壤夷俟而不相弃,无大过也。)助善者明,虽疾恶无害也;(如杀无道以就有道,疾恶虽甚,无大非也。)救济过厚,虽取人不贪也。(取人之物以有救济,虽讥在乞醯,非大贪也。)
如果两个人相互之间的感情真挚笃定,就算是有偶尔的恶语相加也不至于导致彼此的分离隔阂;如果为了帮助好人,发扬善德,那么就算以非常的手段对待恶人也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如果为了救济仁爱厚道的人,那么就算是夺取了别人的财物也不能视为贪得无厌。
是故,观其夺救,而明间杂之情,可得知也。(或畏吝夺慈仁,或救过济其分,而平淡之主顺而恕。)
所以观察一个人吝夺济恤的态度,辨识不同性情相互间杂的情况,就能对他进行观察和了解。
何谓观其感变,以审常度?夫人厚貌深情,将欲求之,必观其辞旨,察其应赞。(视发言之旨趣,观应和之当否。)夫观其辞旨,犹听音之善丑;(音唱而善丑别。)察其应赞,犹视智之能否也。(声和而能否别。)故观辞察应,足以互相别识。(彼唱此和,是非相举。)
为什么说观察一个人感情的变化,可以借此来审视他日常的生活准则呢?因为人经常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声色表情之下,如果想要探求他内心真实的感情,一定要先观察他言辞的主旨,观察他应和赞同的内容。所以观察一个人言辞的主旨,就好像赏鉴音乐的优劣一样;观察他的应和赞扬,就可以看出他对事物不同的评价的标准。那么观察一个人的应和赞扬足能够对这个人作出客观的了解和认识。
然则论显扬正,白也;(辞显唱正,是曰明白。)不善言应,玄也;(默而识之,是曰玄也。)经纬玄白,通也;(明辨是非,可谓通理。)移易无正,杂也;(理不一据,言意浑杂。)先识未然,圣也;追思玄事,睿也;见事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心虽明之,常若不足。)
论辩清楚,彰显正道的是明白的人;言简意赅,能够使人领会的是深具深意奥妙的人;能够明辨是非的是通情达理的人;言语混杂,中心不明确是思想混乱的人;能够未卜先知的,是圣贤的人;能够心思缜密、很好调理细微事物的,是睿智的人;见识过人的是明智的人;内心聪慧却不外露的,是智慧的人。
微忽必识,妙也;(理虽至微,而能察之。)美妙不昧,疏也;(心致昭然,是曰疏朗。)测之益深,实也;(心有实智,探之愈精,犹泉滋中出,测之益深也。)假合炫耀,虚也。(道听途说,久而无实。犹池水无源,泄而虚竭。)自见其美,不足也;(智不赡足,恐人不知以自伐。)不伐其能,有馀也。(不畏不知。)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谦虚和蔼。文帝、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却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为他痛哭,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能够辨别细微事物的人是神奇的人;心思灵动却不芜杂的人是性格开朗的人;喜欢寻根究底,探寻真知的人是有真正才干的人;喜欢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人,是虚妄的人;只能看见自己的优点的人是浅薄的人;不喜欢自夸的人,是才能富足的人。
故曰:凡事不度,必有其故。(色貌失实,必有忧喜之故。)忧患之色,乏而且荒;(忧患在心,故形色荒。)疾之色,乱而垢杂;(黄黑色杂,理多尘垢。)喜色,愉然以怿;愠色,厉然以扬;妒惑之色,冒昧无常;(粗白粗赤,愤愤在面。)及其动作,盖并言辞。(色既发扬,言亦从之。)
所以说,如果一件事情不按照一定的规律去施行,一定有它的原因。如果一个人内心焦躁,那么他的面容就会很疲惫;如果身体抱恙的人,面貌就会憔悴不堪;如果一个人内心愉悦,那么他的表情就会欣喜异常;如果一个人内心愤怒,面部表情就会十分狰狞夸张;如果内心反复无常或者心怀抵触,那么表情就会十分迷惑复杂;一个人表情的变化总是会伴随言语的变化。
