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理第四(1 / 1)

材既殊途,理亦异趣,

故讲群材,至理乃定。

夫建事立义,莫不须理而定;(言前定则不惑,事前定则不踬。)及其论难,鲜能定之。夫何故哉?盖理多品而人异也。(事有万端,人情舛驳,谁能定之。)夫理多品则难通,人材异则情诡;情诡难通,则理失而事违也。(情诡理多,何由而得?)

如果要成就一番事业,建立一种制度,需要遵循一定的道理。但一涉及到道理论辩,就很难得出具体的结论,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因为道理有很多种,人才也各有不同吧。道理越多,就越难达成共识;人才的能力各不同,性情也会各不相同。性情难以沟通,就会导致道理难以达成共识,道理与事实相违背。

夫理有四部,(道义事情,各有部也。)明有四家,(明通四部,各有其家。)情有九偏,(以情犯明,得失有九。)流有七似,(似是而非,其流有七。)说有三失,(辞胜理滞,所失者三。)难有六构,(强良竞气,忿构有六。)通有八能。(聪思明达,能通者八。)

道理有四种,明达智慧有四家,性情有九种偏失,似是而非的表现有七种,论辩述说有三种失误,苛责诘难会导致六种后果,聪慧智达则具备八种才能。

若夫天地气化,盈虚损益,道之理也。(以道化人,与时消息。)法制正事,事之理也。(以法理人,务在宪制。)礼教宜适,义之理也。(以理教之,进止得宜。)人情枢机,情之理也。(观物之情,在于言语。)

天地之间万物的变化、圆满或者亏损都是大道运行的道理。建立法制来处理事物,是人事的常理。礼仪教化,使人的行为适宜是施行道义的常理。性情的不同变化则是人情的常理。

四理不同,其于才也,须明而章,明待质而行。是故,质于理合,合而有明,明足见理,理足成家。(道义与事,情各有家。)

四种道理各不相同,对于不同的人才来说,必须明白通达才能懂得道理,明白通达又必须依据人的资质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所以人的才能和道理相互结合才能表现出人的明白通达,当明白通达到极高的程度才可以发现道理,道理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自成一大家,一个派别。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人,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其杰出弟子有张仪、苏秦、孙膑、庞涓,生前著有谋略典籍《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融入了管理组织、识人用人、言辞游说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是故,质性平淡,思心玄微,(容不躁扰,其心详密。)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以道为理,故能通自然也。)质性警彻,权略机捷,(容不迟钝,则其心机速。)能理烦速,事理之家也;(以事为理,故审于理烦也。)质性和平,能论礼教,(容不失适,则礼教得中。)辨其得失,义礼之家也;(以义为礼,故明于得失也。)质性机解,推情原意,(容不妄动,则原物得意。)能适其变,情理之家也。(以情为理,故能极物之变。)

天性平和,思考事物细致入微,能够深谙自然之理的人,是道理的大家。天性机敏,对于事物有很好的应变能力,能够多方应对的人,是事理的大家。天性柔和,知道如何去教化礼仪,能够明辨得失的人,是礼仪的大家。天性灵巧,知晓事物的本质,能够很好地把握事物变化的人,是通理的大家。

四家之明既异,而有九偏之情;以性犯明,各有得失。(明出于真,情动于性,情胜明,则蔽,故虽得而必丧也。)

上面的四大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所以就衍生出了九种不同的性情,九种不同的性情和道理相互糅合,就会有不同的得失。

刚略之人,不能理微;(用意麄粗,意不玄微。)故其论大体,则弘博而高远,(性刚刚志远。)历纤理,则宕往而疏越。(志远故疏越。)

性情刚直粗略的人,对于细微之事不能很好地进行处理。所以在展望大局的时候显得宽博宏远,但在思考细微事情的时候就显得疏漏百出。

抗厉之人,不能回挠;(用意猛奋,志不旋屈。)论法直,则括处而公正,(性厉则理毅。)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理毅则滞碍。)

