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魁瓜片与松萝(1 / 1)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古徽州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自古好茶迭出。尤其在明清以后,休宁松萝、顶谷大方、六安瓜片、太平猴魁、黄山云雾等茶,名重天下。

安徽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茶的历史渊源颇深。徽茶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两千多年前的《桐君录》的记载:“酉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汉与晋时的庐江郡,管辖现在的安庆、六安、合肥等地区。

东汉的华佗,是安徽亳州人,他一定是长期饮用家乡的徽茶,才能总结出“苦荼,久食益意思”的高论。到了唐代,敦煌遗书《茶酒论》谓之 “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这里的歙州,包括了今天的黄山、绩溪、婺源等地。

宋代以后,皖南茶区名茶崛起,尤其是在明初,罢造龙团凤饼以后,炒烘散茶一枝独秀。松萝茶一经问世,便名满天下,其炒焙、揉捻、精制之功,不仅影响了周边的烘青绿茶,甚至影响了乌龙茶的诞生。明代冯时可《茶录》记述:“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造法,其后于徽之松萝结庵,采诸山茶于庵焙制,远迩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实非松萝所出也。是茶,比天池茶稍粗,而气甚香,味更清,然于虎丘,能称仲,不能伯也。”从文中可知,松萝的制茶技术,来源于苏州虎丘茶,由久居苏州的大方和尚,把绿茶的炒烘技术带到了徽州,并加以改良。但冯时可也承认,松萝的品质,还是无法超越虎丘茶的,其品质之别,可能与茶种有关。

虎丘茶,可惜在明代已经绝种,我们只能从传世不多的文献中去感受、其绝尘脱俗的芬芳了。明末苏州状元文震孟说:“吴山之虎丘,名艳天下。其所产茗柯,亦为天下最,色香与味在常品外。如阳羡、天池、北源、松萝,俱堪作奴也。”康熙年间,顾湄的《虎丘山志》记载:“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点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宋人呼为白云茶。”《苏州府志》也说:“烹之色白,香气如兰。”吴士权《虎丘试茶诗》云:“虎丘雪颖细如针,豆荚云腴价倍金。后蔡前丁浑未识,空从此苑雾中寻。”

读至此,我们便会明白,当时的虎丘茶,采得非常细嫩,加工精良,可是氨基酸含量特别高的优异茶种。其特有的细幽鲜香,是松萝所不能比拟的。而松萝茶,可能香更烈,味更厚,所以,古医书里才有“徽州松萝,专于化食”的妙用。

黄龙德在《茶说》中,对两种名茶的鉴赏,还是可信的。他说:“其真虎丘,色犹玉露,而泛时香味,若将放之橙花,此茶之所以为美。真松萝,出自僧大方所制,烹之色若绿筠,香若兰蕙,味若甘露,虽经日,而色香味竟如初烹,而终不易。”虎丘茶偏白,松萝茶偏绿,在绿茶中,能出现橙花香的茶,实属罕见。陆羽晚年,曾长期寓居虎丘,影响了虎丘茶的种植,也影响了苏州人的茶生活。由于陆羽的大力倡导,“苏州人饮茶成习俗,百姓营生,种茶亦为一业” 。

关于松萝茶的制作,明代闻龙的《茶笺》里,有详细记载:“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松萝茶者色翠。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松萝茶,其精妙的采青与炒烘技术,来自于对苏州虎丘茶的模仿。反过来,它又影响到浙、赣、闽、鄂等省制茶技术的进步。松萝的特殊制法,可能会让古代的文人耳目一新。明代袁宏道认为,松萝味在龙井之上。冒襄也赞美道,能和罗岕茶媲美的,唯有松萝茶。清代吴嘉纪的《松萝茶歌》有:“松萝山中嫩叶荫,卷绿焙鲜处处同。”

松萝茶的诞生,直接影响了六安茶的制作工艺。从今天的六安瓜片,我们还能看到明代松萝茶的影子。六安瓜片的制作,也是拣取嫩叶,剔除梗枝、芽头和老叶,锅炒烘焙。六安瓜片,叶肥味厚,其功效类似于松萝茶,都有消融积滞、健食去腻的药理作用。

六安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唐时陆羽称之为寿州茶。明代许次纾的《茶疏》云:“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屠隆《茶笺》说:“六安茶,品亦精,入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质实佳。”六安茶作为药用,从明至今,强调的是六安茶的消食去腻作用,而非其他。或许正因于此,六安茶从明代嘉靖开始,到咸丰年间,才成为盛极一时的贡茶,故明代陈霆说:“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说:“六安州之片茶,为天下极品。”这里的“片茶”,并非今天的六安瓜片,还是传承于唐宋的蒸青饼茶,即六安龙团。坊间有句茶谚:“一个六安三种茶,瓜片龙团六安骨。”对于瓜片和龙团,很好理解,“六安骨”却使人陌生。“六安骨”又叫茶枝茶,是在茶的精制过程中,挑拣出来的茶梗与粗叶,焙足火后,价格低廉,供辛苦劳力者,解渴除乏之用。今天看到的莱芜老干烘,其前身本是传说中的“六安骨”。如果再进一步考证,明清入贡的六安茶,多指六安州区的霍山黄芽等。清嘉庆九年(1804)编纂的《六安州志》说:“茶称瑞草魁,霍茶又为诸茗魁矣。天下产茶州县数十,惟六安茶为宫廷常进之品。”

