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种,是中国最早的红茶。在中国茶的发展史上,从来没有第二种茶,能如此深刻地左右着国内外各种红茶的发展与技术革新。
在很多文献中,正山小种有时称作“武夷茶”,有时也会明确地被称为武夷红茶。正山小种红茶,才是它的正名。国外常讲的拉普桑小种,是外国人模仿福州地方口音读出的,意即松材烟熏小种。民国以前文献里的武夷小种,多指武夷岩茶,是武夷岩茶的小品种茶或名丛等。在武夷山云窝的石沼青莲亭,立有乾隆年间的禁茶石碑,漫灭的碑文依稀可见,刻有 “星村茶行办理其松制、小种二项”,碑文中的“松制”,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松烟红茶的记载。其中的“小种”,是指武夷岩茶,而非小种红茶。
正山小种的“正山”地理范围,指的是武夷山桐木关内,北到江西铅山的石陇,南到武夷山曹墩的百叶坪,东到武夷山大安村,西到光泽司前、干坑,西南到邵武的观音坑,方圆600多平方公里的高山茶区。在桐木关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境内,深壑幽谷,松竹密布,茶以挂墩、麻粟、大竹岚、韭菜窝、双溪口、黄泥坪、古黄坪、皮坑、半山、龙渡、先锋岭、茶东坑、活龙坑、皂栗山为佳。除此之外的茶区,便是外山了。小种,是指桐木关内的菜茶群体小叶种。
1949年以前的正山小种发展史,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人能梳理得清楚。正山小种自诞生之日起,桐木关内最大的茶号,即是“品记”茶号,它大概诞生于清代的咸丰年间,“品记”的老板是梁炳基,当时有99家茶厂,遍布茶山各处。那时的洋行收茶,皆以“品记”的红茶作为标准。在1757年之前,正山小种红茶主要由厦门海关直接外销。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实行第二次海禁,规定只准广州一港对外国通商,关闭厦门等通商口岸。收购的红茶,从桐木关内运出后,先在星村集中,其后运抵江西铅山的河口镇,从河口换船,经鄱阳湖到达广州。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始取代广州,逐渐成为最大的茶叶外销口岸。但其运输路线,也要先从河口镇运经鄱阳湖。从江西的运输路线开始,古代的多条茶马古道,基本会在这里重合。可惜的是,一代红茶巨贾“品记”,没有后代从业继承,“品记”很快便被人们遗忘了,其在庙湾的旧居,也早已沦为废墟。
1949年之后,梁炳基的红茶时代结束,自此,进入了茶园集体所有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内的很多老茶号,从此开始消亡。大集体时代的红茶制作,是以桐木村的各个生产队为单位,村里把生产的毛茶精制后,运到星村收购站,最后卖到建瓯,通过福建省外贸加工厂,出口国外。
星村是个古老的乡镇,距桐木关40多公里,清代曾设县于此,现在是乘坐竹筏游九曲溪的起点。清代以来,星村成为茶的集散地和外运码头,民间有“茶不到星村不香”的说法。正因为这段历史的存在,很多人习惯性地把正山小种称为“星村小种”,其实,星村包括周边所产的红茶,都属于外山茶。
市场上的外山茶,冒充正山小种红茶,不仅仅是在今天随处泛滥,在过去也很严重。1734年,崇安县令刘埥在《片刻余闲集》写道:“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政和县令蒋周南有诗为证:“小市盈筐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卖,楚材晋用怅如何?”旧时的士人县令,良心可钦!还是敢于说真话的。到今天为止,“红汤茶”也是区别于正山茶的主要标志。桐木关正山小种的茶汤,清甜清凉,金黄油亮、通透悦目,即使是陈化已久的老茶,茶汤虽红,但其底色,依然是金黄通透,红中泛金。