性情强猛严正的人,不懂得适时的谦和退让。所以在执法的时候公正无私,但在灵活事情的处理上就显得死板僵硬。

坚劲之人,好攻其事实;(用意端确,言不虚徐。)指机理,则颖灼而彻尽,(性确则言尽。)涉大道,则径露而单持。(言切则义少。)

性情坚定耿直的人,善于探索事实真相。所以揭示细微事物道理的时候有很独到的见解,但在面对大局事物的时候却不知所措。辩给之人,辞烦而意锐;(用意疾急,志不在退挫。)推人事,则精识而穷理,(性锐则穷理。)即大义,则恢愕而不周。(理细故遗大。)

性情善于思辨的人,辞令丰富,运用灵活。所以在人际关系上如鱼得水,但在遇到大义原则的时候,却有些考虑不周。

浮沉之人,不能沉思,(用意虚廓,志不渊密。)序疏数,则豁达而傲博,(性浮则志微。)立事要,则炎而不定。(志傲则理疏。)

性情过于随性的人,思考问题过于急躁。所以处理简单明朗事务的时候干脆豁达,但在对事务的真知探索却行为模糊,不知所云。

浅解之人,不能深难;(用意浅脕,思不深熟。)听辩说,则拟锷而愉悦,(性浅则易悦。)审精理,则掉转而无根。(易悦故无根。)

性情见解浅薄的人,不能深入地提出问题。所以在别人陈述观点的时候,可以直接接受,面对精深的道理就会显得愚昧无知。

宽恕之人,不能速捷;(用意徐缓,思不速疾。)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性恕则理雅。)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徐雅故迟缓。)

性情宽大舒缓的人,思路迟缓。所以在大义方面可以夸夸其谈,但在面对具体事物的时候却因迟缓而跟不上节奏。

温柔之人,力不休强;(用意温润,志不美悦。)味道理,则顺适而和畅,(性和则理顺。)拟疑难,则濡懦而不尽。(理顺故依违。)

性情温顺柔和的人,做事不够强硬。所以在谈论事物道理的时候可以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但在疑难问题面前却显得软弱无力。

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用意奇特,志不同物。)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性奇则尚丽。)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奇逸故恢诡。)此所谓性有九偏,各从其心之所可以为理。(心之所以为理,是非相蔽,终无休已。)

性情特异的人,行事洒脱不按常规办事。所以在权术方面得心应手,但在平静淡定方面却显得大大不足。上面所说九种性情的偏失,都是按照不同的天性所衍化出来的。

若乃性不精畅,则流有七似。有漫谈陈说,似有流行者。(浮漫流雅,似若可行。)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辞繁喻博,似若弘广。)有回说合意,似若赞解者。(外佯称善,内实不知。)有处后持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实自无知,如不言,观察众谈,赞其所安。)有避难不应,似若有余,而实不知者。(实不能知,忘徉不应,似有所知而不答者。)有慕通口解,似悦而不怿者。(闻言即说,有似于解者,心中漫漫不能悟。)有因胜情失,穷而称妙(辞已穷矣,自以为妙而未尽。)跌则掎,(理已跌矣,而强牵据。)实求两解,似理不可屈者。(辞穷理屈,心乐两解,而言犹不止,听者谓之未屈。)凡此七似,众人之所惑也。(非明镜焉能鉴之。)

如果人们的性情不够精纯,没有得到很充分的表达,就会产生七种似是而非的表现。有漫谈诉说,其言论似乎广为散播的人;有欠缺道理,思绪杂乱,却好似博学多思的人;有曲意迎合奉承,却好似真切地懂得了对方的人;有不思进取,做事优柔,却好似行事很果断的人;有面对困难,不知道如何解决,却好似不屑一顾的人;有仰慕才学,看似用心领悟,却并没有融会贯通的人;有与人争强,本来已经理亏,却依旧强词夺理,好似成竹在胸的人。大凡上面这七种似是而非的表现,正是众人迷惑的地方。

