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篇(1 / 1)

黑茶边销后发酵

黑茶,又叫番茶,是内地茶区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茶马交易的过程中,演化发展起来的茶类。古时候,蒸青团茶运输到边塞地区,需要肩扛马驮,长途跋涉,期间由于湿热作用,使茶叶发生了多酚类物质的氧化聚合,碧绿的蒸青绿茶,运到了遥远的目的地,因绿茶的叶绿色脱镁反应,其外观自然氧化变成了黑褐色或乌黑色,习惯上,人们称之为“黑茶”。

关于黑茶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1524)的御史陈讲奏疏:“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地产有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此处的“黑茶”,指的还是四川的“乌茶”,与《明史·食货志》记载的明代洪武初年“又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的“乌茶”,是同一种茶类的两种称谓。此时,陈讲为什么要强调征收的黑茶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据《明史·食货志》记载:这是因为番人不熟悉汉地的权衡称重,只能按照茶包的篦数来换马。到了正德十年,巡察御史王汝舟规定:“酌为中制,每千斤为三百三十三篦”,这样就彻底解决了过去以茶易马的“篦大,则官亏其直,小,则商病其繁”的交易难题。

江南德和老号的千两茶

黑茶中的“金花”分布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最早的四川乌茶,乃至嘉靖年间的“黑茶”称谓,都是指的边销茶的外观色泽。当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感觉经过沿途运输、自然湿热发酵的“乌茶”好喝顺口的时候,自然就会对乌茶形成需求。所谓市场,其本质就是刺激欲望,满足需求。因此,到了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便“专令蒸造乌茶”,这个诏令传递出来的信息非常重要,这充分说明了,在1388年,四川天全已经开始专门加工四川乌茶了,是否已经有意识地对茶青去主动沤堆、着色?是否已经掌握了黑茶的初步制作工艺?还不好定论。据明代万历年间王圻的《续文献通考》记载:是年正月,礼部主事高惟宁上书,提出“土瘠人繁,每贩碉门乌茶等博易,羌货以赡其生,乞许天全六番招讨司八乡之民,悉免徭役,专蒸乌茶运至岩洲,置贮仓收贮,以易番马,比之雅洲易马,其利倍之”。这段文字,其实是对嘉靖年间杨时乔《皇朝马政纪》记载的转述。此时的“碉门乌茶“,因为增加了仓贮、陈化这一关键的加工环节,已明显不同于之前的蒸青乌茶。这说明,经过人为的仓储陈化,茶的青气和苦涩味,已经明显减轻;汤色氧化得红黄明亮;滋味变得更加甘甜醇和,其价值较原来的粗老绿茶,当然会“其利倍”之了。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推断,明代初年专蒸的四川乌茶,可能仍是通过湿热作用、来破坏叶绿素、去除青涩滋味的粗老绿茶,茶青只是在颜色外观发生了褐变,其本质上仍然还属于蒸青绿茶,仍然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储存,增加其自然的氧化、发酵程度,才能达到初级阶段的黑茶品质。因此可以讲,四川乌茶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黑茶的最早雏形与启蒙者。

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唐宋时期,便会发现,在那时,茶青细嫩、等级较高的蒸青团茶,产量稀少,且掌握在当朝的达官贵族手里,只有粗老绿茶的蒸压片茶,才会被运送到边区易马。另外,即使早期供应边疆地区的黑茶,采用嫩度较高的茶青加工而成,也会因产量的原因,局限于西北地区的上层社会饮用。到了宋朝末年,西北地区由于人口激增,出现了“黑茶供应不足,请奏增加生产,运销西北各省”的奏章。在无法解决茶叶供需矛盾的窘境下,临近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川茶区,只有供应更粗糙、粗老的茶叶,“以充其数”,勉强完成朝廷下达的生产任务。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记载:自宋熙、丰以来,蜀茶“旧博马皆以粗茶”。这个粗茶是什么样子呢?《明史·食货志》说:“名曰剪刀粗叶,惟西番用之。”光绪十二年的四川《灌县志》记载:“其连枝叶砍者,名马茶。”即没有芽头,谷雨后连枝干一块采下的粗枝大叶茶。

五代时,毛文锡《茶谱》记载的湖南潭、邵之间的渠江薄片 :“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其中的“其色如铁”,虽然也是外观呈乌色或深绿、黑绿色,但这种色泽,是较嫩茶青蒸压后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仍属于蒸青绿茶,尚不具备黑茶的明显特征。

