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乱象很多,说几个生活里常会遇到的情况,给大家提提醒。一是市场对百年老茶的炒作,二是小青柑茶,三是同种茶类滋味差异的比较,四是茶中果胶对胃病治疗的谬论。
先说老茶。多年前在福建安溪,我见过有人卖老茶的情形。他说,他爷爷年轻的时候,六几年,饿得不得了了,想吃点儿茶叶看能不能填饱肚子,就偷偷拿了一包厂里的铁观音回家。刚要吃,有人来找,顺手放在了木箱里,然后把这事忘了。几十年过去了,才想起这件事,打开一看,这个茶已经成老茶了。这是最传统的炭焙铁观音老茶,如丹似药,能治这病那病,有益身体健康,大家买吧,一万一斤。一聊老茶,满大街都是这种“我爷爷”的故事。现在很多人都把老茶说成灵丹妙药了,到处在炒作,真是有点儿让人听不下去了。
要想知道老茶是不是灵丹妙药,我们得先搞清茶这个农产品到底有什么预防保健作用?茶的预防保健作用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明白了这些,无论谁再吹嘘老茶是仙丹妙药,我们自己就会做出能不能相信它的判断。茶不是神秘的东西,它同很多植物一样也是由化学物质组成的。那么茶里面都有什么呢?有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芳香物质、维生素……还有一些无机物。研究表明,在茶的众多化学成分中,有四种物质对预防保健起到主导作用:第一是咖啡碱,咖啡碱能够消食、镇痛、解热、利尿;第二是茶多酚,茶多酚可以抗氧化、抗辐射、减缓衰老;第三是茶多糖,茶多糖可用来降血糖,对糖尿病人有帮助;第四种是茶氨酸,它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并且提高人的记忆能力。唐代的卢仝就说“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破孤闷”实际就是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
我们知道,当茶从一片新鲜树叶变为我们泡饮的茶叶的过程当中,是经过了炒青、焙火、烘干等种种制作环节,上面说的四种物质会在其间陆续挥发或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茶叶的后期保存当中它们还会继续氧化挥发直至碳化。说到这里,我要讲一句,本书中的部分内容是针对市场上恶意炒作百年老茶为宝、为药、制售假老茶的行为而言的,并不是说一定年份下的老茶不好。老茶有老茶的特点,保存良好、依然具有饮用价值的老茶醇厚、温润、对人体刺激小,饮用后体感强,它与骗人的高价售卖的假老茶有本质上的不同。尤其是一些制作、出售发霉了的假老茶,这些茶会危害我们的健康。有人曾经遇到过一件事,有个茶界“大师”高价将假老茶卖给了他。一喝,腹泻,他就问怎么回事。“大师”当时就告诉他,没关系,这个是老茶的药效在改变你的肠道环境。他听了很高兴,继续喝,直到被送去医院。弱智于此,奈何奈何!
任何茶都有一个最佳饮用的时间点,一旦过了这个拐点,茶的质量与口感都会逐日下滑。无限度的越陈越香,越老越宝,尤如皇帝新装。我遇到过保存良好、传承有序的百年老黑茶,它的叶片几乎都消失了,只剩下枝梗,已经没有什么滋味了。咱们喝茶的那些香味也没了,剩下的只是沉香,沉香不过是汉语意境下婉转的说法,其实就是干朽了的木头味道。再讲百年老茶是灵丹妙药,有人信吗?鲁迅先生讲过一句话:“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
聊完老茶,再来说说小青柑茶。前些天去朋友家做客,一个小侄女拿出小青柑茶请我喝,女孩边笑边说:“伯伯,来一个‘小心肝儿’吧。”孩子很可爱,可是我很焦虑,就跟她聊了聊小青柑茶。爱喝茶的朋友都能感觉得到,这两年茶叶市场一下子充斥了大量的小青柑茶。这些被热炒的小青柑就是青皮,它在中药应用上是一味连医生使用起来都很慎重的药材,但我们神州大地的茶人可以拿来随便喝,真是神奇!
