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能第五(1 / 1)

材能大小,其准不同,

量力而度,所任乃济。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始祖。老子著有《道德经》,涉及不少管理用人的名言,其中有“善用人者为之下”,大意是说善用人者要有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境界,这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观点十分吻合。

或曰: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愚以为此非名也。(夫人材犹器,大小异,或者以大鼎不能烹鸡,喻大材不能治小,失其名也。)夫能之为言,已定之称;(先有定质,而后能名生焉。)岂有能大而不能小乎?

有的人说,人的才能能大用就不可以小用,就像能容纳一头牛的鼎不能用来煮鸡一样。我个人认为这个言论是错误的,既然已经是才能了,已经确定下来了,怎么只有大才能,而没有小才能呢?

凡所谓能大而不能小,其语出于性有宽急。(宽者弘裕,急者急切。)性有宽急,故宜有大小。(宽弘宜治大,急切宜治小。)宽弘之人,宜为郡国,使下得施其功,而总成其事;(急切则烦碎,事不成。)急小之人,宜理百里,使事办于己。(弘裕则网漏,庶事荒矣。)然则郡之与县,异体之大小者也。(明能治大郡,则能治小郡;能治大县,亦能治小县。)

所谓的才能有大而没有小,这样说是因为人的性情有宽缓和急躁。性情有宽缓和急躁,所以所适合做的事情也有大小之分。性情宽缓的人,适宜治理国家,让下级都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从而完成功业。性情急躁的人,适宜治理县邑这样的地方,他在处理大小事务的时候都会亲善亲为,做得错落有致。然而,国家和县邑相比也只是范围的大小不同而已。

以实理宽急论辨之,则当言大小异宜,不当言能大不能小也。(若能大而不能小,仲尼岂不为季氏臣。)若夫鸡之与牛,亦异体之小大也,(鼎能烹牛,亦能烹鸡;铫能烹鸡,亦能烹犊。)故鼎亦宜有大小,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但有宜与不宜,岂有能与不能。)故能治大郡,则亦能治小郡矣。推此论之,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文者理百官,武者治军旅。)

从治理范围的大小和性情的宽缓急躁来说,有的才能适合治理大地方,有的才能适合治理小地方,而不应该说有的才能可以大用而不可以小用。至于鸡和牛来相比,也只是体积的大小而已,那么鼎也会有相应的大或小。一个大鼎,如果能用来容纳牛,自然也可以用来煮鸡。所以,一个人能治理范围大的国家也一定可以治理范围小的县邑。由此可知,每个人才都有他发挥才干的地方,而不可以用才能的大或小来区别划分。

夫人材不同,能各有异。有自任之能,(修己洁身,总御百官。)有立法使人从之之能,(法悬人惧,无敢犯也。)有消息辨护之能,(智意辨护,周旋得节。)以德教师人之能,(道术深明,动为物教。)有行事使人谴让之能,(云为得理,义和于时。)有司察纠摘之能,(督察是非,无不区别。)有权奇之能,(务以奇计,成事立功。)有威猛之能。(猛毅昭著,振威敌国。)

人才的类型各不相同,相应的才能也各不相同,有洁身自好,敢于担当责任的人才;有建立法度,使人服从的人才;有平息争执,管理人际的人才;有礼仪教化,安定人文的人才;有责备查问,奉命出使的人才;有检查是非,改正错误的人才;有权衡利弊,标新出巧的人才;有勇武刚强的人才。

夫能出于材,材不同量;材能既殊,任政亦异。是故自任之能,清节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任;为国,则矫直之政。(其身正,故掌天官而总百揆。)

人的能力取决于不同的资质,资质不同,人的能力就有所不同,所适合担当的职务也有所不同。所以,具有洁身自好能力的,是清正廉洁的人才;在朝廷做官,可以担任冢宰的官职,治理国家的时候就会施行清正的政令。

立法之能,治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任;为国,则公正之政。(法无私,故掌秋官而诘奸暴。)

具有建立法度、使人服从能力的,是治理国家的人才;在朝廷做官,可以担任司寇的官职,治理国家的时候则施行公正的政令。

计策之能,术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则三孤之任;为国,则变化之政。(计虑明,故辅三槐而助论道。)

具有谋略能力的,是变通的人才;在朝廷做官,可以担任三公的副职,治理国家的时候则施行灵活变通的政令。

人事之能,智意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佐;为国,则谐合之政。(智意审,故佐天官而谐内外。)

具有人情世故能力的,是有真知灼见的人才;在朝廷做官,可以担任辅佐冢宰的官职,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则施行内外和谐的政令。

范蠡(前536~前448),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交甚深,后辅佐越王勾践兴越国、灭吴国。功成名就后范蠡留书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结果文种被害,而激流勇退的范蠡得以保身。

行事之能,谴让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佐;为国,则督责之政。(辨众事,故佐秋官而督傲慢。)

具有检查事务,责备问断能力的,是礼仪谦让的人才;在朝廷做官,可以担任司寇的官职,治理国家的时候则施行督察职责的政令。

权奇之能,伎俩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空之任;为国,则艺事之政。(伎能巧,故任冬官而成艺事。)

具有机敏狡诈,权术应变能力的,是技巧工艺的人才;在朝廷做官,可以担任司空的官职,治理国家则施行技艺巧工的政令。

司察之能,臧否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师氏之佐;为国,则刻削之政。(是非章,故佐师氏而察善否。)

具有监察司法能力的,是褒善扬恶的人才;在朝廷做官,可以担任藏否的官职,治理国家则施行苛责严峻的政令。

威猛之能,豪杰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将帅之任;为国,则严厉之政。(体果毅,故总六师而振威武。)