是故,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心恨而言强和,色貌终不相从。)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不自尽,故辞虽违而色貌可信。)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愤怒填胸者,未言而色貌已作。)言将发而怒气送之者,强所不然也。(欲强行不然之事,故怒气助言。)
如果一个人的言语十分欢愉而表情却与之不相符合,那么他的内心肯定是和言语相背离的;如果一个人的言语失误很多,然而表情却十分厚道恳切,这个人是属于言辞迟钝的人;言语还没有来得及发出来,表情已经把内心的想法表露无遗的人,是比较容易激动的人;刚开始说话,心中的感情已经呼之欲出了,表明此人在压制内心的感情。
凡此之类,征见于外,不可奄违,(心欢而怒容,意恨而和貌。)虽欲违之,精色不从,(心动貌从。)感愕以明,虽变可知。(情虽在内,感愕发外,千形万貌,粗可知矣。)是故,观其感变,而常度之情可知。(观人辞色而知其心,物有常度,然后审矣。)
上面的这些情况,表象很明显地展现在外面,是无法完全掩盖的,即便想去掩盖,那么他的神色也完全地把他内心的想法表现了出来。内心的感情即使稍微有所变化,也是可以辨别出来的,所以说观察一个人感情的变化,可以审视他日常的生活准则。
何谓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则至质相发,而令名生矣。(二至,质气之谓也。质直气清,则善名生矣。)
为什么说观察人的本质内涵,可以以此来得知他的名声与实质是否相符呢?大凡偏才的人,具有两种或以上的品质,这些品质可以相互促进,那么他就会因此获得良好的名声。
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骨气相应,名是以美。)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气既清矣,力劲刚烈。)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智既劲矣,精理则能称。)智直强悫,则任名生焉。(直而又美,是以见任。)
骨干直爽、神气清雅的人具有美好的名声;神气清雅、力度勇猛的人具有强健的名声;心智聪颖、理义通达的人具有能干的名声;聪慧贤知的人具有诚信的名声。
集于端质,则令德济焉;(质徵端和,善德乃成。)加之学,则文理灼焉。(圭玉有质,莹则成文。)是故,观其所至之多少,而异名之所生可知也。(寻其质气,览其清浊,虽有多少之异,异状之名,断可知之。)
在这些美好的品格之上加上端正的品格,那么这个人就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如果再加之学习,这个人就是一个知书达礼的人;所以观察一个人的本质内涵,可以以此来得知他的名声与实质是否相符。
何谓观其所由,以辨依似?夫纯讦性违,不能公正;(质气俱讦,何正之有?)依讦似直,以讦讦善;(以直之讦,计及良善。)纯宕似流,不能通道;(质气俱宕,何道能通。)依宕似通,行傲过节。(似通之宕,容傲无节。)
为什么说观察一个人行事的动机和缘由,可以以此得知他的言行是否一致呢?当面揭发别人的隐私来剖析观察别人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么对待人显得很不公正。所以当面揭发别人的隐私看起来是很正直的行为,但本质却是在变相地攻击诘责别人。
故曰: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直人之讦,讦恶惮非,纯讦为讦,讦善剌是。)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所以为宕则异。(通人之宕,简而达道。纯宕,傲僻以自恣。)然则何以别之?
故意放纵自己的行为,看起来是放浪不羁,但却很容易使人遁入歧途。这样去放纵自己,看似洒脱,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雅士一样,但行为上却是没有礼数教养。所以,正直洒脱的人也放纵,**的人也放纵,虽然他们放纵的行为是相同的,但放纵的原因却是大大不同的。怎么才可以划分这两者之间的不同呢?