1988年,改革开放以后,桐木关内成立了第一家村办企业,也就是路人皆知的桐木茶厂。当时成立茶厂的五个元老,我们应该记住,厂长是付华全,技术与采购是温永胜,会计是张美满,出纳是江元勋,仓库保管是陈生友。由于印、锡国外红茶的崛起,国内祁红和滇红等高香茶的竞争,正山小种红茶的出口,自19世纪以后,一直萎靡不振,难有起色。1998年,桐木茶厂倒闭。同年,江元勋成立了元正茶厂,但茶厂一直未能走出产业的低谷。国内红茶的转机,出现在2004年。北京的张梦江先生,游历到桐木关的元正茶厂,首先提出要做些单芽红茶,他自费拿出五千元钱购买茶青,在厂长江元勋的支持下,由温永胜负责,采摘桐木关内野放菜茶的单芽,首开桐木关单芽红茶发酵的先河。第一次,因茶芽发酵过重,以失败而告终。随后,张梦江又拿出五千元钱,鼓励茶厂员工第二次试制。当时元正茶厂的大部分员工,都参与其中,全程人工揉捻,严格控制发酵程度,终于试制成功。试制成功的20余斤单芽桐木红茶,全部被张梦江带回了北京。就是这批茶,后被孙姓茶商在北京自上而下推广开来,金骏眉的神话由此诞生。
桐木关正宗的本山金骏眉外观
后来,张梦江先生做《骏眉令》一首,为金骏眉命名。其中的“金”,是指干茶芽头上局部的茶毫金黄,以及汤色的金黄油亮。“骏”,当时用的是“峻”,是指金骏眉的原产地桐木关,地处崇山峻岭。“眉”,是指单芽茶的形态,弯弯酷似眉毛。“峻”字之所以后来又改为“骏”,主要是因为,在庆祝桐木关首次成功制作单芽红茶的晚宴上,酒后有人向张梦江提议,用“骏”字更好些,骏马跑得快呀!当时,没有一个人能够预测到,金骏眉会被如此迅猛地在全国炒作起来,否则,张梦江也不可能随意把“峻”字改变为“骏”,这就是那一段不远的历史的真实情况。
客观地讲,金骏眉的真正创意人和资助人,是张梦江先生。江元勋是当时元正的厂长,是决策者。温永胜负责了茶青的验收与具体制作过程,是真正的技术与主要制作人。如果更准确、客观地去审视这段历史,元正茶厂的每一个员工,从采摘到试制,大家分头协作,群力群策,理所当然的、都应该是金骏眉的首泡制作人和参与人。金骏眉的创意与制作的成功,将桐木关内的红茶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代,自此全国山河一片红。同时,国内其他地区的红茶,也逐渐受到深刻影响,一并蓬勃发展着。红茶在历史上,真的是第一次被大部分的国人接受并开始饮用。从此时起,中国茶的消费市场,才开始逐渐接受红汤茶,这在饮茶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变革。
受金骏眉的影响,自2004年开始,不带松烟香的电焙正山小种红茶开始出现。市场上的正山小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桐木关道地的单芽红茶,称为金骏眉;一芽一叶至一芽两叶初展制作的红茶,叫做小赤甘;一芽三叶乃至开面采的红茶,叫做大赤甘;从鲜叶的萎凋到焙火干燥,采用松烟熏制的条索红茶,叫做工夫松烟小种;揉切烟熏过的红碎茶,就是传统正山小种。“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的桐木关,是最令我流连忘返的茶区。这里幽静清逸,少有人烟,几乎没有任何污染。在这片国内少见的野放茶区,我把自己的感受和诗心,结合清绝无染的山场特点,用心做了四款非常典型的正山小种,分别为韭春、红袖添香、携谁隐和自甘心。“韭春”的海拔最高,秉持清新的山野之气、竹木丛味,齿颊幽芬,不落俗情;“红袖添香”是竹林的野茶,熏以松烟,清凉甘甜,暖香宜人,传统亲切的犹如古典仕女。“尝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携谁隐”,茶生烂石沃土,要涉清溪、穿竹林、向上坡行一里山路,方可身临茶境。在千年的红豆杉树与三面竹林的环抱中,右侧一溪流水,一溪风月,令人顿生“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的感慨。“携谁隐”的茶汤,细腻稠厚,气韵清澈,桂圆味浓,间有花香,细细品来,平复心绪,滋味里饱含着林泉高致与归隐之心;第四款是“自甘心”,选择头采的桐木春茶制作,一芽一叶至两叶初展,花香蜜韵,清甜润心。若能痩形清坐,一盏在手,松籁铮然,竹篱茅舍自甘心!
