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篇(1 / 1)

乌龙三红七分绿

青茶,虽有乌龙茶的称谓,但我个人以为,乌龙茶还是无法涵盖青茶的范畴的。“青”在古汉语里,多指不同程度的绿色,但外延又极其广泛,有时指绿色,如龙泉青瓷,青出于蓝;有时指黑色,如青丝翠眉;有时指蓝色,如青花瓷、青衣、青青子衿。青茶,是指茶青在晒青、做青等酶促氧化后,呈现出的不同程度的绿色甚或黑色。乌龙茶的“乌”,是个象形字,是指乌鸦这种鸟类,“乌”由此便引申出了“黑”的含义。因此,乌龙茶多指外观乌黑或墨绿的半发酵茶。与白叶茶种相对的乌叶,则是指叶片深绿、墨绿,乃至黑绿的茶种。乌龙茶和青茶二者并用,与武夷茶早于安溪茶的起源有关。“乌龙”也包含有色泽乌黑油亮、条索扭曲似龙的外观特征。当然,乌龙茶的叫法,也与青心乌龙茶种的存在有关,如台湾乌龙茶。关于乌龙茶,还有很多传说,这类传说多为商人的刻意演绎,大多不可采信。

乌龙茶究竟起源于安溪还是武夷山?很多茶书认为,乌龙茶发源于安溪,可惜,找不到确切的史料作为依据。以至于人们在讲述这段历史之时,往往是一笔带过或讲个传说敷衍。个人认为,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最初应该起源于武夷山,然后影响了安溪的制茶技术,又经安溪传到了台湾。

摊晾、摇青、静置、半发酵,三分红七分绿,是乌龙茶制作的典型特征。对于乌龙茶的起源,我们能看到的较早史料,是清代康熙五十年左右王草堂的《茶说》,其中记载: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这是能够查阅到的最早、也是最近似于乌龙茶的工艺记载。还有一段历史,是在顺治年间,崇安县令殷应寅,为提高武夷山的绿茶制作水平,把绿茶的蒸青工艺改为烘青,并专门邀请安徽黄山的僧人,用武夷山的茶青来仿制香高味浓的松萝茶。由于松萝茶的采摘是“惟取嫩叶”,估计是松萝茶的采摘要求,影响到了后世乌龙茶的开面采的习惯,之前的绿茶都是以芽为贵。清代顺治年间,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崇安殷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堪并驾。今年余分得数两,甚珍重之。时有武夷松萝之目。”

清代初期,安徽茶叶的炒烘技术向福建的传播,为乌龙茶的诞生,奠定了可能的技术条件。当时的福建按察使周亮工,在《闽小记》中继续写道:“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即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则赤紫如故。”从周亮工的描述可以看出,“紫赤如故”的茶,采用了烘青工艺,它不可能属于红茶,也没有做青技术的痕迹存在,更不能说是乌龙茶。鉴于此,我们只能认为:它是在存放时、经自然氧化的、非红非绿的、乌龙茶的雏形。再来分析一下,茶经旬月后,为什么会变红发紫呢?首先,可能因为茶青没有经过均匀的晒青,也没有经过反复的摇青和走水。其次,可能因为干茶没有用炭火焙透,茶叶开始返青,发生了酶促氧化所致。

陆廷灿在《续茶经》引《随见录》云:“凡茶见日则味夺,唯武夷茶喜日晒。武夷造茶,其岩茶的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这又从另一侧面印证了,武夷茶是第一个采用日光萎凋的乌龙茶。僧家在仿制松萝不成功后,便改弦易张,顺水推舟,如王草堂所记:“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通过焙火“使之一色”,解决了“紫赤如故”,崭新的乌龙茶,便在寺庙应运而生了。乌龙茶起源于武夷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武夷山的茶树,大多分布在峰岩纵深的沟壑之中。范仲淹的《斗茶歌》诗云 :“终朝采掇未盈筐”,可见采摘运输之困难。茶农采茶时,要翻山越岭,登高逐坡,茶青在茶篮里抖动碰撞,极易在阳光下产生类似萎凋、摇青的效果,这也为乌龙茶的发端,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条件。