直而能温者,德也;(温和为直,所以为德。)直而好讦者,偏也;(性直过讦,所以为偏。)讦而不直者,依也。(纯讦似直,所以为依。)道而能节者,通也;(以道自节,所以为通。)通而时过者,偏也;(性通时过,所以为偏。)宕而不节者,依也;(纯宕自通,所以为依。)偏之与依,志同质违,所谓似是而非也。(质同通直,或偏或依。)
性格耿直温和的人是有德行的人,耿直却爱揭露别人短处的人是偏颇的人,不正直好揭露别人短处的人是行为模糊的,知道理、懂礼节的人是通达的,通达而言行过分的人是偏颇的,放纵而没有分寸的人是行为模糊的,偏颇和模糊的行为一样,性质却不同,也就是表里不一。
是故,轻诺似烈而寡信,(不量己力,轻许死人,临难畏怯,不能殉命。)多易似能而无效,(不顾材能,日谓能办,受事猖獗,作无效验。)进锐似精而去速,(精躁之人,不能久任。)诃者似察而事烦,(谴诃之人,每多烦乱。)讦施似惠而无成,(当时似给,终无所成。)面从似忠而退违,(阿顺目前,却则自是。)此似是而非者也。(紫色乱朱,圣人恶之。)
有的人很轻易地向人许下诺言,看似十分义气,实际上却从不遵守;有的人灵变活泛,看上去八面灵通,很有才干,但实际做事却达不到效果;有的人看似积极进取,实际上却只是为了追求速度而已;有的人喜欢指出别人的错误,看上去善于明察,实际上只是让事情变得复杂而已;有的人面露顺从,看似中肯,实际上却在背地里使反劲。以上这些,都属于似是而非者。
亦有似非而是者。(事同于非,其功实则是。)大权似奸而有功,(伊去太甲,以成其功。)大智似愚而内明,(终日不违,内实分别。)博爱似虚而实厚,(泛爱无私,似虚而实。)正言似讦而情忠。(譬帝桀纣,至诚忠爱。)夫察似明非,御情之反;(欲察似类审,则是非御,取人情反复明之。)有似理讼,其实难别也。(故圣人参讯广访,与众共之。)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得其实?(若其实可得,何忧乎兜,何迁乎有苗。是以昧旦晨兴,扬明仄陋,语之三槐,询九棘。)
也有似非而是者:战略性的权变好像是奸诈,其实能够成就功业;有大智慧的人好像愚钝,其实内心最为明察;广博的仁爱之人似乎空虚,其实最为深厚;正直的言谈者好像是攻击别人,其实他表现的情感最为忠诚。观察其中的奥妙,好像道理很通达,但实际上却难以鉴别,如果不是天下最精明的人,谁又会了解其中的真实呢?
故听言信貌,或失其真;(言讷貌恶,仲尼失之子羽。)诡情御反,或失其贤;(疑非人情,公孙失之卜式。)贤否之察,实在所依。(虽其难知,即当寻其所依而察之。)是故,观其所依,而似类之质,可知也。(虽其不尽得其实,然察其所依似,身其体气,粗可几矣。)
观察一个人的神色,倾听一个人的言语,有时候未必会对事物了解清楚,有时候可能会因为相信了现实表露的假象而失去贤才。观察贤才的时候,要善于观察他的言行所表现出的真实内容。所以观察一个人行事的动机和因由,可以得知他的言行是否一致。
何谓观其爱敬,以知通塞?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爱生于父子,敬立于君臣。)是故,《孝经》以爱为至德,(起父子之亲,故为至德)以敬为要道;(终君臣之义,故为道之要。)《易》以感为德,(气通生物,人得之以利养。)以谦为道;(尊卑殊别,道之次序。)《老子》以无为德,(施化无方,德之则也。)以虚为道;(寂寞无为,道之伦也。)《礼》以敬为本;(礼由阴作,肃然清净。)《乐》以爱为主。(乐由阳来,欢然亲爱。)
为什么说观察一个人的兼爱和敬重,可以得知他前途是否顺利?做人的道理中最普通根本的莫过于爱和敬。所以,《孝经》把仁爱作为最崇高的道德,把敬作为最崇高的正理。《易》把感恩作为道德,把谦和作为正理。《老子》把无为作为道德,把虚心作为正理。《礼》把敬爱作为根本。《乐》把仁爱作为主旨。
