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恩施,是巴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湖北的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是一个奇山异水、被崇山峻岭阻隔了的世外桃源。正因为如此,恩施玉露作为国内唯一的蒸青绿茶,才会原汁原味地传承于唐宋,完整地被保留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称赞恩施玉露是中国传统茶的活化石,还是恰如其分的。
不仅如此,湖北恩施一带,也是我国最早饮茶与利用茶树的主要地区之一。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的神农氏,就是活动在神农架地区的湖北人。东汉时期的《桐君录》记载:“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饮茶能够兴奋神经中枢系统,可能会造成失眠。这是中国历史上,对茶内所含咖啡碱药理功效的最早认知与记载。到了三国时代,张揖的《广雅》有:“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的“土植五谷,牲具六畜……丹、漆、茶、蜜……皆纳贡之”,据详细梳理与考证,此处指的是三国时代、巴人献茶的事迹,而不能附会到该文献中的“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这句话上。因为在商周时期,民间可能存在着饮茶之事,但茶并未列入官方的记载,因此,茶不可能成为周代的朝贡之品。另外,常璩还在下文写道 :“园有芳蒻香茗”,这足以证明,在三国前后,恩施一带或者周边地区的人们,已经有意识地主动开园植茶了。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陆羽在《茶经》里,写到茶树的起源时,首先提到了他故乡的“巴山峡川”。“巴山峡川”的范围,大概是在重庆以东,湖北以西,以恩施地区为中心的山川峡谷地带。陆羽所描述的两人合抱的古老茶树,后世多因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人工砍伐等原因,逐渐消失了。但是,在恩施(尤其是利川)一带,还能见到很多数百年的古茶树存在,这从另一方面,也佐证了陆羽关于古茶树记载的真实可靠性。
更有意思的是,陆羽本是湖北人,他于唐代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游学巴山峡川,寻茶问泉,出三峡,经宜昌乘船至南京,在江浙地区,写下了不朽的《茶经》。从茶神神农氏到茶圣陆羽的传承,很难说《茶经》不是对古老的楚茶文化的一种发扬。
恩施玉露,又称恩施“玉绿”。“露”和“绿”,在古音和当地方言中,读音相同,都读“lu”。个人感觉,“玉绿”更能准确表达蒸青绿茶的高颜值,及其外观绿如翡翠、油润鲜嫩、养眼悦目的特征。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的杨润之,把恩施“玉绿”改为恩施玉露。其原因可能是,那时做出的干茶,省略了脱绒去毫工艺,使得翠绿油润的干茶,其毫白如玉的特点更加显露。俯察远观,它像是翡翠上的露珠,又似清晨松针上的甘露,故名玉露。仅从名字辨析,“玉绿”和玉露所要表达的内涵,还是有差别的。
在恩施问茶时,经何洁的引见,我采访了恩施玉露的重要传承人,逾八十高龄的杨胜伟老师。杨老师说:“恩施玉露在康熙十九年,起源于恩施芭蕉乡的黄连溪,由蓝氏家族首开‘玉绿’之先河。传统的玉露,是以蒸青灶和焙炉为工具,以高温蒸汽穿透鲜叶组织,破坏酶的活性,运用蒸、扇、炒、揉、铲、整六大核心技术,以及搂、端、搓、扎四大手法,制作出的紧挺圆直、形若松针的蒸青绿茶。传统意义上的恩施玉露,至少具备三个特征:首先,采用高温蒸汽杀青,手工整形上光;其次,外观匀直、紧圆、挺如松针,色泽翠绿,油润似鲜绿豆;第三,鲜香、清高、隽永。”
恩施制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巢县县令杨晔撰写的《膳夫经手录》里,即有“施州方茶”的记载。相传恩施玉露是在清代康熙年间,由恩施芭蕉乡黄连溪的蓝姓茶商最早发明的。从恩施蓝氏一族的传承来看,蓝氏家族早年在江西经营茶叶,后迁至恩施,他们在外经营的茶叶,肯定是针形、螺形或扁状的绿茶。最有可能的是,蓝氏定居恩施以后,把江西等地的制茶技术,带到了恩施。因为清初的恩施,还叫施州卫,之前叫施州,是土家族、侗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加上大山阻隔、交通闭塞,“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式的居住环境,让唐宋的蒸青工艺,在这片深山里保存得比较完整,没有受到外来制茶技术和文化的冲击。因此,蓝氏家族在保留蒸青技术的前提下,把历史遗留下来的施州方茶,废团改散,改造成为松针状的散茶,提高了恩施茶的品位与香气,这在当时的恩施,是个了不起的创举。清初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留着蒸青方形茶砖的工艺,这是符合当地的生产力发展和市场认知水平的。在相隔不远的湖南安化,在同一省份的湖北羊楼洞,其紧压茶和青砖茶,一度辉煌于清代,即是最好的证明。