四川供应边区的由粗老绿茶蒸压而成的片茶,因受古代运输条件和包装材料的局限,加之路途遥远、天气多变、风雨交加,等到简易包装的茶叶运到边民手里,至少是数月之后的事了,茶叶经此发生湿热发酵、氧化红变,其色泽变得黄褐、黑褐,应该是非常普遍、非常自然之事。人们在饮用时,无意中会发现,粗老绿茶经过不同程度的自然氧化或自然储存、沤堆后,颜色愈加发乌、变黑,汤色由黄变红,粗青气消失,滋味不苦不涩了。边民不断地将蒸青绿茶的饮用变化和消费信息反馈给茶区,各茶区于此得到启示,并不断地通过模仿、调整与改进制作工艺,不断磨合,待以时日,便陆续产生了今天的各种黑茶。

深山里的野放茶青,完全依靠人工肩挑出来。

纵观历史上的茶马交易制度,历时千年,兴于唐,盛于宋,歇于元,严于明,止于清。尤其是以明代管理最为严格。北宋初期,沿袭五代的榷茶制,茶叶实行政府垄断专卖,过去作为取货凭证的茶叶交引,在宋仁宗嘉佑年间改为茶引,茶引即卖茶许可证。商人凭茶引才能把茶从产区贩卖到边疆地区。到了明代,政府制定了更严格更严密的茶法,明太祖洪武三十年颁布的《大明律》,就有:“凡贩私茶者,同私盐法论罪。”同年,驸马都尉欧阳伦,由陕西贩私茶至河州,就被赐死伏诛,茶货没官。此时政府严管的茶,大致分为商茶,官茶,贡茶三类。商茶行于江南,征收园户茶课和商人引税。官茶行于陕西汉中和四川地区,储边易马。到了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允许番僧携带私茶开始,私茶开始泛滥。此时,汉、川茶少、味薄、价贵,而湖茶量大、味厚、价廉,巨大的利差致使晋、陕商人,从酉阳越境进入安化贩运私茶,从此刻起,湖南黑茶便应运而生了。由此可见,湖南安化黑茶,是外省第一个率先仿制四川乌茶而取得巨大成功的茶类。早期的安化黑茶,用锅炒青,以柴火焙,其外观色泽益加黝黑,故名黑茶。

当番人喝到便宜而又滋味好的安化黑茶之后,便不肯与川茶易马。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御史徐侨上奏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茶之行,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亦利番也。”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户部折衷其议,以汉茶为主,湖茶佐之。各商中引,先给汉、川毕,乃给湖南。如汉引不足,则补以湖引。报可。”自此,安化黑茶才被纳入官茶管理。那么,此时的湖茶为什么会味苦呢?最重要的原因是,湖茶采得比汉、川之茶细嫩,且又是春茶。嘉庆二十五年的《嘉庆通志》记载:“谷雨以前之细茶,先尽引商收买,谷雨以后之茶,方许卖给客贩。”

自从安化黑茶屡经私茶交易而被明朝纳为官茶管理之后,四川所产的乌茶,因茶味淡薄,被迫主要销往康藏一带。西北地区的茶需,逐渐被品质更佳的安化黑茶取代了。清代顺治十八年,清政府应达赖喇嘛的要求,在云南永胜开设茶马互易市场,云南生产的普洱茶,方正式销往西藏的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的藏区。广西的六堡茶,由于水路运输的便利性,主要由粤商销往两广、港澳和东南亚的华人聚居区。

我们常见的黑茶类,主要包括云南普洱茶,湖南的黑茶、茯砖,广西的六堡茶,四川的藏茶,湖北的青砖茶,祁门的安茶等。

渥堆,是黑茶类区别于其他茶类的一个特殊工序,也是黑茶品质形成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俯视黑茶的制作工艺便会发现,黑茶的前段做法,很像绿茶,在杀青时,必须迅速提高鲜叶杀青的叶面温度,确保多酚氧化酶,在短时间内被灭活;后段很像红茶,它需要一个发酵过程,但又不同于红茶,黑茶在渥堆的湿热过程中,微生物对形成黑茶特殊品质的色、香、味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早期的木质揉茶机