然则,人情之质,有爱敬之诚,(方在哺乳,爱敬生矣。)则与道德同体,动获人心,而道无不通也。(体道修德,故物顺理通。)然爱不可少于敬,少于敬,则廉节者归之,(廉人好敬,是以归之。)而众人不与。(众人乐爱,爱少,是以不与。)爱多于敬,则虽廉节者不悦,而爱节者死之。(廉人寡,常人众,众人乐爱,致其死,则事成业济。是故爱之为道,不可少矣。)
人的本性之中,有爱和敬的真诚,那么就可以感天动地,得到人心,那么行事的道路就会畅行无阻。然而仁爱不可以小于敬重。如果仁爱小于敬重的话,就仅仅有廉洁清正的人会效忠他,大多数人不会接纳他。仁爱多于敬重的话,虽然廉洁清正的人不甚满意,但得到他恩惠的人会心甘情愿地效忠于他。
何则?敬之为道也,严而相离,其势难久;(动必肃容,过之不久。逆旅之人,不及温和而归也。)爱之为道也,情亲意厚,深而感物。(煦渝笃密,感物深感,是以翳桑之人,倒戈报德。)是故,观其爱敬之诚,而通塞之理,可得而知也。(笃于慈爱,则温和而上下之情通。务在礼敬,则严肃而外内之情塞。然必爱敬相须,不可一时而无。然行其二义者,常当务令爱多敬少,然后肃穆之风可得希矣。)
这是为什么呢?敬重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规范,因为严肃和紧张让人产生隔膜,这样的话,不容易保证长久的和谐。仁爱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情思紧致,很容易感动人。所以观察一个人的兼爱和敬重,可以得知他前途是否顺利。
何谓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夫人之情有六机:杼其所欲则喜,(为有力者誉乌获,其心莫不忻焉。)不杼其所欲则怨,(为辨给者称三缄,其心莫不忿然。)以自伐历之则恶,(抗己所能以历众人,众人所恶。)以谦损下之则悦,(卑损下人,人皆喜悦。)犯其所乏则婟,(人皆悦己所长,恶己所短。故称其所短,则婟戾忿肆。)以恶犯婟则妒。(自伐其能,人皆所恶也,称人之短,人所婟也。今伐其所能,犯人所婟,则妒害生也。)此人性之六机也。
为什么说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情趣和欲望,就可以来辨别他的思想品德的优劣呢?人的情感有六种基本的表现: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就表现为喜悦;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就表现为愤懑不得志;如果别人说才能超过自己,就表现为厌恶;如果别人对自己谦和恭顺,就表现为自得满意;如果别人揭露自己的短处,就表现为嫉恨;如果别人以他的优点来对比自己相应的缺点,就表现为忌恨。这就是人的情感的六种基本表现。
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志之所欲,欲遂已成。)故烈士乐奋力之功,(遭难而力士奋。)善士乐督政之训,(政修而善士用。)能士乐治乱之事,(治乱而求贤能。)术士乐计策之谋,(广算而求其策。)辨士乐陵讯之辞,(宾赞而求辨给。)贪者乐货财之积,(货财积,则贪者容其求。)幸者乐权势之尤。(权势之尤,则幸者窃其柄。)
人之常情,没有人不想达成自己的志愿,大展宏图的。所以刚烈的人喜欢发愤图强,建功立业;良善的人喜欢监察政令法度;具有才干的人喜欢治理纷乱;善于谋术的人喜欢研究计谋策略;善辩的人喜欢高傲地去责问别人;贪婪的人喜欢积聚钱财;备受宠爱的人喜欢炫耀资本。
苟赞其志,则莫不欣然,是所谓杼其所欲则喜也。(所欲之心杼尽,复何怨乎?)若不杼其所能,则不获其志,不获其志则戚。(忧己才之不展。)
如果他们的志愿都可以达成,那么他们必然是快乐的。也就是说,如果他们的欲望都得到了满足,就会十分的欣喜高兴;如果他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失意悲伤。