有一个概念大家要知道,青皮可不是陈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里面有着对二者的清晰界定:
青皮,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习称“个青皮”;7~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尽瓤瓣,晒干,习称“四花青皮”。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归肝、胆、胃经。
【功能与主治】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用于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癖,乳痈,食积气滞,脘腹胀痛。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陈皮,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可见,陈皮跟青皮完全是两种东西,功效截然不同。未成熟的橘皮,叫青皮。成熟后的橘皮,叫橘红皮,一般来讲橘红皮至少陈化三年,才可称为陈皮,方能入药。早在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里就对陈皮有了记载:“陈皮疗气大胜,以东橘为好、西江者不如。须陈久者为良。”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里说:“他药贵新。唯此(陈皮)贵陈。”清代医家许豫和的《怡堂散记》也说:“陈皮需备广产,二三年者为上、新者气烈。”为什么需要陈放后才入药呢?明代李士材在《雷公炮制药性解》写道:“收藏又复陈久,则多历梅夏而烈气全消,温中而无燥热之患,行气而无峻削之虞。”《药性赋新编》里说:“辛烈之品,恰当地存放一定时间后,其辛烈之性有减,则药性较纯和而效尤尤佳。”综上可以看出,陈皮陈放日久的原因是为了消减它的辛燥之性。
我们再来看看中医书籍在用药上是如何书记青皮的。《本草经疏》警语:“青皮,性最酷烈,削坚破滞是其所长,然误服之,立损人真气,为害不浅。凡欲施用,必与人参、术、芍药等补脾药同用,庶免遗患,必不可单行也。”性烈的青皮,在医生的药方里多用于理气,但它损人正气,对健康人来说是有害的。即便使用,也必须得跟其他的药配伍,不能独用。可怕的是,现在很多健康的人都在“误服之”。市场上售卖的青柑茶,竟有产品说明书建议把一整个小青柑戳几个小洞直接泡。每天泡一整个青皮,真能有益身体吗?一个简单的常识,凡是药,都有偏性。治病,说句大白话就是以毒攻毒。好好的人、健康的人、身体无任何异样的人干吗非要搞一些“小心肝儿”来喝呢?另外一个常识是,青皮保存需要干燥环境,而普洱茶因为自身转化的需要,得处在有一定湿度的环境中。大家想想,这么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般配吗?
由此我想起了法国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在他那本著名的著述《乌合之众》中的话语:“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从他们成为群体一员之日始,博学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观察能力。”勒庞的意思就是说,当个体融入群体的时候,那么个体的行为特征就很容易被构成该群体的新的行为特征所掩盖。“群体具有感性、盲目、易变、低智商化、情绪化、极端化等特点。且无论构成该群体的个人是多么高尚聪明,一旦进入群体,个人的这些品质将不复存在。并且通过暗示、断言等手段,群体完全可以被操控。”
喜欢茶的朋友们,大家不仅仅要找到健康的茶来喝,还需要学会健康地喝茶。喝茶是为了滋养自己而不是为了把健康喝没了。“小心肝儿”该不该喝自己掂量着来吧。
接着,聊聊同品种茶滋味的比较。友人小聚,其中有位相识不久的朋友说,同一款茶,同样的量、同样的水、同样的器具、同样的温度,同样的出水时间,昨天泡的茶挺好喝,今天怎么泡出来就不好喝了呢?是不是所谓的有什么气场影响了茶汤?