在《红楼梦》里,贾母说她不喝六安茶,并非是六安茶的品质不好,而是饮食清淡的贾母,自认为绿茶鲜爽清寒,刺激性强,不适合年老体弱、养尊处优的自己。而刘姥姥却截然相反,她务农在乡,身体硬朗,口味较重,禁得住绿茶的厚烈,所以笑道:“好是好,就只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红楼梦中的六安茶,也非今天的六安瓜片。六安瓜片公认的诞生时间,应该在1905年前后,最早是六安金寨麻埠的茶农,仿造松萝,除梗选嫩,精制绿茶,因其叶形似蜂翅而得名。尔后,齐头山的后冲茶农,竞相仿效“蜂翅茶”,质形香色,更胜一筹。又因其形似葵花瓜子,为区别于麻埠的“蜂翅茶”,遂叫“瓜子片”,简称“瓜片”。

六安瓜片的主产地,位于大别山北麓的原金寨县和裕安区两地,尤以蝙蝠洞周边山区的齐头山为佳,瓜片的前身,即是历史上著名的齐山云雾。

六安瓜片的采摘,与其他名茶不同。传统的六安瓜片春茶,在谷雨前后十天之内,等新梢开面后采摘。茶青采摘时,以一芽二至三叶作为标准。鲜叶采回后,要及时扳片。所谓扳片,即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叶,及时除芽去梗。扳片时,把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瓜片。剩下的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作为副产品处理。现在的采法,多在茶树上留枝采叶,直接采叶片肥厚的第二或第三个叶片,求壮不求嫩。

六安瓜片的炒制,分为生锅、熟锅、毛火、小火、老火五个工序。生锅杀青,熟锅整形炒干,之后是烘制,利用毛火烘干湿坯。小火烘制九成干时,拉老火。老火阶段,则是瓜片香气、色泽、滋味形成,以及上霜程度的极为关键工序。六安瓜片,翠绿带霜,是最见火功的绿茶。

在绿茶中,醇厚有加的,还有同时期诞生的太平猴魁。据新编《黄山区志》记载,猴魁创制于1900年,早瓜片五年。在这之前,茶农主要生产尖茶。乾隆年间的《江南通志》有:“太平龙门产翠云茶,香味清芳。”翠云茶后来演变为尖茶,清后期又发展为魁尖。关于猴魁的诞生,最符合逻辑的说法,应是郑氏家族为提高尖茶的品质,攫取高额利润,专门请人把尖茶中大小整齐的芽叶单独拣出,单独包装,运至南京销售,大获好评与抢购。这一成功经验,启发了家住猴岗的王魁成先生,他认为,与其在成茶后挑选,倒不如在采摘时,就加以精挑细选为好。于是,他安排人手,精采猴坑一带特有的柿大茶的一芽两叶,创新出了“王老二魁尖”。因茶产自猴岗,王魁成的名中有个“魁”字,再加上县名,故称太平猴魁。

猴魁的采摘,与瓜片一脉相承。谷雨前后,当茶园中的茶树,超过10%的新梢达到一芽三叶初展时,便正式开园。制作猴魁。其采摘标准,为大叶种柿大茶的一芽三至四叶。当鲜叶采回后,要在拣板上,按照一芽两叶的标准,严格拣尖。拣尖后的一芽两叶,才是符合制作猴魁的原料,俗称“尖头”。不符合标准的芽叶,及其挑剔出的叶片,另外制成魁尖和魁片。

猴魁的制作工艺,包括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四道工序。猴魁的杀青,必须采用锅式杀青。起锅后,杀青叶要及时手工整形,先把茶叶一枚一枚地放在筛网上,理平理直,茶叶不能互相折叠、弯曲和黏靠。等把上、下两片筛网夹好后,用木滚轻轻滚压,直至叶片平伏挺直为好。整形完毕的茶叶,要用炭火作为热源,进行头烘、二烘、三烘。传统工艺的猴魁,在烘青、摊晾的同时,按捺芽叶,形成猴魁特有的外形。

太平猴魁的色、香、味、形,独具一格。其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干茶色泽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瀹泡后,竖立成朵,宛若兰花。滋味鲜爽醇厚,汤色清绿明澈,香气兰香灵动,叶底嫩绿匀亮。

色泽墨绿的上品猴魁,“红丝线”的形成原因主要为:肥厚的大叶种茶青,在高温杀青时,很难快速均匀地被杀透,造成茶青主脉、侧脉中的多酚氧化酶不能被彻底地破坏,使得主脉、侧脉中的茶多酚,极易氧化成茶黄素、茶黄素,甚至是茶褐素,因此,干茶容易出现主脉暗红、侧脉呈红线状的特征。

在古徽州这片茶的沃土上,“陆羽旧经遗上品”。从郑板桥的“一壶新茗泡松萝”,到“七碗清风自六安”,还有“色澄秋水味兰花”的敬亭绿雪,西涧春雪、涌溪火青、汀溪兰香、黄花云尖、浮山翠珠、白云春毫、岳西翠兰、桐城小花、舒城兰花、霍山黄芽、金寨翠眉,等等,一大批产于烟云**漾、高山绝顶、雾露滋培的徽州茶,气息恬雅、绝无俗味,深受松萝茶的影响,遗留着虎丘茶的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