是故功力不建则烈士奋,(奋,愤不能尽其材也。)德行不训则正人哀,(哀,哀不得行其化。)政乱不治则能者叹,(叹,叹不得用其能。)敌能未弭则术人思,(思,思不得运其奇。)货财不积则贪者忧,(忧,忧无所收其利。)权势不尤则幸者悲,(悲,悲不得弄其权。)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郡(今河北景县)人。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道、阴阳诸家思想,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所以,如果无法建功立业,刚烈的人就会十分激愤;如果法度政令无法很好就绪,良善的人就会十分哀伤;如果纷乱的局面得不到治理,具有才干的人就会嗟叹不已;如果敌人没有被打败,那么善于谋术的人就会一直研究计谋策略;如果财物没有积聚,那么贪婪的人就会十分忧愁;如果权势得不到彰显,那么受上宠的人就会感到悲凉。
是所谓不杼其能则怨也。(所怨不杼其能悦也。)人情莫不欲处前,故恶人之自伐。(皆欲居物先,故恶人之自伐也。)自伐,皆欲胜之类也。是故自伐其善则莫不恶也,(恶其有胜己之心。)是所谓自伐历之,则恶也。(是以达者终不自伐。)
这就是不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产生的忿恨。人之常情,人人都想争先取功,所以厌恶别人夸夸其谈。自夸都是为了想胜过别人,所以自夸都会遭到别人的嫉恨,所有的人都嫉恨以自己的优点来压制别人的人。
人情皆欲求胜,故悦人之谦;谦所以下之,下有推与之意。是故,人无贤愚,接之以谦,则无不色怿;(不问能否,皆欲胜人。)是所谓以谦下之则悦也。(是以君子终日谦谦。)
人的本质都希望自己胜过别人,所以都喜欢别人谦逊,谦逊就是甘愿处在别人的下面,甘愿处在别人下面就有推让的意味,所以不管是圣者或是愚者都喜欢别人降低姿态谦逊地和自己说话。这就是谦逊为人就惹人喜爱的道理。
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见其所长。(称其所长则悦,称其所短则愠。)是故,人驳其所短,似若物冒之,(情之愤闷,有若覆冒。)是所谓驳其所伐则婟也。(覆冒纯塞,其心婟戾。)
人的本质都喜欢掩盖自己的短处,展现自己的长处。所以别人批驳自己的短处,内心就十分愤恨,就好像有东西罩住了一样。这就是触及了别人的短处就会惹人怨怒的道理。
人情陵上者也,陵犯其所恶,虽见憎未害也;(虽恶我自伐,未甚疾害也。)若以长驳短,是所谓以恶犯婟,则妒恶生矣。(以己之长,驳人之短,而取其害,是以达者不为之也。)
人的本质都喜欢批驳处在自己上面的人。触及冒犯他所厌恶的人或事,虽然会招致憎恨,但还不至于导致祸患。如果以自己的长处来批驳别人的短处,这就是冒犯了别人短处,触及了别人厌恶的地方,就会导致别人的嫉恨。
凡此六机,其归皆欲处上。(物之自大,人人皆尔。)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知物情好胜,虽或以小犯己,终不校拒也。)不校则无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务行谦敬,谁害之哉。)
以上这六种情况,都可以归咎为人都有想处在上风的欲望。因此君子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受到小人的触及冒犯却不与之计较。不与之计较,就显得十分谦逊礼让,也就可以避免无妄的祸患。
小人则不然,既不见机,(不达妒害之机。)而欲人之顺己。(谓欲人无违己。)以佯爱敬为见异,(孔光逡巡,董贤欣喜。)以偶邀会为轻;(谓非本心忿其轻己。)苟犯其机,则深以为怨。(小人易悦而难事。)是故,观其情机,而贤鄙之志,可得而知也。(贤明志在退下,鄙劣志在陵上。是以平淡之主,御之以正,训贪者之所忧,戒幸者之所悲。然后物不自伐,下不陵上,贤否当位,治道有序。)
