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白茶,是烘青的白叶茶,以其茎脉绿、叶玉白故名。它属于绿茶中的新贵。安吉白茶,与萎凋、干燥而成的传统白茶类,几乎没有任何的关联。
最早记载白叶茶的典籍,是北宋的《东溪试茶录》,其中写道:“茶之名有七: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而气味殊薄,非食茶之比。”之后,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更进一步写道:“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以上两处记载,皆指出了白叶茶的共性,其叶莹薄,与常见的绿茶不同。对照当下的安吉白茶、白鸡冠、白芽奇兰等品种,其新萌的芽叶,还是有点近似于宋代白叶茶“芽叶如纸”的特征的。
宋人斗茶,以白为上,这是宋代特别珍视白叶茶的根本原因。其实,在宋代以降的文献里,关于白叶茶的记载也很多,生长散见于诸多茶区的茶丛之中。清代《集异新抄》记载:苏州洞庭山,“包山寺有白茶树,花叶皆白,烹注瓯中,色同于泉,其香味类虎丘,一寺止一林,不知种自何来?植数十年矣。”后来,茶竟萎绝种。武夷山的四大名丛之白鸡冠,也属于白叶茶的范畴。在低温的早春与秋冬,白鸡冠新抽的芽叶,金黄翠白,光彩夺目,迥异于三坑两涧里的其他岩茶品种。
安吉白茶的母树,原生长在安吉县天荒坪镇的大溪村,位于海拔800多米的横坑坞桂家厂,是一蓬树龄逾百岁的再生型古茶树,当地人称它为大溪白茶。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地方农业部门选育,无性繁殖出了大溪白茶茶苗。考虑到地理标识和产权保护,在2004年,地方政府把大溪白茶,命名为安吉白叶一号。同样在蓬勃发展的江苏溧阳白茶,引种的也是安吉县的白茶一号品种。
安吉白茶,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绿茶品种,淡雅有余清。在安吉溪龙,绵延起伏的万亩白茶园,幽借山头云雾质,白云竹下采春芽,一碧万顷的胜景,值得驻足游赏。
安吉白茶,是一个温度敏感的自然突变体,其白化表达的温度阈值,在20℃~22℃之间,但该温度仅在茶芽萌发的初期发挥作用。
其正常复绿的启动温度,在16℃~18℃之间。每年春季,茶树抽出的新芽嫩叶,如玉兰初绽。随着季节和气温的变化,芽叶的颜色,由嫩黄色逐渐变成玉白色,但其叶脉,却是翠绿的。通常,春茶的一芽两叶期,为盛白期。待盛白期过后,叶色又逐渐由玉白色转变为淡绿色。最后成熟的老叶,及其夏秋季生长出的芽叶,均呈浅绿色。由此我们知道,头采的安吉白茶,其白化度往往并不高,干茶色泽,翠绿泛着金黄,花香明显,但其耐泡度和鲜甜度,明显好于稍后色泽玉白的。
安吉白茶不苦不涩,淡雅鲜爽,其清新的绿茶风格,是由安吉白茶的特殊内质决定的。研究发现,安吉白茶在低温叶绿素合成受阻的同时,会促进可溶性蛋白的水解,导致鲜叶中游离氨基酸的显著上升。因此,安吉白茶的氨基酸含量,一般会在6%左右(最高值可达10.5%),比其他绿茶高一倍左右,而茶多酚的含量,大约为其他绿茶的一半。高氨低酚的黄金组合,造就了安吉白茶淡雅、清爽、鲜香的特殊滋味,真应了古人的“雅淡幽姿风味别”。
安吉,修篁翠竹,林壑尤美,是国内著名的竹乡。近几年来,随着安吉茶园的无序扩大,茶山竹木锐减,茶山与植被保护之间的良好互动,已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对于今天大部分产区的安吉白茶,如果不在制茶技术与生态茶园管理上,敢于突破,别出蹊径,便很难再复原出数年前的安吉白茶那种特有的幽微鲜甜的味道了。
市场上常见的白叶类绿茶,主要有安吉白茶、长兴白茶和溧阳白茶。安吉和长兴白茶,同祖同根,差别不大。溧阳白茶,干茶的色泽深绿间带花白,不如安吉白茶翠绿嫩黄。茶香多带板栗香,耐泡度虽然较好,但缺乏安吉白茶的清幽花香。这主要还是与安吉的海拔高度和气温差异有关。安吉与溧阳,虽有橘生淮北淮南之论,但是,如果安吉的茶山,再不适当地退茶还林,破坏了安吉竹林覆盖的宜茶山场,青已蓝矣,也未可知。
安吉白茶的茶青采摘标准,多为一芽一叶,仅采清明前后的白化期的春茶。凤型安吉白茶的制作,参照了黄山毛峰的烘青工艺,其基本工艺包括:鲜叶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回潮、复烘等工序。为了充分挖掘安吉白茶细腻鲜美的优点,杜绝青气涩味,自2012年开始,我们会灵活根据当季的气候特点,看茶做茶,优中择优,摒弃常规的做茶技术,每年都会制作少量的私房茶“玉玲珑”,与爱茶的朋友共同分享这份馨甜的春意。玉玲珑,名副其实,性禀天然雅淡中。干茶卷曲似螺,芽梢金黄,嫩白隐翠,白、绿、黄三色相映,尽显安吉白茶的清丽脱俗与兰心蕙质。暑日里,一盏在手,有谁能不被玉玲珑的形美、翠绿、鲜香、雅韵所折服?“味貌复何奇,能令君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