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郑克塽降清。是年九月,曾为郑成功幕僚的阮旻锡,于燕山太子峪的观音庵出家为僧,法名释超全,后入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为茶僧。康熙四十二年左右,释超全在厦门写下了《安溪茶歌》,其中有:“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释超全在武夷山写完了《武夷茶歌》之后,来到安溪,看到安溪人仿制的武夷岩茶,已经达到了普通人难以分辨的程度。他发出了如下感慨:“真伪混杂人聩聩,世道如此良可嗟。”安溪茶仿制武夷茶,在仿制的过程中,便把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传到了安溪,并形成了看茶做茶的本地特点,这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这一点,在王草堂的《茶说》中也有记载:“邻邑近多栽植,运至山中及星村墟市贾售,皆冒充武夷。更有安溪所产,尤为不堪。”梁章钜的《归田琐记》亦云:“武夷九曲之末为星村,鬻茶者骈集,交易于此,多有贩他处所产,学其焙法,以赝充者,即武夷山下人亦不能辨也。”即使在今天的武夷山下,安溪及其周边的茶,冒充武夷岩茶的数量仍很惊人,值得学茶人警惕。

青茶,素以香高味浓著称。代表性的乌龙茶主要有闽北武夷岩茶、闽南的安溪铁观音、潮汕的凤凰单丛、台湾的冻顶乌龙、文山包种等。乌龙茶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等工序。

乌龙茶的开面采

乌龙茶的茶青采摘,要求开面采,是在其芳华成熟、风云流转的那一刻。区别于绿茶、黄茶,乌龙茶种采摘成熟度较高的新梢,胡萝卜素含量高,儿茶素及咖啡碱的含量低,还原糖较高,为青茶的成熟香气和醇厚滋味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茶青通过萎凋,散发部分水分,提高茶青的柔韧性,便于后续工序地进行。同时,伴随着失水过程,酶的活性增强,散发掉部分青草气,利于高洁的香气透露。青茶萎凋的特殊性,区别于红茶。红茶的萎凋,不仅失水程度大,而且萎凋、揉捻、发酵工序分开进行。而青茶的萎凋和发酵工序,没有明确的界限,两者相互配合进行。通过萎凋,以水分的变化,来控制内含物质的适度转化,达到恰如其分的发酵程度。常见的萎凋分为四种:晾青(室内自然萎凋)、晒青(日光萎凋)、烘青(加温萎凋)、人控条件萎凋。

做青是青茶制作的重要环节,其特殊的香气和绿叶红镶边,是在做青过程中形成的。萎凋后的茶青,通过摇青,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摇青后,叶片由软变硬。再静置一段时间,氧化作用相对减缓,使嫩茎、叶脉中的水分,通过扩散作用,慢慢再均匀地流布于叶面,此时鲜叶又逐渐膨胀,恢复弹性,叶子变软。经过多次的摇青与静置,茶青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叶片边缘的叶绿素充分降解,叶心的叶绿素保留较多,还有脱镁类叶绿素的降解产物及多酚类的转化色素等作用,形成了青茶外观的砂绿油滑,叶底绿叶红镶边的典型特征。摇青的轻重,直接影响到内含物质的氧化程度,并导致香气的差异。做青过程的酶性氧化,影响着成品茶的色、香、味、韵的有效形成及其变化。

武夷山的马头岩产区

炒青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工序,它和绿茶的杀青一样,首先,是抑制鲜叶中酶的活性,控制氧化进程,防止茶青继续红变,固定做青形成的内在品质。其次,去芜存菁,挥发掉低沸点的青草气,形成馥郁纯正的茶之真香。同时,通过湿热作用,破坏部分叶绿素,使叶色从黄绿转为黄褐色。此外,炒青还可挥发掉部分水分,使叶子柔软,促进水溶性果胶的增加,便于下一步的揉捻工序。

青茶的揉捻,通过压力破坏茶叶细胞,挤掉叶边缘的发酵部分因高温杀青形成的碎片,揉出茶汁,凝于叶表。对同样一款茶,揉成球形的费工较多,因较长时间的揉捻,使茶叶细胞的破损率增加,从而使香气变得内敛;如果做成条索状,香气可能会相对张扬些,但滋味会略显不足。这就是揉捻外形对茶叶品质的细微改变。

干燥,能够抑制青茶的酶性氧化,降低含水率,并通过非酶性的热化作用,消除苦涩因子,形成青茶醇厚回甘的滋味、红黄通透的汤色、以及特有的品种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