然而小人的做法却恰恰相反,这些人不能够很好地见机行事,一味地想要别人去尊崇膜拜自己,以虚假的谦逊来获得别人的赞扬,如果别人不是经常想起邀请自己,就会认为别人十分无礼傲慢,如果别人稍微侵犯了自己的一点利益,就会产生毒怨。所以观察一个人的情趣和欲望,就可以来辨别他思想品德的优劣。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智不能周也。)故直之失也讦,(刺讦伤于义,故其父攘羊,其子证之。)刚之失也厉,(刚切伤于理,故谏君不从,承之以剑。)和之失也懦,(愞弱不及道,故宫之奇为人挠,不能强谏。)介之失也拘。(拘愚不达事,尾生守信,死于桥下。)
为什么说观察一个人的短处,就可以得知他的长处呢?每个偏才的人都有他的短处。所以耿直的人短处是在诘责别人的时候丝毫不知道讲究情面;刚强的人短处是为人处事的时候过于刚猛亢肃;柔顺谦和的人短处是有时候过于软弱;高洁孤傲的人短处是做事死板,不知道变通。
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用人之直,恕其讦也。)讦也者,直之征也。(非讦不能为直。)
如果耿直的人不严厉诘责,就成不了正直的人。如果赞颂他的正直,也应该接受他的严厉诘责。严厉诘责正是正直人的标志。
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用人之刚,恕其厉也。)厉也者,刚之征也。(非厉不能为刚。)
如果刚强的人为人处事不刚猛亢肃,就成不了刚强的人,如果欣赏他的刚强,也就应该包容他做事刚猛亢肃。做事刚猛亢肃恰恰是刚强的人的标志。
和者不懦,无以保其和;既悦其和,不可非其懦;(用人之和,恕其懦也。)懦也者,和之征也。(非懦不能为和。)
柔顺谦和的人如果不柔弱就无法很好地保持心平气和、谦和柔顺。既然喜欢他的谦和,就不可以批评他的柔弱。柔弱正是谦和柔顺人的标志。
介者不拘,无以守其介;既悦其介,不可非其拘;(用人之介,恕其拘也。)拘也者,介之征也。(非拘不能为介。)
高洁孤傲的人如果不死板,就成不了高洁孤傲的人,如果赞颂他的高洁孤傲,那么对于他的做事死板也应该进行包容。做事死板正是高洁孤傲人的标志。
然有短者,未必能长也;(纯讦之人,未能正直。)有长者必以短为征。(纯和之人,征必懦弱。)是故,观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欲用其刚,必采之于厉。)
有短处的人不一定就有长处,但有长处的人就一定会有短处。所以观察一个人的短处,就可以以此来得知他的长处。
何谓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夫仁者德之基也,(载德而行。)义者德之节也,(制德之所宜也。)礼者德之文也,(礼,德之文理也。)信者德之固也,(固,德之所执也。)智者德之帅也。(非智不成德。)
为什么说观察一个人是否聪颖明慧,就可以得知他能够在什么地方有所作为?仁,是道德根基;义,是道德节操;礼,是道德的表现;信,是道德支柱;智,是道德表率。
夫智出于明,(明达乃成智。)明之于人,犹昼之待白日,夜之待烛火;(火日所以照昼夜,智达所以明物理。)其明益盛者,所见及远,(火日愈明,所照愈远,智达弥明,理通弥深。)及远之明难。(圣人犹有不及。)是故,守业勤学,未必及材;(生知者上,学能者次。)材艺精巧,未必及理;(因习成巧,浅于至理。)理意晏给,未必及智;(理成事业,昧于玄智。)智能经事,未必及道;(役智经务,去道远矣。)
智慧来源于明达,明达对于人来说,就好像白天等待的太阳,夜晚等待的烛火。越明达的人,他的见识越广博深远,但要做到见识深远以致于明达却是十分困难的。每天勤奋好学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人才;技艺精巧,也不一定能深谙明理;言辞丰富的人,不一定能领会精深道理;心思聪颖善于理事的人,不一定能瞰悟真知的大道。
