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红茶群芳最(1 / 1)

我第一次问茶祁门,是在2006年的春天,杜鹃花开满了山野。满城尽带桂花香的金秋,我再次走进祁门。能让我第三次来到祁门,是因合一园的那款2008年的“红香螺”,外形乌润,卷曲似螺,金毫显露,红汤金圈,有着浓郁的玫瑰花香。第四次又访祁门,却是在飘着雪花的初冬,道旁的山茶花,开得正艳,雪花停驻在蕊黄瓣红的花朵上,有着语言难以形容的清美。

祁红作为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还有斯里兰卡的乌伐、印度的大吉岭红茶),又称“群芳最”,确实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让人驻足再三。传统的祁门红茶,采摘精细,焙作考究,干茶紧结细长,乌油黑润,谓之宝光。汤色红艳明亮,叶底细嫩匀齐,滋味鲜醇甘浓,香气为典型的玫瑰花香。2012年,我收购的那批20世纪80年代的老祁红,就是原国营祁门茶厂生产的特茗级红碎茶,有着馥郁的玫瑰花香。对于祁红的玫瑰花香,尽管有人形容为蜜糖香兼兰花香,或是蜜糖香兼成熟的苹果香,但是,这种带有地域特征的祁门香,一定是清甜久长的高香,不能带有青气、草香或闷闷的红薯香。日本人很迷恋祁红的玫瑰花香,他们的权威学者经过深入研究证实:祁门红茶的香气,主要是由祁门原生群体种的槠叶种决定的。利用槠叶种茶青做出的干茶,其玫瑰香型的牻牛儿醇与类似玫瑰莹香的乙-苯基乙醇的含量较高,这正是该种特殊香气产生的物质来源。当然,祁红的香气,还与历口、闪里、平里等地的特殊山场、工艺条件等有关。

祁门历口的茶山

历口和平里,是祁门红茶的历史发祥地。在这片僻静的茶的圣土上,我曾疑惑过,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老字号出现?经过走访调查得知,过去的老茶号,不单单是卖茶,他们几乎都介入了茶的后期制作,都有着自己的技术标准,其功能和现在的茶厂近似。据很多老人回忆,每年春季的谷雨前后,当地茶农卖给茶商的产品,大都是刚刚揉捻发酵完的、湿漉漉的茶青。茶商们在验收茶青时,常对记账的同事喊道:“双踩双揞,一等鲜红。”“双踩”说的是,在没有机械揉茶机之前,红茶的揉捻,全部是靠穿着步袜的双脚,在揉茶桶里或揉茶板上,把茶青踩成条状或团状,然后再用手搓开、抖散。由于当时生产力与生产工具的落后,当时做茶全靠人力,可见老一辈人制作红茶的辛苦。

旧时的茶号、茶行、茶栈、茶庄之间,区别很大。茶号,系季节性经营,相当于现在的茶叶精制公司,从茶农处收购毛茶或发酵后的茶叶湿坯,进行后期的加工、精制,而后行销。茶行,类似做中介的牙行,为各茶号介绍买家,从中收取佣金。茶庄,是茶叶的零售商店,以经营内销茶为主。茶栈,一般设在上海、广州等外销口岸,它是专门从事茶叶出口的中介机构,也向茶号贷放茶银。

在汤显祖“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绮丽画卷里,峰峦叠嶂、青山绿水的祁门,一点也不逊色。它地处黄山山麓,古有“梅城”之名。唐代白居易的“前月浮梁买茶去”,有相当一部分茶,即是祁门所产。唐代杨晔的《膳夫经手录》写道:“歙州、婺州、祁门、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顾渚茶品之亚列。祁门所出方茶,川源制度略同,差小耳。”这段手记,证明了祁门的方形饼茶,在唐代与顾渚紫笋贡茶相比,已在伯仲之间,并且凭借其过硬的质量,人皆尚之。但真正让祁门之茶名震天下的,还是在清代祁门红茶的问世之后。