夫辩,有理胜,(理至不可动。)有辞胜。(辞巧不可屈。)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说事分明,有如粉黛,朗然区别,辞不溃杂。)辞胜者,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则正失矣。(以白马非白马,一朝而服千人,及其至关禁锢,直而后过也。)

辩论的时候,有的以道理获得胜利,有的以言辞获得胜利。以道理获得胜利的,首先确定一定的标准,然后再展开深入详尽的论述,让对方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以言辞获得胜利的,列举一些稀奇古怪的道理来推倒一般的正理,这样正理也就随之丧失说服力了。

夫九偏之材,有同、有反、有杂。同则相解,(譬水流于水。)反则相非,(犹火灭于水。)杂则相恢。(亦不必同,又不必异,所以恢达。)故善接论者,度所长而论之;(因其所能,则其言易晓。)历之不动,则不说也,(意在杓马,彼俟他日。)傍无听达,则不难也。(凡相难讲,为达者听。)不善接论者,说之以杂、反;(彼意在狗,而说以马,彼意大同,而说以小异。)说之以杂反,则不入矣。(以方入圆,理终不可。)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相传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自己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如曾子、颜子、子思。《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就有识人辨人的名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在九种偏才之中,才能有的相同,有的相反,有的相互掺杂。才能相同,就会相互融合;才能相反,就会相互抵触;才能相互掺杂,就容易兼容。所以善于和他人进行辩论的人,应该先估计彼此的长处再和他人进行辩论。如果论述打动不了对方,就不去说服对方了;如果没有可以明白自己问题的人,就不要提出问题诘难对方了。不善于和他人进行辩论的人,用自己阐述的混杂不清的观点去说服对方,是不能成功的。

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辞附于理,则言寡而事明。)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辞远乎理,虽泛滥多言,己不自明,况他人乎。)百言不明一意,则不听也。(自意不明,谁听之。)是说之三失也。

善于说服对方的人,可以用一句话去阐述很多道理,不善于说服对方的人,一百句话也阐述不清楚一个道理。一百句话都阐述不清楚一个道理,当然也就没人愿意听了。这就是辩论的三种偏失。

善难者,务释事本;(每得理而止住。)不善难者,舍本而理末。(逐其言而接之。)舍本而理末,则辞构矣。(不寻其本理,而以烦辞相文。)

善于辩论的人,把精力用在解释事物的根本上;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在道理的论述上往往舍去根本而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抓不住事物的根本,双方也就会一直处于激烈的论辩之中。

善攻强者,下其盛锐,(对家强梁,始气必盛,故善攻强者,避其初鼓也。)扶其本指,以渐攻之;(三鼓气盛,衰则攻易。)不善攻强者,引其误辞以挫其锐意。(强者意锐,辞或暂误,击误挫锐,理之难也。)挫其锐意,则气构矣。(非徒群言交错,遂至动其声色。)

善于攻击对方的人,能够很好地避开对方的锋芒,理清对方辩论的主旨,从而逐渐击破;不善于攻击对方的人,喜欢抓住对方的口误,想以此来挫败对方的锐气,这样只会让双方互不服气,陷入纠缠。

善蹑失者,指其所跌;(彼有跌失,暂指不逼。)不善蹑失者,因屈而抵其性。(陵其屈跌而抵挫之。)因屈而抵其性,则怨构矣。(非徒声色而已,怨恨逆结于心。)

善于抓住并利用对方失误的人,会指出对方失误的地方;不善于抓住并利用对方失误的人,企图因为对方的一次失误就把对方击败,一旦无法彻底击败对方,双方的怨恨就更深了。

或常所思求,久乃得之,仓卒谕人,人不速知,则以为难谕。(己自久思,而不恕人。)以为难谕,则忿构矣。(非徒怨恨,遂生忿争。)