道思玄远,然后乃周。(道无不载,故无不周。)是谓学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道智玄微,故四变而后及。)道也者,回复变通。(理不系一,故变通之。)
只有对道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思考,然后才能够周全万事,无所不能。这就是勤奋学习不如精通技艺,精通技艺不如深谙道理,深谙道理不如心思聪颖,心思聪颖不如懂得真知的大道。道,回环变通,没有规律可循,但却博大精深。
是故,别而论之,各自独行,则仁为胜;(仁者济物之资,明者见理而已。)合而俱用,则明为将。(仁者待明,其功乃成。)故以明将仁,则无不怀;(威以使之,仁以恤之。)以明将义,则无不胜;(示以断割之宜。)以明将理,则无不通。(理若明练,万事乃达。)
因此换个思路来考量的时候,每种才德都独自发扬,那么仁就会显得最为崇高。合在一起运用的时候,明达的地位就最高。所以,如果以明达来指导仁,就会让众人诚服;以明达来指导义,就会无往不胜;以明达来指导理,就会无往不通。
然则,苟无聪明,无以能遂。(暗者昧时,何能成务成遂。)故好声而实不克则恢,(恢迂远于实。)好辩而礼不至则烦,(辞烦而无正理。)好法而思不深则刻,(刻过于理。)好术而计不足则伪。(诡诬诈也。)
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那么什么也办不成功。所以追求良好的名望,但实际却空洞无物;善于言辞但没有道理,就显得烦琐;制定法度但却考虑不够深入,就显得过分苛责;喜欢权术但却计谋不足,那么就显得虚伪。
是故,钧材而好学,明者为师;比力而争,智者为雄;等德而齐,达者称圣,圣之为称,明智之极明也。(是以动而为天下法,言而为万世范,居上位而不亢,在下位而不闷。)是以观其聪明,而所达之材可知也。
所以具有相同才能的人共同进行学习,那么聪颖的人就会称为师范。力量相同的人进行争斗,那么智慧的人就会称霸。相同品德的人,明达的人就会成为圣者。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是因为他的聪慧明达到了极高的地步。所以说观察一个人是否聪颖明慧,就可以得知他能够在什么地方有所作为。
【释评】
《八观》之篇很详尽地剖析了八种审察人才的角度。总括起来就是,看心性的善恶,看感情的变化,看品质与名声的偏离,看做事的动机,看爱敬,看欲望诉求,看缺陷,看聪慧。作者对于这八个角度的评析可以说是很全面的,从表情变化,到心性善恶,无不涉及。
从本篇章的叙述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传统道德是何其的崇扬,把心里的善性和对人的爱敬给出了极高的评析。或许有的人说如此详尽地去审察一个人有必要吗?不是有些过于繁琐了吗?其实不然,人才的品类不同,身上所具有的本质和行为表现也必然有所不同,作者所述不是单纯地去品评识别一个人才,而是适用于所有对于不同人才的识别。作者在这个篇章的阐述尤为注意对人物内心的辨别分析,抓住了人心中善恶的斗争,以及人的爱敬。同时对人周围事物的考察也列入了对人才的识别之列,可谓详尽有致,面面俱到。
察言观色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适用于对人才的识别。本篇不仅察言观色,而且观行,观理,观人的欲望诉求,这就是智者之理,适宜万千的道理。现今社会,如果领导者想要寻找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得力人才,八观之理是可以尽用的,而人才自身也可以根据八观所述,提高自身的修养行为,以达到在行业出类拔萃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