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业第三(1 / 1)

三材为源,习者为流,

流渐失源,其业各异。

周武王(?~前1043),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受命九年(约前1048)在盟津(孟津)大会诸侯,前来会盟的诸侯竟有800个。

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性既不同,染习又异,枝流条别,各有志业。)有清节家,(行为物范。)有法家,(立宪垂制。)有术家;(智虑无方。)有国体,(三材纯备。)有器能;(三材而微。)有臧否,(分别是非。)有伎俩,(错意工巧。)有智意;(能炼众疑。)有文章,(属辞比事。)有儒学,(道艺深明。)有口辩,(应对给捷。)有雄杰。(胆略过人。)

人才各有各的不同,所以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把其划分成了十二个类别: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谓清节之家,延陵、晏婴是也。建法立制,强国富人,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

道德高尚、行为举止被众人效法的人称作清节家,延陵、晏婴就是这样的人。能建立法制,让国家富足、人民安康的人称作法家,管仲、商鞅就是这样的人。思路开阔、心思敏捷、智略不凡的人被称作术家,范蠡、张良就是这样的人。

兼有三材,三材皆备,(德与法术皆纯备也。)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

同时具有德、法、术三种才能,并且这三种才能都达到了极致,德行可以感召、整饬社会风气,法制可以整治天下,权术可以制定国家大略,这样的人称作国体,伊尹、吕望就是这样的人。

兼有三材,三材皆微,(不纯备也。)其德足以率一国,其法足以正乡邑,其术足以权事宜,是谓器能,子产、西门豹是也。

同时具有德、法、术三种才能,但这三种才能都比较薄弱,德行可以在郡国作为表率,法制可以在乡里严肃风貌,权术可以很好地权衡民间事宜,这样的人称作器能,子产、西门豹就是这样的人。

兼有三材之别,各有一流。(三材为源,则习者为流也。)清节之流,不能弘恕,(以清为理,何能宽恕。)好尚讥诃,分别是非,(己不宽恕,则是非生。)是谓臧否,子夏之徒是也。

具有德、法、术三种才能中的一种,各占一个类别,作为清节者却不能很好地宽容待人,凡事都要诘难指责,这样的人称作臧否,子夏等人就是这样的人。

法家之流,不能创思图远,(法制于近,思不及远。)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施巧,(务在功成,故巧意生。)是谓伎俩,张敞、赵广汉是也。

作为法家却不能很好地谋定法度,瞻观远程,却只能担任某一官职,把心思用在投机取巧,钻营本职工作上的人称作伎俩,张敞、赵广汉就是这样的人。

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以术求功,故不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馀,公正不足,(公正不足,长于权者,必短于正。)是谓智意,陈平、韩安国是也。

作为术家却不能很好地建立制度,垂示法则,但却能遇到事情灵活应对,深富智谋,但公正欠缺,这样的人称作智意,陈平、韩安国就是这样的人。

姜太公,吕氏,名尚,字子牙。其先祖本是姜姓,虞舜夏朝之际辅佐禹平水土有功,有人被封在吕,故曰吕尚。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尊称他为“尚父”、“师尚父”。姜太公是一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均尊崇其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认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凡此八业,皆以三材为本。(非德无以正法,非法无以兴术,是以八业之建,常以三材为本。)故虽波流分别,皆为轻事之材也。(耳目殊管,其用同功。群材虽异,成务一致。)

以上这八种人才的类别,都是以德、法、术作为基础的。所以这八种人才的类别虽然不同,但都是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才。

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口辩,乐毅、曹丘生是也。胆力绝众,材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擅长著书立说,写文章的人,称作文章,司马迁、班固就是这样的人。擅长传授圣人的学术道理但却不参与政事的人称作儒学,毛公、贯公就是这样的人。擅长言辞,富于辩论的人称作口辩,乐毅、曹丘生就是这样的人。胆识过人,才略超群的人称作骁雄,白起、韩信就是这样的人。

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各抗其材,不能兼备,保守一官,故为人臣之任也。)主德不预焉?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目不求视,耳不参听,各司其官,则众材达。众材既达,则人主垂拱,无为而理。)是故,主道立,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上无为,则下当任也。)

以上这十二种人才都是可以担当国家重臣的材料,但德才卓著的君主却不在这个行列。君主聪慧平和,可以治理这些人才,让这些人才各为所用,却不需要自己去担任职务。所以,君王之道一旦建立,十二种人才便会各司其职。

清节之德,师氏之任也。(掌以道德,教道胄子。)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掌以刑法,禁制奸暴。)术家之材,三孤之任也。(掌以庙谟,佐公论正。)三材纯备,三公之任也。(位于三槐,坐而论道。)三材而微,冢宰之任也。(天官之卿,总御百官。)臧否之材,师氏之佐也。(分别是非,以佐师氏。)智意之材,冢宰之佐也。(师事制宜,以佐天官。)伎俩之材,司空之任也。(错意施巧,故掌冬官。)儒学之材,安民之任也。(掌以德毅,保安其人。)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宪章纪述,垂之后代。)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掌之应答,送迎道路。)骁雄之材,将帅之任也。(掌辖师旅,讨平不顺。)

具备清节家才能的可以担任师氏的职责;具备法家才能的可以担任司寇的职责;具备术家才能的可以担任三孤的职责;具备德、法、术三种才能并且都达到了极致的可以担任三公的职责;具备德、法、术三种才能却都很薄弱的可以担任冢宰的职责;具备臧否才能的可以去辅佐师氏;具备智意才能的可以去辅佐冢宰;具备伎俩才能的可以去担任司空的职责;具备儒学才能的可以去担任教化子民的职责;具备文章才能的可以去担任编纂国史的职责;具备口辩才能的可以去担任使者的职责;具备骁雄才能的可以去担任将帅的职责。

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太平之所以成,由官人之不易方。若使足操物,手求行,四体何由宁,理道何由平?)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好,(譬大匠善规,惟规之用。)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惟规之用,则矩不得立其方,绳不得经其直。虽目运规矩,无由成矣。)

这就是君王之道一旦确立,那么臣子的秩序自然也就确立的道理,臣子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才能,各司其职就可以了,这样天下太平也随之实现了。如果君王内心不够平和,只对具备某一种才能的人才感兴趣,那么这种人才就会总揽大权,而其他的人才就得不到很好的运用,失去了原本该有的责任。

【释评】

《流业》之篇,作者着重把笔锋放在了具有不同才能类型职业的划分上,把每个人臣的职业划分得十分详尽到位。而且对于君王也作出了一定的要求,只有聪慧明达、平和静穆的君王才能够很好地使各个职业的臣子为之所用,而不必自己亲历担任职务之累。

《流业》之篇所叙述的人才任用的道理,不仅适合于领导者,对每个人本身才能的发挥也有很好的点拨作用。正如文中所言:“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不仅领导者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而且具有不同才能、担任不同职务的人才也不用刻意地去改变自己的性情,就可以使自己的才能自由发挥,而不必有所顾忌。

《流业》之篇对于知人善任的见解是很具有前瞻意义的,论述得也很全面,从君王的角度剖析了如何使众才得以运用,领导者可以对人才的优点和缺点有所取舍,用之所长,弃之所短,而且人才自己也可以认清位置,看准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开拓。这种人才的辩证意义在如今的就业危机中也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人才方面独到精辟的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