有的人思考了很长时间得出一个结论,然后迫不及待地去告诉别人,如果别人不能够马上理解他的意思,他就会认为别人理解能力差,这样彼此间的忿恨就产生了。

夫盛难之时,其误难迫;(气盛辞误,且当避之。)故善难者,征之使还。(气折意还,自相应接。)不善难者,凌而激之,虽欲顾藉,其势无由。(弃误顾藉,不听其言。)其势无由,则妄构矣。(妄言非訾,纵横恣口。)

争论最激烈的时候,很难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欠缺,所以善于辩论的人会先适时引导,让对方认识自己的欠缺,然后使自己承认;不善于辩论的人,往往会更加激烈地去辩驳对方,让对方没有回环的余地,这样即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欠缺和不足,也没有了机会和颜面,没有了机会和颜面则会导致对方无理由的无羁胡言。

凡人心有所思,则耳且不能听,(思心一至,不闻雷霆。)是故并思俱说,竞相制止,欲人之听己。(止他人之言,欲使听己。)人亦以其方思之故,不了己意,则以为不解。(非不解也,当己出言,由彼方思,故人不解。)人情莫不讳不解。(谓其不解,则性讳怒。)讳不解,则怒构矣。(不顾道理是非,于其凶怒忿肆。)

一般来说,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很难听进别人的言论,所以在辩论的时候双方的思路和言论各不相同,就会相互挫败对方的的锐气,尽力让对方听自己的言论,然而对方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谁都听不进去对方的言论。那么就会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的意思,人们都忌讳别人认为自己理解不了。忌讳一旦受到了冒犯,那么只会带来彼此的愤怒。

凡此六构,变之所由兴矣。然虽有变构,犹有所得;(造事立义,当须理定,故虽有变说小故,终于理定功立。)若说而不难,各陈所见,则莫知所由矣。(人人竞说,若不难质,则不知何者可用也。)

这六种后果的造成,都是因为辩论所引起的。但是,虽然有以上六种因为辩论所产生的后果,但辩论却依然会存在下去。因为如果每个人都在讲述自己的观点而不和别人进行交流,那么就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真理。

由此论之,谈而定理者,眇矣。(理多端,人情异,故发言盈庭,莫肯执其咎。)必也聪能听序,(登高能赋,求物能名,如颜回听哭,苍舒量象。)思能造端,(子展谋侵晋,乃得诸侯之盟。)明能见机,(臾骈睹目动,即知秦师退。)辞能辩意,(伊藉答吴王,一拜一起未足为劳。)捷能摄失,(郭淮答魏帝曰,自知必免防风之诛。)守能待攻,(墨子谓楚人,吾弟子已学之于宋。)攻能夺守,(毛遂进曰,今日从为楚,不为赵也,楚王从而谢之。)夺能易予。(以子之矛,易子之盾,则物主辞穷。)

由此可知,不通过辩论就得出真理的情况简直太少了。要善于聆听,思维活跃,思路清晰,从不同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拥有过人的才智,并且能够很好地运用到观察事物的根本之中;善于用言论表述内心的东西;行动机敏,善于查漏补缺。如果去防守,就可以做到抵御对方的进攻,如果去进攻,就可以做到攻破对方的防守;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兼此八者,然后乃能通于天下之理;通于天下之理,则能通人矣。不能兼有八美,适有一能,(所谓偏材之人。)则所达者偏,而所有异目矣。(各以所通,而立其名。)

拥有以上八种能力才可以明晓天下道理,明晓了天下的道理才能够深谙人的心理,才能够很好地说服别人。不拥有这八种才能,只具备其中一种才能,那么所知晓的道理也只是肤浅的一面,他的才能也只能根据自己所通晓的一方面来命名了。

是故聪能听序,谓之名物之材。思能造端,谓之构架之材。明能见机,谓之达识之材。辞能辩意,谓之赡给之材。捷能摄失,谓之权捷之材。守能待攻,谓之持论之材。攻能夺守,谓之推彻之材。夺能易予,谓之贸说之材。