综合上述内容,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窥见,湖南黑茶的出现,是在仿制四川乌茶的过程中产生的,且与川茶的销售地域、消费人群是一致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晋商越境贩卖的湖茶,一定是外观色泽已经泛着黑褐色的茶。因为边区人们喝到的四川乌茶,是经过了长途跋涉,且经过了长时间的氧化、发酵才到达边区的。而晋商又如何能得到外观呈黑褐色泽的茶呢?那惟一的路线,就是去仿制。高水准的仿制也是创新。过去做茶全部依靠人力,生产率低,产量又大,经过蒸青的茶青,摊凉不及时、揉捻时间长或者干燥不及时,由于湿热发酵作用,茶青很容易发生褐变。当茶农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当茶青揉捻结束后,堆闷在筐内来不及烘干的茶青,最容易发生红变、褐变,而且在经烘干后颜色乌黑油润,于是便在茶青揉捻后,对茶坯进行适当的闷堆或者渥堆,黑茶的发酵工艺便自然产生了。

制作黑茶,揉捻后的茶青,含水率一般在65%左右,适合直接渥堆发酵。安化黑茶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茶坯渥堆工艺。我们再来看一下广西梧州六堡茶,其早期工艺与湖南黑茶的工艺基本近似,都是经过初揉、渥堆发酵、复揉、松柴明火烘干等。但是,在1958年左右,梧州茶厂为了提高产量,便对六堡茶的发酵工序进行了改造,开始推行青毛茶的加水沤堆。该工艺创新,是否受到了民国普洱茶发酵技术的影响?目前还无文献可以追溯。但是,按照当时的对照实验组证明:青毛茶加水量在25%—30%,汤色最红浓明亮。自此以后,六堡茶的渥堆发酵工艺,就与湖南黑茶的制法渐行渐远了。那么,为什么湖南黑茶与六堡茶会在制作工艺上,存在着相对密切的联系呢?翻开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最早倡制和经营湖红的是粤商,最早在广西六堡河口设庄收茶的也是粤商。1998年前后,当湖红出口欧洲不畅时,六堡茶与福鼎、政和改红易白的白茶,销往的还是同一个区域,即南洋诸国和港澳地区。为了降低茶叶的制作与运输成本,水路发达、地域异常闭塞的六堡茶区,极有可能会进入粤商的视野,这样,湖南黑茶的制作技术,被粤商带到梧州六堡茶区,不能说没有这个可能。云南普洱茶的渥堆发酵,其技术来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1939年前后,佛海茶厂厂长范和钧先生,在“佛海茶业”一文,其中就有对紧茶原料发酵的详细描述:“丙。潮茶一盘灶须高品、梭边各百五十斤,概须潮水,使其发酵,生香,切柔软便于揉制。”“大约每百斤茶,用水六百三十六盎司(约30斤余),茶与水之比例为七七与三三,潮毕,堆积一隅使之发酵,热度高时中心达106度,近边约92度。”1944年,谭方之的记载,与范和钧的调查结论基本吻合:曝晒后的毛茶,“湿以33%的水,堆以屋隅,使其发酵”。这说明云南在民国前后,黑茶的渥堆发酵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遗憾的是,在1973年前后,云南茶叶公司学习普洱茶的发酵技术,要去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的河南茶厂学习。广东的普洱熟茶发酵技术,来源于香港的发水茶。而香港的发水茶技术,又受到范和钧时代生产的号级发酵紧茶的启示与影响。世上的很多事情,都大概如此,只缘身在此山中。

黑茶在初制过程中,必须经过高温杀青,氧化酶作为一种蛋白质,受热变性后,不存在复原和再生的可能,唯有这样,才能确保毛茶品质不会氧化红变,不会向红茶的转化方向发展。在渥堆的关键工艺中,渥堆毛茶的适宜温度和水分,启动了微生物种群的生长和新陈代谢。微生物代谢所分泌的胞外酶,提供了茶叶发生氧化聚合与降解转化所必需的酶的种类和活性水平,因此,胞外酶为毛茶中儿茶素的氧化、纤维素的分解、果胶质的裂解,及蛋白质的降解等,提供了有效的生化动力,使茶叶的内含物质,发生了极为复杂深刻的化学变化,从而形成黑茶特有的滋味醇和、不苦不涩、汤色橙黄不绿、叶底黄褐不青的黑茶品质。黑茶制作的基本工艺,大概包括鲜叶萎凋、杀青、揉捻、干燥(毛茶)、渥堆、筛分、陈化、蒸压、干燥等环节。有一点必须强调,在黑茶渥堆及其后续的发酵过程中,其必需的、新的多酚氧化酶组分,来源于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它既不是杀青叶的残余酶,也绝对不是鲜叶酶的复活。搞清楚这个关键点,对正确理解黑茶品质的陈化与转化,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