具有威猛勇武能力的,是豪迈的人才;在朝廷做官,可以担任将帅的官职,治理国家则施行严整威武的政令。

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譬饴以甘为名,酒以苦为实)故长于办一官,(弓工揉材,而有馀力。)而短于为一国。(兼掌陶冶,器不成矣。)

大凡具有某一方面才能的人,如同五味之中只有一种美味。所以偏才只能够担任某一方面的政务工作,不适宜去治理整个国家。

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盐人调盐,醯人调醯,则五味成矣。譬梓里治材,土官治墙,则厦屋成。)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水以无味,故五味得其和。犹君体平淡,则百官施其用。)

为什么呢?因为担任某一个官职,就像用一种调料来辅佐五种味道;然而治理一个国家,是用无味来包容涵括其他五种味道。

又国有俗化,民有剧易;(五方不同,风俗各异,土有刚柔,民有剧易。)而人材不同,故政有得失。(以简治易则得,治烦则失。)

孙武(约前535~?),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后人尊称其为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以《兵法》(后人称之为《孙子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被誉为“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在九、十、十一篇分别提到用人的心得,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另外,再加上一个国家里民俗风情有异,人的素质有高有低,不同人才的才能各不相同,所以行使政事也难免有所得失。

是以王化之政,宜于统大,(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以之治小则迂。(网疏而吞舟之奸漏。)

天子教化的政令适合去治理大的天下。如果用它来治理微小的事情,则会显得迂腐。

辨护之政,宜于治烦,(事皆辨护,烦乱乃理。)以之治易则无易。(甚于督促,民不便也。)

辩论周旋的政令,适合去治理烦琐的事情。如果用它来治理简单明了的事情,那么则会显得无用。

策术之政,宜于治难,(权略无方,解释患难。)以之治平则无奇。(术数烦众,民不安矣。)

策略战术的政令,适合去治理祸患危难的地域,如果用它来治理安定祥和的地域,则会显得陈旧而无新意。

矫抗之政,宜于治侈,(矫枉过正,以厉侈靡。)以之治弊则残。(俗弊治严,则民残矣。)

矫枉过正的政令,适合去治理骄奢无度的现象,如果用它来治理鄙陋欠缺的现象,则会显得有些不足。

谐和之政,宜于治新,(国新礼杀,苟合而已。)以之治旧则虚。(苟合之教,非礼实也。)

协调内外的政令,适合去治理新生的事物。如果用它来治理陈旧的事物,则会显得有些徒劳。

公刻之政,宜于纠奸,(刻削不深,奸乱不止。)以之治边则失众。(众民惮法,易逃叛矣。)

公正严明的政令,适合去治理奸恶难缠的事情。如果用它来治理周边的事情,则会失去人心。

威猛之政,宜于讨乱,(乱民桀逆,非威不服。)以之治善则暴。(政猛民残,滥良善矣。)

威严厉肃的政令,适合去治理暴乱不堪的地方。如果用它来治理和善安定的地方,则容易滋生暴乱。

伎俩之政,宜于治富,(以国强民易使。)以之治贫则劳而下困。(易货改铸,民失业矣。)故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凡此之能,皆偏材之人也。

技巧工艺的政令,适合去治理富饶殷实的国家。如果用它来治理贫乏纤弱的国家,则会劳民伤财。所以根据才能授予不同的官职要十分谨慎。

故或能言而不能行,或能行而不能言;(智胜则能言,材胜则能行。)至于国体之人,能言能行,故为众材之隽也。

凡是具有以上几种才能的都是偏才。有的人能说却不能做,有的人能做却不能说。真正具有兼才的人才是既能说也能做的,这种人才才是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

人君之能异于此。(平淡无为,以任众能。)故臣以自任为能,(竭力致功,以取爵位。)君以用人为能;(任贤使能,国家自理。)臣以能言为能,(各言其能,而受其官。)君以能听为能;(听言观行,而授其官。)臣以能行为能,(必行其所言。)君以能赏罚为能。(必当其功过也。)所能不同,(君无为而臣有事。)故能君众材也。(若君以有为,代大匠斫,则众能失巧,功不成矣。)

君王的才能和这些不一样。所以臣子把恪尽职守、力行公务当作自己的才能,君王把选贤任能当作自己的才能;臣子把直言纳谏当作自己的才能,君王把善于倾听当作自己的才能;臣子把谋干实事当作自己的才能,君王把赏罚分明当作自己的才能。君王和臣子所具备的才能各不相同,所以君王可以很好地运用不同的人才。

刘邦(前256~前195),汉朝开国皇帝,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指挥家。刘邦是识人用人的典范,靠“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的辅佐,于公元前209年响应陈胜、吴广在沛县起义,后入关推翻暴秦,楚汉之争中又打败项羽,统一中国,建立汉朝。

【释评】

《材能》之篇说明了用人之道在于量才而用。本篇从人的才能本身来阐述人才各有区别,所以人才所适宜担任的事务也各不相同,并且否定了才能有大有小这个说法,同时也阐明了君王应该具备的才能是选贤任能。

作者很注重对人才内在品格的鉴别,从而来鉴别人才所具有的才能。人的品格是无所谓大与小的,所以人的才能也不可以用大或小来区分,更不可以按照所谓的“标准”来区分,否则鉴别人才时就会出现失误。

当今社会,有些领导主观臆断人才的大小去安排和运用,对待人才的态度也是按照自己主观臆断来进行改变的,所以才不能尽用,以致荒废。因此,对于人才的鉴别任用只有量力而取,才能够人尽其才。历史已经证明了人才对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就是这个道理。能够正确地鉴别人才,让人才可以在自己擅长的位置上有所作为,才可以使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这就是君以善赏罚为能,臣以尽职为能。只有形成这样的人才体系,事业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