恩施的黄连溪苔子茶
恩施玉露的外形特征,对鲜叶的采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属于细嫩采,茶青多为单芽、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初展。在黄连溪的高山之巅,我专程考察了恩施玉露的原生群体种苔子茶。野生于杂草灌木之中的苔子茶,云雾萦绕,高低错落,芽长于叶,叶色深绿柔软,是制作恩施玉露的传统土生茶种。我在沿途的茶山,也看到了近年来新引进的很多外来改良品种,如龙井43号、福鼎大白茶、浙农117等。虽然当地的很多茶农认为,选用龙井43制作的玉露,其外观、香气和滋味会更好,但是,通过综合考察、比较,我始终认为,要论茶的质厚、汤滑及香气的丰富性,还属当地原生的苔子茶,它最能代表玉露的地方特征。茶品的不就是其独特的韵味与回味吗?同国内其他茶区的情况类似,恩施玉露的群体种,其外观的匀整度,可能会稍欠缺些,不是那么的美观,这却恰恰是容易辨别它的特点。就像山涧幽谷里,飒飒青松上的松针一样,如果其长短过于匀整一致,枝条过于对称,便失去了闲赏的自然之美。佳茗之美与味趣,不也是如此吗?
恩施玉露的传统工艺比较复杂,而制茶工具,原始而简单。过去的蒸青灶,是借用蒸饭的普通锅灶或木甑,这是符合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特点的,否则,在清代,就可能会改造为炒青或烘青绿茶了。恩施玉露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鲜叶摊放、蒸汽杀青、扇干水汽、炒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焙火提香、捡挑精选等工序。
蒸汽杀青,是最能体现恩施玉露特征的关键工序。蒸青工艺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茶的色、香、味的品质,特别是外观的翠绿。若蒸青温度低,杀青不透,会造成茶的青气重,滋味苦涩,或出现红梗红叶的氧化现象。若蒸青温度过高,杀青过度,则会使干茶的颜色深暗,香气和滋味出现熟闷气味。只有杀青适度,才能呈现出玉露的外观油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的“三绿”特征。
蒸青适度的茶青,从蒸青抽屉卸出以后,必须迅速扇干水汽,快速地散热降温,这也是现代制作玉露的独有工序。《茶经》云:“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散所蒸芽笋并叶,畏流其膏”,快速地扇干水汽降温,防止湿热作用,加速茶的氧化过程,可以避免造成叶黄、汤浑、熟闷邪味的出现。扇干,是对唐代蒸青工艺的传承。古代制作绿茶,多有扇干工艺的存在。明代闻龙的《茶笺》,在谈到松萝制法时说:“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
当蒸青的叶温降至常温后,随之进入炒头毛火的工序。炒头毛火的工序比较特殊,需在140℃的焙炉盘上手工操作,主要为继续蒸发水分,兼做揉捻成形,同时促进内含生化成分的转化,为茶叶的色、香、味、形的形成,奠定基础。
炒头毛火叶下炉以后,必须迅速薄摊冷却,其后,在焙炉上加热揉捻。铲二毛火后,仍要冷却,以促进叶内水分的重新分布,为整形上光创造条件。这与古人制茶的“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其经验异曲同工。
最后的工序是焙火提香与挑拣精制。传统工艺的恩施玉露,采用竹篾编的焙笼,选用的是无烟无味的栗木白炭。在焙火时,篾箅上,要铺一层当地的树皮纸,隔烟遮味,用无焰暗火把茶焙干。
恩施雨露,叶色翠绿,香鲜味爽,异常珍贵,曾被民间誉为“蓝氏希焙”。晚唐诗人郑谷,在巴山峡川游玩时,留下的《峡中尝茶》诗云:“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诗人郑谷品的,虽是唐代的施南方茶,“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但是,“酒渴更知春味长”,从中还是能够嗅出恩施玉露的味浓香永,以及承载的唐宋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