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曾忆旧繁华(1 / 1)

小镇金融学 伍聪 1684 字 7天前

机器革命刚开始的时代,市场可以被视为无限大,有了完备的银行体系便有了充足的资金;有了充足的投入资金,便有了丰盈的利润;有了丰盈的利润,无论企业主还是居民,都会越有钱;小镇上的居民越有钱,小镇便会越繁华。

只有凭借最强大的信誉才能募集到最多的资金,才能将资金投入到最具长远收益的方向。刚成立的中央银行为小镇点燃了创新之火,央行定向募集公债,所募资金全部用于支持研究和工厂机器改良上,也只有集体的信誉才能超越商业利益做到这一点。

有了国债募集资金的支持,太史家族迅速转行机器制造。由此,机器成为小镇各行各业的基础动力,手工工场最终被机器工厂完全取代。与水力、人力、畜力相比,机器动力非常稳定,不受气候、身体等条件限制,同样的原材料能制作出更精细和廉价的产品。

“物美价廉”说起来简单,其实是市场最经典、最简单的制胜法宝,谁不喜欢又便宜又好的东西呢?

小镇远洋贸易本就很发达,在目光可及的世界还没有哪个市镇如华夏镇一样实现了机器生产,全世界都依赖来自小镇的商品——因为这里的产品最为美观、最为耐用、最有创意。

所谓创新,就是让人们以更低廉的价格享受更便利、更舒服、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由此拥有更美好的生活罢了。在技术条件给定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只有技术条件改变了,才可能产生所谓的“创新”。

经历了机器动力革命,小镇的人们靠创新和劳动致富,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创造财富、尊重财富、享受财富成为小镇的风尚。

财富看起来已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普通人每天能吃到香肠、奶酪、咸鲱鱼和咸猪肉,而之前一年中难得见到几次这些东西。用餐不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颇有舒适感和仪式感,之前人们端起碗蹲在门口就吃了,如今即使最普通的家庭也要全家人聚齐,男主人会坐在对门的位置,大家团团围坐等待开饭。

小镇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行业,有人专门给别人做饭成为厨师,有人专门冶铁成为匠人,有人专门屠宰牲畜成为屠夫,有人专门煮盐成为盐商……每个人看起来雄心勃勃,暗下决心成为轩辕、太史、长孙这样的创新引领者!

在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这样周而复始的经济循环中,复苏必然从衣与食开始,繁华又以住与行结束。即使今天的生物科技、航天、信息技术的落脚点也是如此,所有科技创造的最终着力点一定是普通人的一颦一笑,科技本身就是为人类服务的,看起来不着边际的基础科学则是在为人类服务奠基。道理很简单,衣、食方面的工艺相对简单,生产相对容易,市场反而最大,一定是繁荣的开端。

相比之下,住和行相对复杂得多,不要说改善住行需要相当多的配套产业,普通家庭积累这笔财富也需要很长时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自行车在家里的地位比汽车不低。机器革命之后的小镇终于出现了机械动力的代步工具——汽车与火车,燃气发动机支撑下的汽车、火车时速虽然只有8、9公里,却是一种质的突破——从此人类告别了人力和畜力为主的代步工具。

至于住房变化得更慢,直至今天全世界多数家庭的主要资产还是住房,一个家庭或家族需要积累更多财富,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在华夏小镇上,人们在创新的支撑下取得了巨量财富,数年间人们的住房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之前普通家庭的正房一般宽10米左右,长3到5米,分三五个房间。院落往往带有谷仓、牲口棚,用篱条、麦秆和黏土等材料筑成墙;厨房一般在正房中间,做饭或取暖时就在起居室内放一个开放式的炉灶,没有烟囱,自然排烟效果不会太好,一年四季屋内总是弥漫着烟味。

同样,因为保暖的原因,房间一般很少有窗户,大家看到的窗棂是唐代之后才在大户人家出现。屋门和窗口很小,房间纵深又很深,居住感觉可想而知。家具就更简单了,八仙桌、土炕、炕桌、柜子和几条长凳就是基本陈设,瓷瓶瓷器则被视为奢华的装饰品,一般是要传于后代的。比较穷的家庭只有一间土坯房子,屋顶用茅草铺成,地面用土夯实,有时上面铺着沙子和灯芯草,家畜和家禽在屋子里进进出出,那种味道想想真是……

