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统称。中国机制茶之父、滇红创始人冯绍裘,在《滇红史略》中描述道:“滇红以它特有的香高味浓而著称于世,以它独特的形美色艳驰名中外。”传统的滇红,选用的是凤庆茶区的大叶种茶青作为原料,叶嫩毫美,茶多酚含量高于中小叶种,经过发酵后的茶黄素、茶红素含量较高,咖啡碱和水浸出物也高于其他茶种。
滇红的发展历史并不算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寇大举侵华,内地沦陷,战火蔓延到祁红、闽红等茶区。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出口创汇,于1938年,中国茶叶总公司委派冯绍裘、范和钧等人,分别赴顺宁(凤庆)、佛海(勐海)等茶区考察,研究如何利用云南大叶种鲜叶改制红茶的可能性。1939年,冯绍裘筹建的顺宁实验茶厂(凤庆茶厂前身),采取边建厂边投产的方式,当年生产工夫红茶16.7吨,最初定名为“云红”。1940年的云茶公司,采纳香港富华公司的建议,将“云红”改为“滇红”销往英国。据当时的知情者回忆:冯绍裘在1939年受任顺宁实验茶厂厂长之后,亲自设计制造三筒式手动揉茶机,首创机制滇红之先河。但在工艺上,基本沿袭了祁红的制作技术,因此,滇红既具有祁门红茶之香气,又有印、锡(斯里兰卡)红茶之色泽。同年9月,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成立,也试制出了品质较好的滇红。1941年,佛海实验茶厂通过缅甸仰光,销往香港183箱红茶,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普洱茶和绿茶。
云南大叶种古茶树
滇红的主要产区,分别为云南澜沧江沿岸的临沧、保山、普洱、西双版纳、德宏、红河6个州市的20余个县区。茶青采摘以一芽二、三叶为标准,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精制而成。云南大叶种的特点,决定了滇红工夫茶的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滋味浓烈、香气馥郁,呈蜜甜的兰花香等特征。其干茶,色泽乌黑油润,条索较大,耐泡度高。
近年的滇红品质,与普洱茶的市场形成跷跷板效应,市场很少见到干茶乌润、身骨重实、芽毫嫩黄、叶底嫩匀的春茶料滇红。相反,制作滇红的夏秋茶,最易显毫。其中,芽毫显菊黄、叶底较硬、芽叶节间长的,多为夏茶;毫密呈金黄,外观最漂亮的,多是秋茶。秋茶比重略轻,几乎不沉于水。春茶香浓汤细,夏茶水粗微苦,秋茶香扬水薄,不管其外观如何,好茶还是以重实耐泡、水细汤滑、香气馥郁有蜜韵、无青气杂味者为上。
国内的大叶种红茶,除了滇红之外,还有近年被人遗忘的湖红。冯绍裘先生在创建滇红伟业之前,曾是安化茶场的首任场长,为安化红茶、江西宁红、祁门红茶的品质提升与机制茶的推进,耗费了大量心血。这些技术进步,均为滇红的顺利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冯绍裘先生在成功推出滇红之后,滇红逐步开始挤压和取代湖红的市场,一度与祁红和建红,三足鼎立于国内外的红茶市场。
大约在咸丰年间,当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红茶外销,处于供不应求之时,湖红工夫茶首先在安化诞生,临湘继之。据《安化县志》的记载,湖红最初兴起时,茶商打包封箱,冠以正山小种之名,竞相冒充武夷红茶以出售,销路非常之好。后来发现安化红茶清香味厚,不亚于武夷,于是,湖红便公开以“安化”字号,进入国际市场,畅销西洋等处,以至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的崇高声誉。从这段历史能够看出,湖红的茶青,采用的是大、中叶种,要比正山小种味厚耐泡、香气高扬。从宣统二年(1910)的《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湖红制作,是“日晒水色微红”,属于晒红茶。若逢雨天,用火焙干。
湖红的兴起,与湖南安化的山高地僻,茶多价廉,以及广东茶商因战争阻隔、无法去湖北通山收购廉价红茶而取道安化有关。同治十年(1871),《安化县志》记载:太平天国时,“洪杨义军由长沙出江汉间,卒之,通山茶亦梗,缘此估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红茶收买,畅行西洋等处,称曰广庄,盖东粤商也。”文中的“通山”,是指湖北的通山县,历史上曾产云雾茶入贡。《明史·食货志》记载:“茶皆出兴国军,近则蒲圻、崇阳、通山为最。”从粤商指导安化制作红茶可以看出,当时湖北一带的茶,基本都属晒红茶。同治六年的《通山县志》记载:“茶有红、黑二品,随人自为。”
通过上述史料分析,湖红的起源,是为了冒充正山小种红茶出口,在技术上直接借鉴了湖北通山红茶的晒红工艺。而通山红茶,是在道光四年(1824),粤商借鉴宁红茶的制作技术发端的。江西宁红的产生,大约是在道光元年(1821)。而宁红是在江西河红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江西铅山,本也是桐木关的一部分,武夷茶的外运,铅山的河口镇是首当其冲的第一站。清代乾嘉时期,河口镇逐渐成为武夷茶的贸易和精制中心,河红大概是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产生的。
道光年间,宁红声名益著,闻名于世,逐渐开始影响到湖北、湖南、安徽的茶产区。过去,湖南平江县长寿街及浏阳大围山的红茶,因靠近江西修水,而归入宁红工夫茶,并不属于湖红。江西修水的产茶历史,可上溯到唐代。宋代黄庭坚父子推赏的“双井茶”即产于此。“双井茶”在宋代,是有据可查的为数不多的蒸青散茶之一。欧阳修饮后,“一啜犹须三日夸”,赞誉其为“草茶第一”。
湖红的衰落,与其它仅依赖出口渠道的红茶一样,销售市场过于单一。随着价廉量大的印锡红茶的崛起,湖红乃至中国其它红茶的出口量,便开始锐减,特别是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海运中断,安化红茶的生产与运销几近停顿。
2015年初冬,我在安化洞市老街一座古老的木楼上,淘得一竹篓早期的老湖红,干茶虽经岁月,色泽依然乌润,条索粗大。开汤后,色如血珀深沉内敛,红中泛金,香高犹如橘皮,清凉润喉,滋味浓厚,很像陈年的千两茶,汤滑质厚,三碗可发轻汗。瀹泡数十水后,叶底完好,质地柔软,叶长而宽,活性十足,依稀还能辨出中、大叶种茶青的旧时模样。
湖红,主要产自安化、新化、涟源、桃源一带。湘西石门、慈利、桑植、大庸等县市所产的工夫茶,历史上归属于湖北宜红。宜昌红茶,大约问世于道光末年(1851),至今也有百余年的历史。1861年,汉口被列为通商口岸,英国即设洋行,大量收购红茶,因交通原因,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的所有红茶,均取名为“宜昌红茶”,“宜红”也因此而得名。恩施与宜昌地区是“宜红”的主要产区,巴山峡川的这片茶区,曾是中国最美、最古老的茶区之一。
湖红,属于全发酵的红茶,由于茶多酚的酶促氧化,产生的茶黄素含量较高,茶汤金黄。与安化黑茶相比,虽然干茶色泽相近,滋味类似,但湖红更加浓强鲜爽,香气高扬。安化黑茶,在前期渥堆和后期陈化的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参与,茶内质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因此,安化黑茶的香气低沉,其滋味更加醇和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