桐木关的野放老丛茶树
桐木关山重水复,层峦耸翠,清凉的让人望峰息心。96.3%的森林覆盖率与绝佳山场,决定了真正的桐木关原产的正山小种,具备着以下的鲜明共性:茶汤金黄透亮,如色拉油般润泽,花蜜香显,韵高和寡,气息清凉纯净,耐泡且无一丝杂味。山场更佳的呈花香、果香,如“妃子笑”,散发着难得的荔枝香气。桐木老丛,茶汤粘稠,有苔藓丛味,如“云窝老丛”、“枞味如斯”。熏以松烟的传统小种,喉韵清凉,桂圆味浓,其茶汤远比电焙的无烟小种要厚重许多,尤其是在陈化两三年之后,韵味更显。
在正山小种的茶汤里,其桂圆味一是指甜,二是指香。传统小种的桂圆味类的特殊的熟果香,主要是由松明烟气里的长叶烯成分决定的。传统烟熏小种陈化数年后,同样具备老茶的气足、耐泡、粘稠、清凉、饮之胃肠暖与饱腹感等特点。我珍藏着一款年份较老的正山小种红茶,它是20世纪80年代,原桐木茶厂生产的红碎茶。该茶具备典型的松脂香、薄荷凉与类水果糖的特点。早期的桐木红茶,呈现的是松脂香,而不是现在的松烟香。其典型特点,与当时焙茶所用的本地松柴有关。在那个时代,焙茶对松柴的选择,非常讲究,大多选用本地所产的、含松脂较多的松树心或者根部。自1979年,桐木关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后,关内的松树不再允许砍伐,现在焙茶所需的松木,全部是从外地购进的,且松脂含量下降了许多。因此,早期传统红茶特有的薄荷凉意,在新茶中难再寻觅了。
桐木关春茶季,雨中登山采茶
正山小种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萎凋、揉捻、发酵、青楼熏焙等环节。过去传统小种的茶青在萎凋时,是薄摊在青楼的第三层晾架上,利用松烟的余热,完成萎凋环节,既节能,茶青吃烟又足。等桐木关富裕起来、人力成本上涨以后,现在多采用室内热风槽加温萎凋方式。因为桐木关做茶的春季,多是阴雨连绵,或是大雨滂沱,晴天很少。
发酵到位的桐木茶青
很多人把过去的“过红锅”,误认为是制作正山小种的特殊工艺,但又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说得清楚。为此,我多次求证过温永胜先生及其他资历深厚的老茶人,并结合当地的史料进行考证,得出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所谓的“过红锅”,并不是红茶制作的必需工艺,它是为了弥补过去茶青因揉捻、发酵不足的缺陷,而设置的一种补救工艺措施。当红茶的制作,普遍使用机械揉茶之后,茶叶细胞组织的破损率一般会达到80%以上,茶青发酵不足的难题解决了,因此,“过红锅”工艺的消失是必然的。
温永胜先生说:“在早期的桐木,还没有揉茶机械,或人力揉茶机械比较落后,此时红茶的揉捻,完全要依靠人力完成。到了做茶季节,茶青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采摘得较为成熟的茶青,往往会存在着揉捻与发酵不到位的缺陷。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及时把这些茶青分拣出来,全部摊放到烧热的铁锅内“过红锅”,受热变软后的茶青,揉捻会变得相对容易,红锅产生的湿热作用,使之发酵充分,彻底消除了茶叶的青涩气味。”
温永胜先生寡言少语,生性敦厚,是一生从事红茶制作的资深专家,我很认同他的解释。还有人说“过红锅”是红茶的杀青工艺,这是不对的。因为,红茶是全发酵茶,必须充分利用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才能形成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点。所以,在红茶的制作过程中,不可能存在终止酶促氧化的杀青环节。仔细想想,在红茶的干燥环节,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利用高温迅速终止酶促氧化的功能,再过红锅,实无必要,多此一举。
当下很多人,之所以对过红锅工艺形成误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是把红乌龙与正山小种的制作工艺混为一谈。红乌龙茶,最早即是冒充正山小种的“江西乌”。过去桐木关、祁门、修水等很多茶区都有生产。清末胡秉枢在《茶务佥载》说:“乌龙,以宁州最佳。”指的就是宁红中的红乌龙。并且胡秉枢还在书中详细记载了红乌龙的制法:茶青采摘后,先在太阳下晒至柔软,压入器内发酵,“约片刻后,其叶由青色尽变微红,而后放进烧红之铁镬内炒之。”等杀青完毕后,再移至微热锅内随炒随揉,之后再发酵使其叶变成红色焙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