原本轩辕、太史这些小镇富裕阶层的住房已经有了改变,渐渐小镇普通人的住房也迎来了改变的契机。

有自己的一所宅院是小镇每个普通人的愿望,如果现在手头钱不够怎么办?商业银行体系在小镇已经十分成熟,手头没有钱可以向银行借钱,将来慢慢还。也就是说,房地产贷款的本质是贷款人向未来的自己借钱买现在的房子。

有了资金,小镇的住宅终于大变样。

尽管地基与原来没什么不同,木工与石材却广泛应用到建筑当中,楼顶闪耀着光芒的琉璃瓦,房屋雄伟可见一斑。三层雄伟的小楼在小镇逐渐随处可见,一般一层有五间房,其中一间大的是厅堂,炉暖床、排烟和取暖设备完备;家长一般住在一楼,而子女和亲友则分住其他房间;人均住房面积大概在8—11平方米。

终于,房地产作为一个巨大的行业出现在小镇之上。

不用怀疑,一次经济大繁荣和天翻地覆的产业革命都将能带来房地产的兴旺,只有大繁荣创造的财富才足以让一代人在住房上改头换面。繁荣降临小镇,每个普通人手中都有了巨额财富,所以才会看好未来,才会向银行举债购房。

房地产兴起,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房地产中介的兴旺,小镇繁华的经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来就业,人们需要买房或租房,房地产中介应运而生,很快几乎每条街道上都出现了地产中介,人们奔走相告哪里有租房信息,哪里又有人卖房了,一片红火景象。

房地产自身也会衍生财富,这不仅是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行业,还涉及了一批产业,家具、建材、钢铁……这些行业原本就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更新,房地产兴起后,巨大的市场更是刺激了这些行业的飞速发展。可以这么说,小镇制造业的根本就是在房地产的刺激下兴起的。

很快,人们发现房价变了样,原本一镒黄金就可在西门附近买到一处不错的宅院,如今却要五镒黄金甚至更多。更有甚者,房地产中介不再走街串巷,而是兴奋地在琉璃橱窗上贴出了正在出售的房子,上面房价数字每天都在攀升。

如今,小镇上几乎每个人都这样说:今天不买,明天就买不到了!

更有先知先觉者,提前借钱买了很多房子,坐等房价翻上天,短短数月就成了小镇上的超级富豪,令人好不羡慕。

眼看着房价上涨,很多人都在想:如果当时我提前买几套房子,后半生岂不是就不用奋斗了?只要能在银行借到钱,就一定能靠房子赚到更多的钱,这种操作简单易行,对银行来说还没有多少风险。毕竟房子是有首付的,只有房价跌到首付时才会损伤银行本金,借钱给炒房者都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小镇是机器革命的发源地,是“蓬莱号”出海的地方,也是目光可及世界最富有的地方,依山傍海,山清水秀,这里是所有人都向往的经济中心啊!随着小镇上的人越来越多,没有人相信房价会进入下跌空间!

繁荣已在眼前,还不抓紧机会?

专题5-5:

五亩之宅:中国古代住宅简介

中国古人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的理想,即一家人有一百亩地、一个五亩地的宅院。“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此生心意足矣!当然,这个心意很难满足,不然白居易也不会有“洛阳米贵,居大不易”的感慨,杜甫也不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

我们在这一节中记述的住宅变迁史,便是盛唐和宋仁宗年间普通人家住宅的变化。在古代盛世,随着财富的逐步积累,大部分人家有了自己的住宅,住宿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善。大唐天宝和北宋庆历年间,中国家庭园林开始兴起,占地几十亩、数百亩的庭院并不少见,一个顶级富豪的家用“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来描述毫不过分。

大唐天宝年间的案卷判词记载:一个叫王洪的人有一座宅坊,占地数百亩,院落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宅子大到要“宅广乘车行”,意思就是说,住宅里也要乘车才能走完。花园中建有自雨亭,无雨天亭子也可帘帘飞瀑,住宅正房的房顶上也有自喷水设备,夏天的时候有水从屋檐上急流下来,四面飞溅,房子里的人感觉寒气袭人,温度不亚于深秋。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豪宅,甚至无法拥有自己的住宅,尤其是高官。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辙为他人乔迁之喜作文,其中感叹道“我年七十无住宅,斤斧登登乱朝夕”。尽管苏轼自己没有住房,却在宋代开创了“安济坊”制度,户数上千的市镇都要设立“安济坊”,收容鳏寡孤独和没有住房的家庭,开创了保障房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