所以聪明并且明辨事物发展顺序的人,称为能够明辨命名的人才;思维敏捷,涉猎广泛的人,称为能够创新的人;智慧聪明善于抓住事物根本的人,称作通达博涵的人才;辞令丰富,能言善辩的人,称为能说会道的人才;反应灵敏能补缺查漏的人,称为机智聪慧的人才;善于防守能够抵挡对方进攻的人,称作善于持论的人才;善于进攻能够攻克对方的人,称作积极进取的人才;善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人,称作能够灵活掌握辩局,灵活运用的人才。

通材之人,既兼此八材,行之以道。与通人言,则同解而心喻;(同即相是,是以心相喻。)与众人言,则察色而顺性。(下有盛色,避其所短。)虽明包众理,不以尚人;(恒怀谦下,故处物上。)

学识广博的人,同时具备这八种才能,并且能够按照正确的原则加以推行。所以和学识广博的人进行交谈,就能够因为见解通达而心灵相通;和普通的人交流,就能够通过观察了解对方的脾性,即使自己明白很多道理,也不因此而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势。

聪睿资给,不以先人。(常怀退后,故在物上。)善言出己,理足则止;(通理则止,不务烦辞。)鄙误在人,过而不迫。(见人过跌,辄当历避。)写人之所怀,扶人之所能。(扶赞人之所能,则人人自任矣。)不以事类犯人之所婟,(胡故反。与盲人言,不讳眇瞎之类。)不以言例,及己之所长。(己有武力,不与虎之伦。)说直说变,无所畏恶。(通材平释,信而后谏,虽触龙鳞,物无害者。)

睿智聪颖的人,从不凭借自己的才能而去和别人争辩才干,话语出口,点明道理即可。别人如果有了错误,可以婉言相告,但不可以去强迫改正。言语中要多涉及别人所关心的事情,以别人的特长为谈论的重点,不要以某些事去触及、冒犯别人的忌讳、隐私。为人不自夸,不炫耀自己的优点,不肆无忌惮地去谈论事情,没有尺度。

采虫声之善音,(不以声丑,弃其善曲。)赞愚人之偶得。(不以人愚,废其嘉言。)夺与有宜,去就不留。方其盛气,折谢不吝;(不避锐跌,不惜屈挠。)方其胜难,胜而不矜。(理自胜耳,何所矜也。)心平志谕,无适无莫,(付是非于道理,不贪胜以求名。)期于得道而已矣,是可与论经世而理物也。(旷然无怀,委之至当。是以世务自经,万物自理。)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良言妙语,称赞愚人难得的佳句妙词。要合理适时地去争夺退让,或去或留,不姑息迁就。当对方一味无理责备时,不要去过分计较,当对方和自己思辨争论失败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心境平和,心态淡定,没有偏执,只希望得到天地间的真知灼见而已。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些的话,就可以去和他谈论治国安邦的道理了。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认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关键在于“群天下之英杰”,也就是用人。为此他在《荀子·君道》篇中详细地阐述了人才在治国施政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一个国家治理的好坏,关键不在法律,而在于治理国家的“治人”。

【释评】

《材理》之篇在整部书中占很大一部分,所阐述的内容也是很繁多、很全面的。本篇主要讨论了各类人才性情性格方面的特征,阐述了很多关于通过人才性格性情方面的表现去探究本质的道理。也就是所谓的:四部之理、四家之明、九偏之情、七似之流、三失之说、六构之难、八能之通。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关于人才识别方面的诸多细节。要想真正去识别一个人才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经过大量的考核和探究,而《材理》之篇中识人的道理更是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作者这种严谨的态度,见于字里行间。孟子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刘劭在当时那个年代不可谓不达,所以作者对人才的识别作了如此细致的分析,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作者在《材理》之篇中对人才识别的阐释是很透彻的,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要化繁为简,独辟蹊径,可以遵循作者的观点,但也大可不必按照如此繁多的条则去识别人才,只要人才对自己的事业有所帮助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