关于祁红的诞生,有着太多的传说和故事。我经过详细考证,个人认为,祁红的问世,主要与辞官归来的崇安县令余干臣有关。他首先把正山小种红茶的制作技术,带到了祁门县的历口、闪里等地,但因当时的祁门群山环绕,交通闭塞,对那些世代只做绿茶的祁门人来讲,要想在短时间之内完全接受红茶,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余干臣的由绿改红,一定是阻力巨大。恰恰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平里镇有个开明进取、家国情怀较重的读书人胡元龙,他第一个接受了余干臣的建议,并在光绪年间,号召茶农垦荒山千余亩,开始大面积地推广种茶。在其后的祁红创制过程中,胡元龙又专程去江西修水的宁红产地,重金聘来技术高超的制茶师傅舒基立,借鉴江西宁红的制作技术,终于使祁红以其高香名满天下。这段历史读来耐人寻味,试想,如果余干臣不把福建红茶的制作思想带进祁门,在世产绿茶的茶乡,胡元龙不可能产生绿改红的念头。如果胡元龙不重金请来制茶师傅舒基立,不借助于宁红的制作技术,祁门红茶的试制和改良,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圆满成功。因此可以说,余干臣和胡元龙,都应该是祁门红茶的创始人和鼻祖,不能厚此薄彼,这才是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为祁红诞生植入思想的余干臣,生卒年不详,后来竟销声匿迹了,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追溯的文字记载。胡元龙留下了泽被后世的“日顺”茶庄老号,还有一副感人至深的对联:“垦荒山千亩遍植茶竹松杉而备国家之用,筑土屋五间广藏诗书耒耜以供儿孙读耕。”

祁门山清水秀,的确是个能出好茶的地方。民国初年,全县有据可查的老茶号,共有200多家。我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祁门虽是历史悠久的著名茶乡,但其制茶技术,基本都是从外向内输入的。祁门著名的凫绿,其炒制技术源于相邻的休宁松萝茶,茶做完以后,又要运到屯溪去贩卖,故属于屯绿之一。红茶的制作技术,是由余干臣引进的,胡元龙在改良祁红期间,又借鉴了宁红的制茶技术。默默无闻的安茶,是黟县的孙启明引进并推广的。更有意思的是,余干臣和孙启明,又同为黟县人,均是为了茶而客居他乡,终老祁门,令人唏嘘。

祁门红茶的制作,大致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初制阶段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环节。精制则包含毛茶的筛分、分选、拣剔、复火、匀堆、拼和、装箱等工序。精制是对初制毛茶品质的提高和升华。精制后的祁门红茶,尤其费尽工夫,故称为祁门工夫红茶。

祁门红茶的原生槠叶种,属于中叶种,现在的采摘时间,一般在清明前后。过去的祁门红茶,头采要做成屯绿,春尾的茶才做红茶,故采摘得要晚一些。在胡廷卿的《春茶总登》账本上写着:“光绪辛卯年三月十二日,谷雨后三日,开山采摘。”从胡廷卿的记录可以看出,过去制作祁门红茶的茶青,不像现在那么细嫩和注重外形。那时采摘的鲜叶,多是带有嫩梗的半成熟叶,茶的香气会浓郁很多。到了20世纪50年代,祁门红茶有了地方标准,规范了制作工夫红茶的标准茶青,以一芽二、三叶为主。现在的红茶,采摘日趋细嫩,多为一芽一叶,甚至是单芽,并非红茶之福,往往是苦涩较重,好看不好喝。

祁门红茶的揉捻,有利于红茶特殊香气的形成。揉捻轻重缓急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到干茶香气与汤感的细微差异,这就是好的制茶师傅手上功夫的妙不可言。

祁红的发酵,其实是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的氧化过程。当茶青的青草气息消失,红变叶弥漫着青苹果香或花果香时,就可以进行干燥、终止酶的活性了。过去做茶,还没有专门的红茶发酵间,茶农会把人工揉捻完的茶青,放到木桶或竹篓里压紧,然后盖上湿布,放在阳光下焐晒,直到茶青呈现古铜色并有花果香出现为宜。过去的老茶号,收购的就是发酵至此的茶叶湿坯。

祁红的干燥,分为毛火烘干和足火烘干两道程序。毛火讲究高温快速烘干,让茶叶迅速停止发酵;足火遵循低温慢焙的原则,使低沸点的青草气息挥发掉,保留高沸点的花果香成熟物质。

初制完毕的毛茶,要历经更见工夫的精制,才会成为商品出厂外卖。祁门红茶,按工艺可分为工夫红茶、毛峰和红香螺三类。祁门工夫红茶,如果细分,又可分为礼茶、特茗、特级和一到七级红茶。所谓工夫红茶,即是制工精细的茶。最早武夷岩茶和红茶都有工夫茶的类别,民国以后,就专指精制后的红茶了。《湖南地理志》记载过粗制红茶与工夫红茶的差别,“十斤,可得精制红茶七斤或八斤”,可见,制作工夫红茶的损耗,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