其实,泡茶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不要搞得神秘化,它就是一个茶汤浓度的问题。上文说的泡茶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次泡的茶出汤时候的浓度是一样的,那么茶的口感肯定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昨天好喝,今天却不好喝了呢?首先,排查身体有没有生病、上火。若身体无恙,那估计就是你吃了刺激性的食物,辣椒、臭豆腐或者抽烟喝酒了,这些刺激性的东西破坏了味蕾的敏感度,所以隔天喝同样的茶,味道不一样了。舌头上的味蕾是辨别滋味的感受器。人舌头上的黏膜若遇到比较强的刺激,这种刺激就会干扰味蕾的味觉功能,减弱味蕾的敏感性直至失灵,出现味觉障碍,后果就是让人食而不得其味。但也不要怕,味蕾可以自行修复,它的恢复周期一般是10~14天。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不要把沏茶搞得神秘了。
有一次,姑父家的大表哥喝我的顶级正山小种红茶虞美人。过几天给我留言说:“表弟,你的传统正山小种红茶很好喝,惊艳。但同样的量、同样的水、同样的器具、同样的温度,同样的出水时间,你的茶没有朋友送我的传统正山小种红茶汤水稠厚。”我问:“送你的茶是哪个年份的,什么价格?”他回答:“跟你的一样,都是2019年的,价格比你的茶每斤还便宜300元。”我不信。因为虞美人是什么茶我非常清楚。虞美人是国家自然保护区武夷山桐木关高海拔竹林里的野茶做的,那里是国内的顶级山场。虞美人一年的产量极有限,不会被卖到外面,因为这种茶在朋友们之间就消耗掉了。
我让表哥寄样品给我。收到一看,不是纯正桐木的小种红茶,是用本地茶和外面其他品种拼配的。这是不可比的两样东西,品种都不一样。我一喝,水是厚,但汤味杂,烟熏味也不对,不是纯净的桐木松香,估计是用江西一带或其他地方的松木熏的。我做了解释,并说:“大哥啊,水厚就是正山小种了吗?!水仙的水更厚,能叫正山小种吗?评判标准错了。拼配茶的汤水比纯粹小叶种茶汤水稠厚,这没有什么奇怪,但它永远也不会有真正的传统正山小种那种金黄油亮的汤色和如吮薄荷糖般的清凉甘甜。”
我接着说:“但这是好事儿,茶是喝明白的,不是聊明白的。同一个品种价格相近的茶,对比着喝,这个过程实际是一个有益的过程,这就是对茶的学习。别着急,慢慢来。见得多了,喝得多了,问得多了,经验积累的多了,也就懂了。
前些日子茶界朋友圈里经常见有人卖普洱茶,说十年左右的普洱生茶是养胃之王,老茶中的果胶可以形成黏膜附着在胃的创口上,粘黏体内毒素,治疗胃溃疡,适于胃病患者饮用。真是胡说八道!茶里面含有的咖啡碱会对胃造成刺激,咖啡碱能促使胃活动增加。胃蠕动加快,胃壁细胞分泌亢进,胃酸增多,对胃黏膜刺激加强,从而导致溃疡。患有胃病的人是不适合饮茶的,这是基本常识。
再说说果胶。果胶物质是植物细胞壁成分之一,就在相邻细胞壁间的胞间层里边,起着将细胞粘在一起的作用。在茶叶里,原果胶构成了茶树叶细胞的中胶层。茶叶在加工过程中,果胶物质水解形成水溶性果胶素及半乳糖、阿拉伯糖等物质。这些物质参与构成了茶汤的滋味,对茶汤的黏稠度、茶叶条索的紧结度和外观的油润度都起着重要作用。它和治疗胃病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一定要牵强地把“果胶”这个词汇跟胃病建立起联系,临**倒是真有一种带有“果胶”字眼的药物——胶体果胶铋胶囊。这个胶囊还真是可以治疗消化性溃疡,特别是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溃疡,也能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国家药典里,胶体果胶铋胶囊被标记为“胃黏膜用药”。但这是一种果胶与铋生成的组成不定的复合物。铋是一种金属,这种治疗胃病的药与茶里的果胶可是牛马风不相及的,是典型的偷换概念,混淆视听。以后再有人把茶当作胃药卖给你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清楚,这个茶是不是属于非处方药。如果是,就不要着急买,多选几家看看性价比再说,随时都能下单拿药。如果不是,那就要求卖茶的开个处方,在其指导下购买。
知识的透明、学科的专通、互联网的成熟、物联网的发展,促使三到五年内,茶行业迎来大洗牌,抓紧学习方是正途。对于茶的学习,需要的是知识体系,需要的是不神不玄。《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道理是一样的。道,不在诗与远方,在人间烟火里。
喝茶是生活中一件轻松、享受而又健康的事情,不用把它搞复杂了。喝茶不需刻意去懂,喜欢就好,觉得好喝就行。不懂茶,并不影响一个人体验一泡好茶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喝茶的好处在哪儿呢?单就说平常日子里,高兴的时候,喝一泡,庆祝一下;难过的时候,喝一泡,安慰一下;无聊的时候,喝一泡,开心一下;生气的时候,喝一泡,平静一下。在茶中喝出健康,饮出愉悦,就是真谛。
习茶事 ,尽人事,从某个角度看,人还活在当下,实在是侥幸,过去了的才是人生,所以,要善待生活。生活这个家伙有心眼儿,会算计。哪个爱它,哪个不爱它;谁个对它好,谁个负了它,都门儿清。好好对它吧,某天的某个恰当时刻,它准会悄悄回报给你该有的温柔。